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142页

第142页



奴隶们临阵倒戈,殷商王朝灰飞烟灭,绝望之下的纣王站在高台之上,望着无尽的河山,将自己焚于熊熊烈火,就好像无数为了求雨而被“烄”的人牲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殷商君主成了这个王朝灭亡之前最后一个被献祭给神明的人。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里,有一件文物见证了殷商的灭亡,那就是青铜利簋。正是它内壁的一列铭文,照亮了大半个中国先秦史。

周朝之后的一些历史文献,比如汉代的《史记》,对牧野之战的记载非常可疑。司马迁写道,牧野之战中,是周朝4万联军击溃了殷商70万奴隶军,并最终倾覆了整个商王朝,双方参战总人数足足有74万。一些研究商周文化的考古工作者表示,这个数字太过离谱。20世纪中叶的解放战争中曾经有著名的三大战役,其中淮海战役是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一次决战性战役,要知道,即便是在20世纪中叶的生产力水平下、4亿人口基数的国家里,国民政府都没能动员74万人参战,何况是3  000多年前的河南省郊区?商朝和周朝两方绝不可能动员74万人参战。

由于这个数字太过夸张,以至于有学者表示,很可能历史中根本没有牧野之战,这很可能是后来周朝政府的政治宣传,是为其政权增加合法性的故事。

然而,1976年,青铜利簋出土了,其内壁的铭文用无可争议的事实证明了牧野之战确实发生过(铭文中并没有记载具体参战人数),所以这件文物是中国上古时期一次灭国之战的直接见证。青铜利簋见证了延绵5个半世纪的殷商王朝的覆灭,也见证了将近800年的周王朝的开辟,它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最重要的一件文物,将中国数千载的历史清晰地划分为前后两段。

如果大家走到国家博物馆青铜利簋的展柜前,就可以在展柜上方看到一块展板,上面是利簋内壁铭文的拓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右数第二列的第一个字,看起来很像一只猫,有一个大脑袋,上面有两只耳朵,下面伸着四条腿,但那个字并不是“猫”,而是“鼎”。第二列第一个字和第一列最后一个字合起来念“岁鼎”。“岁”是指木星,由于木星公转一周大约是12年,因此被称为岁星;而“鼎”字意为“正当中天”,“岁鼎”两字合起来就是指“木星运行到天空中最高的位置”。整个青铜器的第一段话是“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翻译成白话就是“周武王征讨商朝的那个甲子日清晨,木星运行到了天空中最高的位置”。这对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者们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因为天体的运行是有其自然规律的,用数学模型不停地回溯,就有可能知道“岁鼎”这一天文现象出现的具体时间。

考古学者先用碳–14对西周早期的一个遗址做了定年,把商周交界的时间大体框定在公元前1050年到公元前1010年的范围内,然后天文学家再对这一时间段内的天象进行回溯和分析,综合“甲子”和其他文献线索之后,将牧野之战指向了一个时间,即公元前1046年的某一天。

也就是说,公元前1046年的一个清晨,东征讨伐商纣王的周朝联军在悠远无垠的天际之中,看到了木星正当中天的景象。

华夏上古时期一次灭国之战的时间线索,竟然闪烁在苍穹星海之中,之后又被我们的祖先用金属的文字铭刻在一件青铜礼器之上,就这样,“宇宙”“上古”“灭国”“铭文”几个词汇,被一件文物串联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一种来自渺远时代的宏大与浪漫。

环境的巨变带来了极大范围的匮乏,而匮乏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埋葬了殷商。也许在上古时代的华夏大地,冥冥之中真的有神灵,只不过它们再也无法护佑殷商了,所以刻意拨转了星辰,为这个王朝安排了一场意味深长的葬礼。

殷商覆灭之后,周朝人建立了新的政权,之前那些残暴血腥的恐怖回忆都和商朝的王都一起被彻底地埋葬了。从周朝开始,中国人渐渐摆脱了对鬼神的疯狂崇拜,转而用道德和礼制来构建整个社会,此后数千年,中国社会中的世俗力量一直牢牢地占据着主宰地位,华夏大地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政教合一的全国性政权。

今天,主宰这片土地的不再是曾经那些虚无缥缈的鬼神,而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人们。



[1]  引自殷墟考古队队长唐际根先生在国家博物馆的讲座。





第11章

凛冽的南北朝


如今很少人知道蝗灾到底是什么。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民却被干旱与蝗灾交织带来的巨大恐惧深深笼罩,天下大饥,白骨累累。





太阳黑子


太阳——地球围之公转的恒星,数十亿年来,氢核一刻不停地在其内部聚合成氦核,质量亏损带来的浩瀚能量如江海般喷薄汇聚,使得太阳可以慷慨地将光和热挥洒进无垠的星海,小小的地球便沐浴在这股能量的雨露之中。

太阳是地球上万千生命存续的根本,围绕太阳的十几亿圈公转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越发复杂。后来,有一些古猿在环境的剧变中走出雨林,拿起了石器,燃起了火把,建起了国家,还缔造了一种他们自称为“文明”的东西。正是这两个字,使得这些古猿的后代在那颗小小的蓝色星球上显得格外不同。

正如世间万物都仰仗着太阳那样,文明的发展和存续也是如此,太阳活动的一个微小波澜就足以在文明的历程中掀起滔天骇浪。

自公元2世纪左右,在之后的400多年里,太阳表面一种叫“黑子”的东西便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献记载里。“黑子”也称“日斑”,其结构内部的温度有4  000多度,比太阳表面温度低1  000多度,所以看起来相对黯淡,仿佛太阳表面的一些黑色斑点,“太阳黑子”便因此得名。一般来说,黑子有大有小,其直径从1  000千米到20万千米不等,在专业仪器被发明之前,人类肉眼可以观察到的黑子直径通常在4万千米以上。公元2—6世纪期间,仅是人类肉眼可见的黑子就多达38次,或许是因为巧合,又或许是因为某种难以捉摸的因果,华夏文明史中最黑暗的篇章也随之而来了。





干冷的南北朝


殷商覆灭之后,周朝人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纪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天子渐渐失去了权威,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傀儡。各大诸侯国连年攻伐,直到一个叫嬴政的男人一统天下,将自己的力量投射到了四海之内的每寸土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诞生了。

之后,秦帝国速亡,汉继承了秦的遗产,文化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汉帝国的人口和疆域远胜秦朝。尽管其间有过王莽乱政的插曲,但是汉帝国的道统依然在洛阳得到了恢复和延续,直到东汉末年,这个绵延了400多年的帝国仿佛一个耗尽了自己生命力的衰朽老人,在斜阳的余辉中气若游丝。

后来,群雄并起,三分天下,中国再一次迎来了分裂和动荡,连年的战乱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社会生产力水平伴随着崩溃的人口总量一路下滑。直到司马炎一统宇内,休养生息,晋国统治下的百姓才终于迎来了片刻的喘息。可惜,雄才大略的血脉仅仅过了几代就被稀释殆尽,诸王在野心的燎烧下纷纷举起了内战的旌旗。与此同时,此前一直站在历史舞台边缘的少数民族也纷纷走到聚光灯下,看着烽火连天的城市与河山,若有所思地拉满了手中的弓弦……

在之后的历史中,这些少数民族建立起的一个个北方政权和南方陆续建立的华夏政权长期对峙,直到一个叫杨坚的男人再一次并吞八荒,包举宇内,中国长期分裂和动荡的局面才终于被隋帝国画上了一个烽烟滚滚的逗号。

从公元220年汉帝国灭亡到公元589年隋帝国统一这之间的369年历史,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讲述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冬十月,行幸广陵古城,临江观兵,戍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公元225年,即魏黄初6年,魏文帝曹丕行幸广陵时,当地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疆场阅兵,但是由于那一年天气极度严寒,河道结了冰,战船无法入江,水军的演习不得不因此取消。广陵位于今天江苏省淮安一带,那条水道结冰的河流就是淮河。竺可桢先生表示,这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淮河第一次结冰,而这次军事演习的中断,也为之后全国的一系列气候剧变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