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从三分钟热度到一万个小时 > 第10章 高效的时间管理策略让你有效实践兴趣焦点

第10章 高效的时间管理策略让你有效实践兴趣焦点




我承认,想到我自己是一个多面向发展人才,我既感到兴奋,也有些害怕。想到自己终于能够追求我生命里的热情,我满心欢喜,但又忍不住怀疑自己该如何实现全部的追求。

——崔西,25岁

如果你喜欢跟着感觉走,回应你当下所感兴趣的事物,这表示严格的日程规划对你来说效用不大。你买了很炫的行事历,在电脑里安置了时髦的行事历,还有响铃和哨声提醒你在特定时间做某件事,但你就是很难遵照行事历按时办事。就算你恰到好处地安排了一整天的行程,却发现在你排定了要想几个做生意的点子的时段,偏偏遇到创造力低潮。由于你经常投入不熟悉的新领域,你可能会必须应付一些临时才得知期限的事件。譬如,你正在累积自己的版画作品,某次参观美术馆时你得知有一项竞赛,你想参加;问题是你得在两天内把作品拍成幻灯片,交给评审。这时你应该做哪一件事?依照预定计划清理工作室里的档案柜,还是投入一个想必一片混乱的活动,拼命工作赶在最后一刻完成幻灯片?我晓得你知道答案。

别把时间规划得太细,别把事情安排得太紧凑,以免你遇到了机会却无法掌握。不要以分钟或小时为单位来规划生活,而要以星期或月为单位,并且只列入真正对你重要的事物。你的时间策略,要能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和你想掌握的机会来进行,而不是同时追逐好多道天边彩虹。

本章将与各位分享我自己最喜欢的几项时间运用策略。它们很新鲜,很合乎逻辑,而且经过我的测试证明可行。只要实行几个星期,这些时间策略就会变得仿佛是你的天堂。不过,你在把这些策略运用到生活里的时候,要对自己有耐心,一次进行一个步骤,熟习每一个步骤之后再往下进行。别担心自己是不是“百分之百正确”,我可以打包票,多年经验告诉我,凡是多面向发展的人,最后都会照自己的做法来执行这些策略。



用兴趣焦点笔记记录下想做的活动


管理时间的第一步,是记录“兴趣焦点笔记”。把笔记分成几个单元,每一个兴趣焦点有一个专属单元。随着你针对每一个兴趣焦点累积了相关资讯、反复思考、多方阅读、与朋友脑力激荡、向前辈导师请益、实行意向标记行为……你会发现,自己针对每一个兴趣焦点都有许多想做的事。每想到一件事,就把它写在笔记里属于那个焦点的栏目里。我喜欢使用三孔活页档案夹,有人则使用活页笔记本,也有人不用纸本的笔记本,而用电脑记笔记。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是你用得顺手的方式都行。但你一定要特别腾出一块空间,列出你想到的为了达成兴趣焦点而应读的书、应买的物件、应打的电话、该找的人。

此外,在这本笔记里面,你在几个兴趣焦点之外必须再标出一区,让你有块空间可列出其他的好玩、迷人、难以抗拒、有趣、值得投入的新兴趣。这样一来,你才不至于因为聚焦于某些项目,而觉得错过了其他机会。

每个星期拨一点时间检视笔记本的每一区块(我喜欢在星期日一大早做这件事),删掉那些已经完成的事项或者变得无关紧要的项目,留意那些你最需要在接下来一星期里关注的项目,把它们用“兴趣焦点活页备忘录”列出来。我会在下面提供一份活页录的范本,供你影印使用。



兴趣焦点活页备忘录


月 日到 月 日 活动项目

兴趣焦点一



兴趣焦点二



兴趣焦点三



兴趣焦点四



再谈一下第3章提到的理查德。理查德的四个焦点是:当个好父亲、学长笛、修东西、搜集农具。他使用活页式的笔记本记他的兴趣焦点活动,在每个星期天晚上检视笔记内容。某年圣诞节前三星期的一个星期天晚上,理查德拿出兴趣焦点笔记本和一张新的活页纸,在活页纸上列出几个“好父亲”兴趣焦点下的活动:和儿子一起去买圣诞树、帮儿子包装礼物、安排假期里哪些日子可以招待其他小孩来家里玩、每晚花些时间与儿子一起阅读。在“学长笛”这个兴趣焦点之下,他列出的活动包括了参加亨德尔神剧《弥赛亚》的最后一次彩排、为下一堂课练习、修理乐谱架、录下公共电视网的本地长笛音乐家特别节目。既然12月并不是搜集农具的最佳时机,他只在“搜集农具”这个兴趣焦点下列了:进入某个拍卖仓库的传单邮寄名单里、在他最喜欢的春季跳蚤市场附近用“早安折扣”预订一家汽车旅馆的房间。由于他的第一个兴趣焦点在一个星期里就有四件事待办,他在“修东西”这个兴趣焦点之下只写了一项:挑一个晚上看《老房子》(This  Old  House)这个谈房屋修缮的节目。



运用兴趣焦点时段来制作行事历


填妥活页备忘录之后,就可以安排行事历了。以“星期”为单位的行事历通常是最好用的格式。看着你的活页备忘录,留意哪些事只能在特定时段进行,譬如你的写作班每周三上午9点到11点半聚会,你就得在行事历上空出这段时间。

这听起来就像所有那些你尝试过的时间管理方法——“列出应做事项,挑出必须在本周内完成的事项,写在行事历上,然后执行”。不过呢,多面向发展人才的时间管理方法有一个与其他时间管理法不同的重大特点:你的活页备忘录上记下的许多事项,都可以不限定在哪个特定时段进行,但这些事项并不是在任何时间进行的结果都一样好。所以,切记,多面向发展人才唯有顺着自己活力的起伏来做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打几个只为了联系感情才打的电话,因此感到愉快;有时候我们独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也感到心满意足。当我们有孤独写作的心情时,就没有办法好好找人叙旧;充满社交活力的时刻,很难强迫自己坐下来写任何东西。

典型的时间管理法要求你把某个日期的特定时段设定为特定活动,这种方式理论上看起来不错,但你通常没办法做完该做的事。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散漫、欠缺纪律,心底悄悄浮出一个熟悉的声音:你没那个能耐。

为了让这个声音闭嘴,我建议你用我称为“兴趣焦点时段”的方式来标记你的行事历。这些时段,是你为自己的兴趣焦点特别腾出来的时段,但是你在这时段不必预先排定该做哪件你记在活页备忘录上的事项。在你的每周兴趣时段当中,有些时段的时数很长,有些则较短。举例来说,理查德把12月11日星期四晚上9点到10点空出来,当作他的热情时段。9点一到,他看着自己的活页备忘录,发现自己还没有练习亨德尔神剧《弥赛亚》的练习,还没有看他在周二录下的《老房子》,也还没有修理乐谱架。他花了点时间挣扎:这三项活动的哪一项最吸引他?他不勉强自己做出效果不佳的尝试,也不逃避。预先设定的活动并不适合他当下的状态。相反地,他检视少数几个可以控制的选项,然后高高兴兴跟着感觉走。而且他知道,不管他选择做什么,都跟他的某一项兴趣焦点有直接关联。这种开心的感觉增强了他的信心,让他更有能量。

我刚开始采用这个“兴趣焦点时段”做法时,常会有人找我去做别的事,譬如共进午餐、帮忙照顾小孩之类的。一开始,我很快就会放弃我为自己保留的这些热情时段,因为我没有真心投入自己的热情。这使我很气馁。后来,我为了保有这段时间,我对大家说抱歉我没空,借口说(他们想要约我的那个时间)我约了要看牙医。于是朋友及同事们不再要求我为了他们放弃“空当”。我会在行事历上写上“约定”或“承诺”,以此提醒自己:遇到外来打扰时要坚定立场。

如果有朋友想找你共进晚餐,但你最近的社交活动够多了,不妨向朋友说你已经有约。如果你真的很想见这位朋友,那就重新规划时间。你可以把这个三小时的热情时段改排到本星期其他时间吗?如果做不到,那就向朋友道歉,说你没办法。如果这位朋友从外地来,而且对你来说是重要得不得了的人,当然你就得取消其他“约定”,前去赴约。然后你在接下来的几周要额外拨出一个时段,好弥补这次推迟的进度。



平衡的时间运用法


“兴趣焦点笔记”和“兴趣焦点时段”的功效绝佳,原因之一在于这两个方法能帮助你取得平衡。譬如理查德在12月的某一星期,在“好父亲”这个兴趣焦点上所投入的心力比“修东西”多,但这不成问题,因为“兴趣焦点笔记”帮助他追踪了他各项兴趣焦点的各个构想是否得到了实践。

还有个方式可确保你不会把时间只花在某个焦点上,而忽略了其他焦点:为每个兴趣焦点选一种颜色,然后用颜色相近的荧光笔,标出行事历上所完成的兴趣焦点活动。你浏览行事历,就会注意到某个颜色较常出现,或者某个颜色几乎没有出现。

像你这样具备多种兴趣的人,一定懂小说家鲍德温(Faith  Baldwin)说的话:“时间是一个擅长修改的裁缝。”因此,经常回头审视、经常修改时段,是正常无比的状况,尤其是在刚开始摸索这个兴趣焦点的时期。这套时间管理系统本身具有弹性,但它不失为一种可以组织时间的实用方法。按照这个方法从事兴趣焦点会令你心安,好过你因为不知如何面对十几种向你招手的好玩事物而觉得焦躁。

在此提醒一句:开始进行这套时间管理方法时,这个“兴趣焦点时段”可能感觉上像空暇,这是因为你所从事的绘画、歌唱或脑力激荡都还纯属乐趣,不带压力。然而一旦你更深地涉入这些活动之后,你会发现它们不会只带来愉快与放松,你苦于难以精通某种很难的技能,或者必须打一些无聊电话,譬如去问某个商场有没有机会给你的乐团表演。因此,你绝对不可以把你从事兴趣焦点的时间当作“停机时间”。你的生活里一定要另外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彻底放松或者闲晃。如果必要,就在行事历上拨出这种停机时间。



“两者通吃法”让你更高效地利用时间


当我对客户提出这几种管理时间的方法后,我看到他们由于理解其中价值而眼睛发亮,身体放松下来。但他们接着会问我:“我在安排时间投入自己的兴趣焦点之前,难道不应该先算出自己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其他责任吗?”毕竟他们都过着忙碌的生活,许多人很想算出他们需要多少时间完成责任,再安排剩下的时间。

但我从经验知道,这种计算方式不会管用。这是因为,你给这些任务多少时间,它们就会占满这些时间。如果你说“我这个周末要打扫房子”,那么你就会花星期六与星期天打扫,却还是没能完成(说不定会把房子搞得更乱,因为你把橱柜里所有的储存箱都拉出来,还清出一大堆可回收使用的物品)。到了星期天晚上,你已经没有“剩余”时间做你感兴趣的焦点活动了。然而,若要你换一种做法,譬如为生活中的每件大小事务都先排定顺序,以避免这类杂务泛滥,这种做法听起来就没有吸引力,实际上也难以实行。

鉴于上述现实状况,我设计出一种技巧,帮助你判断把多少时间放在焦点活动上是有意义又可行的。我称之为“两者通吃法”。这种技巧,需要把其他客户的做法整个颠倒过来——不要把你的兴趣焦点“塞进”你那些会不断扩大的杂务里面,首先应该找出自己“想”投注多少时间在兴趣焦点上,再看你还剩多少时间可处理其他生活事务,然后再把这两者加以平衡。这样做之后,你会知道自己拨出了足够时间从事兴趣焦点,使你觉得这样做是有意义的,而你给它的时间又不至于太多,导致生活中其他层面变得无法管理。

接下来我要让你看两位多面向发展人才如何学会这个方法。爱莉是一位做什么事都会入迷的女性,她先做的是思考自己想花多少时间在每个兴趣焦点上,接着她列出以下这份很有野心的清单:


兴趣焦点一“刺绣”:一周7小时左右

兴趣焦点二“协助发展迟缓的青少年”:一周20小时左右

兴趣焦点三“在大学电台主持爵士乐节目”:一周20小时左右

兴趣焦点四“参加高阶游泳队训练”:一周10小时左右

然后她得评估这些时数是否合乎实际。她先写下每周全部时数(168小时),然后计算自己平均每周需要多少睡眠时间(她每晚睡8小时,总睡眠时数是56小时)、自己需要多少时间上班,包括通勤时间(以她的例子来说是50小时)。虽然爱莉希望最终可以换一份工作,但她先用现在的生活情况来计算(如果你是学生,就把工作时数换成读书与上课时数,或加入打工时数)。爱莉把每周总时数(168小时)扣掉睡眠与工作的总时数(106小时)之后,剩下62小时可以支配。

现在,她检视自己的兴趣焦点时数。她把她想放在四项兴趣焦点的所有时数加总,得到的数字是57小时。但是她只有62小时可以支配;这表示她只剩5小时做生活中其他的事!5个小时不够她打扫房子、准备三餐、与家人朋友共聚、处理杂务或享受其他小事呀。

爱莉该怎么办?她重新评估她的“两者通吃时数”。她可以把刺绣减为每周4小时,但其他项目的时数无法降低,因为发展迟缓少年机构、电台和高阶游泳队都对参加者设有每周最低时数的要求。因此爱莉决定,她只在暑假从事青少年服务工作,因为暑假里很多机构会需要额外的志愿者以补足休假员工的工作。然后她只在学期里主持电台节目,学校在学期里最需要电台DJ。游泳队的时数则保持不变。

她重新规划如下:


每周总时数:168

睡眠时间(8×7):(-)56

剩余时数:112

目前工作时数,包括通勤时间:(-)50

剩余时数:62

预估的“两者通吃时数”(4+10+20):(-)34

剩余时数:28(一天4小时!)

现在,她每一天有4小时可用在“其余事物”上,这样看起来不是可行得多吗?在某几个星期,她可支配的28小时剩余时间够她在周末大扫除;有些时候,与朋友游乐会占去较多时间。但无论她在这28小时的“其他时候”做什么,她每星期都会有34小时拨给兴趣焦点。用这种方式重新分配时间,爱莉就可以两者通吃——既从事她感兴趣的事物,又兼顾生活。

爱莉刚开始估算兴趣焦点的时数时,太过一厢情愿;而我们也可能在其他方面犯错。譬如这位年轻的朋友卡尔,他最初写下的“两者通吃时数”如下:


兴趣焦点一“整理我的作品集”:3小时

兴趣焦点二“参与州长竞选活动”:9小时

兴趣焦点三“提升网球水准”:6小时

兴趣焦点四“参加国际商业会议”:5小时

现在卡尔要看看这些数字,是不是能留给他足够的时间从事其他爱好:

每周总时数:168

睡眠时间:(-)49

剩余时数:119

目前工作时数,包括通勤时间:(-)27

剩余时数:92

目前预估“两者通吃时数”(3+9+6+5):(-)23

剩余时数:69



你的“两者通吃法”备忘录


我建议你用铅笔来完成这份备忘录,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调整数字。

首先,列出你的兴趣焦点名称,估算每个兴趣焦点需要多少时数才能兼顾目标与管理。


兴趣焦点一             每周时数:

兴趣焦点二             每周时数:

兴趣焦点三             每周时数:

兴趣焦点四             每周时数:

兴趣焦点五             每周时数:

两者通吃总时数:


接着,填妥以下空格,依照减号扣除时数。


每周总时数                       168

睡眠时间                    (-)

剩余时数

目前工作时数,包含通勤时间           (-)

剩余时数

目前预估兼顾目标与管理的时数          (-)

剩余时数

一周有69小时的额外时间,卡尔多的是闲暇。他或许会想重新评估他留给兴趣焦点活动的时数。他大可在参与州长竞选活动上多做些贡献(因此能多得到注意),把志愿服务时数增加为三倍,并根据他的心情与精力,或者根据某星期的股市表现,多打一个早上的网球、多参加一场晚间商业会议、多在财经事务上花几个小时。他调整了兴趣焦点时数之后,每周仍然剩下48小时,这个数字就很合理了。卡尔知道他每天有将近7小时的时间可用来处理其他的需求与责任,而且他有信心自己能够专注于他的兴趣焦点。

你也可以为自己设定你放在兴趣焦点上的“两者通吃时数”。

算出了你每周剩下多少小时吗?你用这些剩余时间来完成你生活中所有事务及兴趣焦点之外的活动,时间刚好吗?如果是太多或太少,就回到第一步,重新估计你的兴趣焦点时数,直到你找到一个可以达到平衡的数字。



五个诀窍让你免于被其他事物打扰


你拨出时间给兴趣焦点之后,发现还是很难下定决心来好好做这些预计该做的事。若你在家工作,或者你所从事的兴趣焦点需要较高的自我掌控力,则你更容易发现自己难以定下来。以下是几个避免分心的诀窍。

有个故事生动地描述了你在列出“待办事项”之前,为什么要把兴趣焦点纳入优先考虑:

一名教授带着一只玻璃罐走进教室。罐里有四颗美丽的石块。他把玻璃罐举起,让学生看,然后问:“这玻璃罐是满的吗?”学生回答:“是满的。”学生们不明白教授为何问出答案这么明显的问题。接着教授打开一个他带进教室的袋子,把袋里的碎石倒进罐里。碎石塞满罐里所有空隙之后,教授问:“现在罐子是满的吗?”学生感觉到这是个陷阱题,于是沉默不语。教授再打开另一个袋子,把袋里的沙子倒进装有四颗石块与许多碎石的罐里。沙子流过大石头与碎石,他又问:“现在罐子是满的吗?”有几个学生看着塞得满满的罐子,而且看到教授没有其他袋子了,于是点头。然后教授离开了教室。学生们一头雾水。几分钟后教授带着装满水的水壶回来,把水倒进罐子里。学生们看着沙子吸饱水分。这时教授回到他要讲的优先次序的观念:“如果先把碎石、沙子与水倒进罐子,罐里还有没有空间放石块?”

你的“两者通吃时数”,就是这故事里的石块,你要先把它们装进你的生活之罐里。我向你保证,打扫房子(碎石)、处理杂务(沙子)和保养草地(水)等事务,仍然会在你的生活里找到时间。



一、“地点,地点,地点!”法则


我刚开始为事业做研究的时候,落入了一种模式,你可能也认得:我从书桌旁的书架上挑了一本书,走向客厅里舒适的阅读专用椅。然而我半途瞥见电脑,心想:“也许我应该检查一下电子邮件,很快查一下就好,搞不好某个参考期刊书目已经寄来了。”就在等待电脑开机的时候,我想到一个提升“效率”的好主意,那就是在读电子邮件的同时清洗东西。于是我走到厨房,收拢几块抹布;我看到厨房的花瓶里有几朵花已经凋谢了。因此我到外面的花园摘些新鲜花朵……就这样,我拨给我的兴趣焦点活动“阅读”的时间不知不觉流逝了。

我找到一个办法拯救了我:改变地点。我发现一位朋友下午时间会待在工作室里,于是我在下午去她的卧室读书。我在别人的房子里,总不能替她接电话、四处翻找待洗衣物或者替她决定花瓶是不是该重新布置吧?

“为什么不干脆去图书馆?”当我告诉嫂嫂我这项安排时,她这么问我。为什么不去图书馆?因为对喜欢多种事物的人来说,图书馆像一座糖果店,把这种人送到图书馆,他们会更分心!所以,如果我出于某种理由无法在朋友家好好阅读,或者没有时间往返朋友家,我就在家里制造相同的效果:我把椅子转向一个角落,让我自己和那个角落之间不存在任何会使我分心的事物——这时候要运用下一个“不行!不行!不行”法则。



二、“不行!不行!不行”法则


这项法则在你前往理想地点的途中,以及在你抵达理想地点之后,都很管用。譬如你正要走出房子去朋友家,准备你的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你走出门,看到一把雪锹没放回仓库里。你当然想把它物归原位。然后你看到仓库里的东西,想知道教会哪一天举行旧货拍卖。于是你想说,在上车之前“很快地”回屋子一趟,“只是”去确认拍卖日期。同理,如果你在家工作,你很可能在听到信件送来的声音时想“偷看一下”,在电话答录机启动时拼命偷听。如果你对于这些行为模式不陌生,你就会想使用这项“不行!不行!不行”法则。不管何时,只要你发现自己在兴趣焦点时间里做别的事,你都必须停止。绝不放行,绝不向任何诱惑投降。你要养成习惯,一发现自己分了心,就停下来说“不行!不行!不行”,而且要大声对自己说出来。这样才能做足你该做的事。



三、“绝无例外”法则


上述两法则有助于你抵挡眼前的分心事物,但你可能还需要更有力的工具来帮助你长期维持你对目标的承诺。任何一段旅程里,都有令人兴奋的时刻和缓慢而难挨的阶段。对于多面向发展人才来说,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崭新的、与众不同的事物,所以那些缓慢阶段可能会变得迂回难行。举例来说,我一开始要做的是写小说,然而在我毫无灵感时,我很难继续写,尤其是如果我突然动念想从事园艺。也许我能用“不行!不行!不行”法则让我在坐下来写作之后抵挡接电话的诱惑,但“绝无例外”法则可以让我周复一周持续动笔。

这个“绝无例外”法则,出自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著作。詹姆斯为那些认真承诺想改变的人发展出一套三方策略。第一个方向是:立即做出改变;第二个方向是:以炫耀夸张的方式做出改变;第三个方向是:绝不接受例外。我第一次读到第三个方向时,非常生气。我和我的许多客户一样,一直在避开这种二选一的思考方式。“如果不能每天、每周、每年,直到永远都这样做,你就做不到!”这句话多么戕害多面向发展人才啊!

但是我再深入思索,明白了詹姆斯的建议是为了让我们用一种务实的方式重新面对我们的目标,让我们知道唯有“绝不接受例外”才能达到目标。譬如,我坚信每天唯一必须做的事是呼吸。因此,如果我为了实践我的多重兴趣焦点之一,我设定自己每天必须写出一个场景,那么我几乎不可能持续遵守“绝无例外”法则。然而,如果我把最低写作量设定为每周完成四个时段,我就可以更加认真执行“绝无例外”法则,以达到每周最低要求。当然啦,遇到了生病上医院或家人死亡这类大事件,就不适合采用“绝无例外”法则。但在正常情况下,我发现自己有足够的弹性和决心,撑过了几个月的“绝无例外”状况。当我预知周末会很忙,我就会尽早完成本周“必要”的四个写作时段。然而,我真正获得的回报是,我由于自己能够持续执行自己的决定而引以自豪,这样的成就感帮助我走过颠簸路段,而我的灵魂以前在走上这种路段的时候总不免会偏斜歪倒。在你持续遵守“绝无例外”法则达到十一周、十三周或十七周后,你会越来越有动力持续你的决心。



四、在一个方向上多工处理


多面向发展人才很擅长同时处理多种工作,这种天赋让我们得以成就许多事。但我得声明,这样的天赋绝对不能在兴趣焦点时段发挥。写诗时间不可以洗衣服;设计暗房时不可以检查电子邮件。但兴趣焦点活动可以与其他活动同时进行。譬如你要开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朋友家,你在路上当然可以听西班牙语录音带(如果学习西语是你的兴趣焦点);如果你带着邻居的小孩到图书馆参加说故事时间,大可利用这段时间在图书馆选借西语教学录音带。“多工处理”只能用在一个方向上,反过来就不行了。



五、奖励多面向发展人才


连续十周都遵守了“绝无例外”法则,然后你为自己买一套DVD奖励自己;你鼓起勇气打了一通不容易的电话之后,让自己去公园散步当作奖励。奖励,可以强化你的新生活方案,特别是这个新生活方案与我们过去所认定的“正确”生命迥然不同。以我来说,我喜欢每天临睡前,在行事历上确认至少一项当天做过的正面行动,然后贴一张可爱的贴纸在前面,以此奖励自己。

此外,在“待办事项清单”上把已完成的事项删掉,也是一种奖励。如果你照着本章提供的“兴趣焦点活页备忘录”进行,你会体验到每周从备忘录上删去已完成项目的那种满足感。不仅是多面向发展人才有这种清单,很多人也都有这种待办事项表。对于多面向发展人才来说,有个好玩的方式可以增强这种清单的作用:除了写下一些平凡无味的活动之外,你可以在清单上添加“冒个小险”“向他人求助”“一旦分心时,要像念咒语一样念诵‘不行!不行!不行’”这类项目。你会知道,一天过去,晚上你就可以在清单上删掉这些有益的新行为,这会大大有助于你加速把这些行为养成习惯。



偶尔享受下“想做什么就去做”的从容


你是不是经常想到效率问题?每天要完成好几件事?你经常想着如何才能做更多的事?本章帮助你管理时间,若你想多多享受几种不同的体验,就要重新思考自己对时间的态度。

“时间就是金钱”,这种态度深入语言之中:时间是金钱,所以时间是可以管理、花费或保留的事物。但真的是这样吗?赖德(Richard  Leider)与夏派罗(David  Shapiro)在共同著作《重整行囊》(Repacking  Your  Bags)一书里,把常用的沙漏比喻做了一点改变。他们问: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象自己活在沙漏的上半部,也就是时间不断流逝的一方?为什么我们不想象自己生活在沙漏的下半部?在下半部,每一分钟过去,又有新的一分钟来临;每一小时过去,有另一小时来临;每一天都是往后许多日子的头一天……从沙漏的底部来看,我们可充分享受钢琴课、陪孩子打篮球、拜访亲戚等各式各样的活动,不必担心“浪费”时间或“损失”时间。

最近我参加一个会议,主讲者在会议上讲了一个故事:一名脑外科医生正在进行紧急手术,进入关键阶段,他只有三分钟时间抢救病患的大部分认知功能。这位医生手忙脚乱地向同在手术室里的同事下达指令。这时院中最杰出的外科医生走近他。这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吐出缓慢而清晰的一句说:“摩根医生,你还有三分钟,最好慢慢来。”哇,多么睿智的观点啊。在重新设计人生蓝图的时候,应该随时把这个观点谨记在心。

我发现,只要我觉得时间充裕,就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比较慷慨,更自动自发,心怀善意,对新观念与新经验抱持开放态度。假如我那一天完成的事项较少,我便把“采用沙漏底部观点,从容面对时间”放进我的待办清单上,如此一来这也算是我能在行事历上删去的又一项完成事件。我确实不会遇到每一件“有趣”的事都去做,譬如不是每一场评价不错的电影我都去看,不像过去那样听到什么有趣的事都想加入,我也不那么常打扫房子了。但我确实拥有了时间,确实可以多花时间聊一通意料外的电话,或者散步到山丘上。我的每日应做事项清单上,是真的列出了“随兴做一件事”和“今天要对时间放轻松”这类项目。我很欣赏女高音普莱斯(Leontyne  Price)的真知灼见,她说,成功的终极象征是享有一种有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奢侈。


为日常“待办事项”加入新意


□问自己,我那位前辈导师遇到了与我相同的状况时会怎么做?

□改变地点,以加强专心程度。

□在必要的时候复诵“不行!不行!不行”。

□表扬自己为了遵守“绝无例外”法则所做的努力。

□冒个风险。

□寻求协助。

□随兴做一件事。

□用从容的态度感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