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故事经济学 > 1.理性传播

1.理性传播



传统营销理论有一个前提条件:人是理性决策者,面对重要选择时,人们会收集相关信息、权衡利弊,选择最优方案。因此,想要说服消费者,应当真实、科学、有逻辑地进行传播。

然而这只是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广告把修辞当作逻辑。修辞是科学的拙劣模仿。虽然二者同样罗列论点,导出结论,但不同之处在于,科学衡量定理正反两方的所有论点,而修辞只展示支持自身结论的论点,忽视或否定站在对立面的论点。换句话说,科学追求真理,而修辞只追求胜利。营销的本质是充斥着修辞辩论的公共论坛,在这一平台上,品牌试图说服消费者某个产品的性能胜过另一种产品。

“象牙牌”的经典营销案例将这一方法利用到了极致。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推出了一款能漂在水面而不沉底的洗衣皂。市场营销人员在广告中这样诠释自家产品的优点:用了这款产品,顾客再也不用在浑浊的洗衣桶底下找肥皂了,既节省时间,又不影响心情。可能其他肥皂清洁力更强(毕竟这才是肥皂的主要用途),但是“象牙牌”自然对这一点避而不谈。

你还记得最初是在哪儿学的修辞说服理论吗?还有如何使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进行论证?是初中写论文的时候。记不记得七年级时学过的三段论?


所有国王都很高。

他是国王。

所以他很高。


而“象牙牌”的诡辩是这样的:


最好的肥皂能漂起来。

我们的肥皂能漂起来。

所以我们的肥皂是最好的。


举例而言:B2B的市场营销人员通常会主动做一份产品性能表,列出自家产品与竞争对手的性能差异,供客户比较。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在这份表格中,自家产品每一项都表现卓越,而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则一片空白。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如果收到这份产品性能表的潜在购买者懂行,那么他一定知道两件事:(1)企业筛选出了有利于自家产品的细项;(2)竞争者占优势的那些细项根本就没有出现在表格中。

由于市场营销对修辞论点的滥用,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负面情绪和不信任比以往更甚。

这不是说人们怀疑一切事实。人们怀疑的只是那些为了促进销售而经过筛选的部分事实。这种怀疑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在售商品的购买意愿。

丹·艾瑞里教授在杜克大学富科商学院研究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同时也是高级后知中心主任。  [2]  在一项针对音响潜在购买者的实验中,艾瑞里教授比较了两组音响发烧友对同一套音响系统的不同反馈,证实了消费者对营销的怀疑。这两组实验参与者阅读了同一份评测报告,其中一组受试者被告知这份评测是制造商提供的,另一组被告知评测源自《消费者报告》。艾瑞里教授这样写道:


参加实验的人员先听了半个小时巴赫的作品,随后对音响系统进行评测。低音是否强劲有力?高音是否清晰明亮?音响是否简单易操作?声音是否失真?最后一个问题是,他们愿意花多少钱购买这套音响设备?


结果是,认为自己阅读的是《消费者报告》提供的客观信息的受试者对这套音响好感度更高,平均愿意消费407美元购买这套系统;而认为自己阅读的是制造商手册的受试者只愿意花费平均282美元。对营销修辞的不信任已经深植于消费者内心,扭曲了我们对产品的认知,甚至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第一手体验。  [3]

如果修辞的归纳逻辑并不能使营销效果最大化,为什么它对商业依旧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首先,教育结果使然。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在论文的开篇提出自己的论点:“我要证明下述论点”,然后逐一提出论据,最后写下结论:“结论是……”现在我们将同样的格式用于工作当中。用PPT做报告其实就是加了电脑特效的初中论文罢了。



其次,科学威名使然。商业领导者意图用科学的方法做规划和决策,追求精确性和可预测性。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商业不是科学。尽管有庞大数据做支撑,但是营销决策不仅需要战略,也同样需要直觉。核心问题始终没有改变:如何吸引并保持受众的注意力,并转化为购买力。一言以蔽之,市场营销的目的是打动消费者,而不是打扰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