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 忽略抉择点的坏处

忽略抉择点的坏处




神经性常规行为停止的那一刻,就是我们能否实现“高效两小时”的关键点之一。正是在那一刻,你能够决定该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下一个时间段。现在是检查电子邮件、然后在下一项工作之前尽可能回复所有邮件的最佳时间吗?或者,如果你有两小时的自由时间,是不是让自己专心于某项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的项目会更好呢?到底怎样做,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是现在就为一场两小时后开始的会议做准备,还是在临近会议时再准备,能让自己更清楚地记住准备在会议上讨论的问题?在结束一项任务之后,有意识地思考一下接下来自己要做什么。不论你接下来还有多少时间,这样做都会决定你对时间的利用质量。

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利用我们的时间,这并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想法,但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少这么做。诸如负罪感、焦虑感,或与之对立的那些情绪——取悦他人的愿望、渴望等——都会激励我们去做与这些情绪相关的任务。但这并不一定是对时间的最佳利用方式。结果就是,当我们意识到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或是因为情感的冲动而想做某个特定的任务,或者被一种不断增强的犹疑不决感淹没时,我们通常会不假思索地抓住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任务,然后一心一意地做起来。而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专心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们就会直觉性地缩短在这项任务上投入的时间——并试图尽快着手另一项任务。

有时我们运气不错,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的那项任务正好就是那一刻最该做的。但如果这种做法真的靠谱,那么,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那种在某某事上(这里可以是任意内容)“浪费”了一整个下午的后悔感就不会再存在了。

抉择点可以存在几十秒,或者几分钟。想象一下,如果每次面对抉择点时,你都能花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你从这个任务转换到下一个任务,情况又会怎样?运气好的话,你一天甚至能碰上10个抉择点。那么,这一天你一共要在抉择点上花5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花时间考虑过接下来应当做什么之后,你就会选择那些或是对你而言非常重要,或是适合在接下来的时间段里完成的任务。而与此相反,假设你想要做得“高效”一点,匆忙地跳过了这些抉择点——这些“毫无效率”的时刻,那么很可能你接下来进行的任务并没有那么重要,或是不适合在这段时间里完成。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你又会浪费多少时间呢?损失也许会非常大。这才会真正导致时间被毫无效率地大量浪费掉。

为了更加“高效”、更迅速地度过这些抉择点,我们很可能会错过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努力和能量的机会。不过,我们完全可以学会用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些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