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试错力:创新如何从无到有 > 从错误中积累经验为何那么难

从错误中积累经验为何那么难




我利用2005年的夏天研究了一下扑克。当时,我采访了世界上最顶尖的扑克选手,还参加了拉斯维加斯的世界扑克锦标赛,分析了玩扑克的电脑“pokerbots”,并且翔实记录了一些极为理性的扑克选手的战绩,例如拥有博士学位的博弈理论家克里斯·弗格森(Chris  Ferguson),他是世界扑克大赛冠军,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单挑高手。

虽然玩扑克能够依靠理性进行分析,但由于游戏中怀着强烈的自负,往往涉及大额投注,所以玩扑克还是非常情绪化的游戏。受访的扑克选手告诉我,在某些特殊时刻,扑克选手非常容易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这个特殊时刻不是指赢到一笔巨款或摸到一手好牌,而是指因为策略有误或运气太背而大笔输钱的时刻,行话叫“愤输”。输钱能让扑克玩家“情绪失控”,他会为了赢回输掉的钱不计后果地大肆下注,因为他觉得输的那些钱仍该属于他。他内心拒绝接受自己的钱已经落入别人腰包的事实。

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愿赌服输,重新权衡自己的策略,不过这样做实在让人痛苦;而扑克选手会下意识地认为输钱只是暂时状况,疯狂下注是为了扭转形势。让他一败涂地的并不是最开始输掉的那些钱,而是他之后采取的那些否认输钱的愚蠢做法。伟大的经济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对冒险心理的经典分析中这样总结这种行为:“不能心甘情愿接受损失的人,很可能会接受心态平和时无法接受的赌注。”

连我们这些不是职业扑克选手的人都能体会到揪住损失不放是什么样的感觉。几年前,我和妻子订好了车票,准备去巴黎过个浪漫周末。当时她已有身孕,就在我们准备去火车站前的一两个小时,她开始觉得不适。在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她不停地呕吐。可当我们到达车站时,她还是坚持要继续巴黎之行,理由就是我们的车票退不了。她不想接受损失,可这样下去事情会继续恶化。

虽然经济学家不擅长营造浪漫气氛,但在这件事上却能体现出优势来。我试图说服妻子别去想车票,让她先抛开我们花的钱,想象一下我们站在滑铁卢火车站的台阶上,周末没有什么计划,这时有人走上前来给我们两张免费去巴黎的车票,我们会怎么做。这才是看待现状的正确方式:钱没了,现在的问题是在不损失更多钱的前提下我们是否还想去巴黎旅游。我问妻子愿不愿意接受这种免费车票,她当然不愿意。她当时难受得不得了,根本就不想去巴黎。意识到我说这番话的意思后,她勉强笑了笑,然后我们就回家了。似乎是为了证明我们的决定正确无误,欧洲之星列车的好心人还是给我们办理了退票。几个月后,我和身怀六甲的妻子又去了趟巴黎。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同事们找到了分析人们面对损失时反应的最佳场景。他研究了电视竞猜节目《一掷千金》(Deal  or  No  Deal),这个节目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数据,因为有50多个国家都拍摄了与之规则相近、赌注高昂的同类游戏。在《一掷千金》节目中,选手可以从标有序号的20或26个箱子中进行选择,每个箱子中都包含不同数额的奖金,从几美分到几百万美元不等,也可能是英镑或欧元,在最初的荷兰版节目中累计奖金达到了500万欧元。选手选中一个箱子,箱子里的奖金数目无人知晓。他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再根据自己喜欢的顺序选择其他箱子,这些箱子会被一一打开然后丢掉。每当打开一个箱子看到里面藏的钱寥寥无几时,选手就会庆幸不已,因为这意味着他最初选的箱子里的奖金不会那么少。但是当打开的箱子里奖金数额很高时,选手就会皱起眉头,因为这意味着他最初选的箱子藏大奖的机会也减少了。

一切纯靠机遇。节目中最有趣的部分就是选手做决定的时刻,因为会有神秘的匿名“银行家”不时地给节目打进电话,要求用现金交换选手箱子里数目不详的奖金。成交还是不成交呢?

这个节目将选手的心理活动一览无余地展现给观众。我们来看一看荷兰版《一掷千金》的参赛者弗兰克的表现吧。几轮竞猜下来,他箱子中的期望值高达10万欧元。“银行家”给出了7.5万欧元的高价,这可是真金白银,不过这个数目不到他箱子期望值的75%,弗兰克拒绝了。接下来他惊恼不已,因为他打开了装着50万欧元的箱子,这是剩余箱子中的最高奖金。他的期望值骤跌到了2  508欧元,“银行家”提供的数额也从7.5万欧元跌到了2  400欧元。相比弗兰克可能获得的奖金,2  400欧元的报价比上一个报价慷慨多了,这是继续游戏期望奖金值的96%,但弗兰克还是拒绝了。下一轮里,“银行家”的报价比剩余箱子的平均价值要高,但弗兰克依旧断然拒绝。在最后一轮里,弗兰克面临两种可能,要么是1万欧元,要么只有10欧元。“银行家”给出了一个慷慨过头的价格:6  000欧元,弗兰克还是没有接受。最后,他拿着10欧元离开了节目。在错失稳拿稳赚的7.5万欧元并与50万欧元失之交臂后,弗兰克开始疯狂下注,他的情绪失控了。

弗兰克的行为具有典型性。泰勒和同事观察了人们在做出各种不幸的选择、幸运的选择和总体来说不好也不坏的选择后,对“银行家”报价的反应。他们发现,如果选手的选择不好也不坏,他往往会非常乐意和“银行家”成交;运气很好的选手则很自负,他们更可能会拒绝“银行家”给出的价码,继续竞猜;选择不如意的选手们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也极可能不接受“银行家”给出的价码。为什么?因为如果他们接受这个报价,就只能这么困在“错误”中;如果他们继续竞猜下去,可能还会有补救的机会。由于“银行家”为失败者开出的价码往往更慷慨,虽然绝对数字更低,却更接近剩余箱子价值的平均水平,这种模式的对比也更鲜明。而起初选择时不走运的选手显然更应该愿意和任何人成交,因为他们会从“银行家”那里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好处。

这种现象是否仅出现在电视娱乐节目和拉斯维加斯里约赌场的扑克桌上?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学家特伦斯·奥丁(Terrance  Odean)发现,虽然希望渺茫,但人们往往还是会紧紧攥住暴跌的股票不放,希望将来能时来运转;相反更愿意抛出那些表现良好的股票。事后来看,抛售赚钱的股票、死守赔钱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很不成功。

扑克、巴黎之行、《一掷千金》和股票投资组合这4个例子表明:虽然损失已经真实存在,但人们还是一心视而不见;虽然已经对之前的决定后悔,但人们还是不愿将之一笔勾销。这种坚持不懈的决心可能偶尔会起到作用,但在上述事例中这种心态大多适得其反,在很多其他的例子中也是如此。面对错误或损失,正确的反应是承认一时的失利并改变方向,但人们的本能反应却是否认错误。这就是“从错误中学习”这个建议虽然很好却难以执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