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 迈向2052:中国

迈向2052:中国




我对中国的预测显示在图表10-2中。

让许多西方人震惊的是,中国人口在21世纪20年代就将到达顶峰——但是随后,人口将长期处在高位。如此一来,中国就可以早早地从上一代独生子女政策中获得好处;尽管这一政策并不受欢迎,但它带来的优势是巨大的。中国卸掉了数亿新增人口的负担,能够用节省下来的资源,为21世纪20年代的14亿中国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人口增速的剧降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中国的潜在劳动力数量将大幅下降,到2052年减少整整30%,而支持负担(总人口数量除以劳动人口数量)则会从1.4上升到1.7——扭转了过去四十年支持负担持续下降的局面。未来四十年里,支持负担将增加20%,使人均消费年增长率减少0.5%。

但是,这对中国经济而言影响甚微。未来,中国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增长;其速度之快,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中国正在开始追赶西方。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但幸运的是,中国能够从工业化国家中汲取宝贵的理念和解决方法,利用本国较低的工资水平,推行这些措施。而且,中国可以一直这么做,直到劳动生产力达到美国的水平,而这至少要到21世纪后半叶才有可能发生。到2052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大约34000美元,为同期美国水平的四分之三。

未来四十年里,中国经济将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到2052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2012年的五倍,这相当于3.5%的年平均增长率。但是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将尤为迅速——之后,人口减少就会对GDP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到2052年,中国GDP总量将相当于所有33个OECD国家GDP的总和。

中国以其极高的储蓄率(超过国家收入的40%被用于储蓄)而闻名。20世纪末,高储蓄率使得中国有能力支持对美国的出口活动。同时,中国GDP中投资所占比例也非常高(超过35%),而且这一局面将会持续。在未来二十年里,传统投资比例将出现下降,逐渐接近全球平均水平(24%),但是中国政府将在其他方面不受限制地增加投资,以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中国还必须投资于全球变暖的适应工作。相比其他有海洋帮助降温的国家而言,中国这个内陆国家受到气候变暖影响的程度更高。另外,中国或许还会在国家的带领下,提高能源效率,使能源供应量翻番,提高可持续能源的比重。如果当局能够制定理性的国家规划,并加以实施,那么这些努力就会变得更为简单。中国一直都在制定五年计划。这一计划以系统性的方式,将中国逐步建设成符合其长期目标的国家。这一计划能够帮助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使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居有所屋、享受文娱生活,同时抗击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但是,高投资比例不会阻碍消费增长,因为经济同时也在快速增长。令人惊讶的是,到2052年,中国的人均消费将是现在的五倍。在未来四十年里,现在正在拥入大城市的贫苦农民,其可支配收入增长程度将是最高的。

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的能源使用量将超过现在的两倍。之后,由于能源效率的快速提高,能源使用量将开始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加倍,到2030年达到峰值,也就是150亿吨/年。到2052年,碳排放量将进一步减少到120亿吨/年,但这仍然是中国1990年碳排放量的五倍之多,人均排放量也有10吨/年。这大大超出了可持续发展允许的范围(1吨/年),与同期美国人均水平(9吨/年)相当。两国仍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这可能会在21世纪后半叶引发自我强化的气候变化。

图表10-2a 中国状况,1970—2050年。

范围:人口(0—15亿);GDP与消费(0—40万亿/年);二氧化碳排放量(0—400亿吨/年);气温升幅(0—2.5℃)。

图表10-2b 中国生产,1970—2050年。

范围:食品生产量(0—21亿吨/年);能源使用量(0—80亿吨石油当量/年);可再生能源比例(0%—40%);GDP中投资所占比例(0%—100%);尚未使用的生物产能(―8%—40%)。

图表10-2c 中国生活水平,1970—2050年。

范围:人均GDP与消费(0—35000美元/人/年);人均食品拥有量(0—2吨/人/年);人均能源使用量(0—8吨石油当量/人/年);海平面上升幅度(0—1.4米)。

到2052年,能源使用仍然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即便在中国能源使用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与煤炭相同,其余分别由天然气、石油和核能提供。核能发电将占所有能源供应的6%,来自超过200座核反应堆。

中国农业产量将增长25%,直到21世纪30年代达到峰值。之后,土地平均产量将会下降,原因就是气温升高和水资源短缺。但是,食物仍然是充足的:人均食品拥有量达到1.6吨/年。这大大高于生存标准,接近除美国之外的OECD国家的水平。

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种种困难。首先,其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消费水平。根据我的预测,从1995年到2035年,中国的生物产能将低于其非能源足迹。在整整一代人,甚至是数代人的时间里,中国将不得不依赖于资源进口。这与中国的传统及其自给自足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到2052年,中国终于可以再次取得平衡,但是这种平衡非常勉强,而且天平两端都在出现下降:由于气候变化,生物产能开始下降;由于人口减少,生态足迹开始减少。

在未来四十年间,气候变化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问题。降水将继续向西南地区转移,越来越远离人口聚居地区;人们不得不通过运河进行水资源的转移。内陆地区将出现沙漠化,而西藏地区的冰川融化,则会使夏季淡水变得更为稀缺。在沿海一带,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但是,通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人们将极大地减少(短期)危害。

总的来说,在未来四十年间,中国仍将保持经济神话。由于中央政府强大,政府积极工作,超过10亿人的生活水平将有显著提高。中国的生态足迹将是巨大的,在国土之内以及(至少一段时间里)之外都是如此。中国也会显著地加强全球变暖的趋势,而这将是21世纪后半叶的重要问题。但是,届时中国人口将处在快速减少时期,能源和非能源生态足迹都在逐年减少。

《瞥见10-2:中国——新的超级大国》生动地描绘了当这个中央帝国再次成为全球霸主时,世界将要发生的变化。



瞥见10-2 中国——新的超级大国


拉斯穆斯·雷万  比约恩·布伦斯塔德

2052年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了。它将是一个文化国家,是过去中国历朝历代的现代化身。古代中国曾经将自己视作文明的中心,而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之地。2052年的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全球化的民族统一体,对自己辉煌的过去有着强烈的认识。从1911年到2052年,在经历了一百五十年漫长而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之后,中国终于再次成为经济上的强国,并且能够在本国的历史和天性的基础上,成熟自如地开展各种行动。

这个庞大的国家对排外和内部融合有着特别的感受。与其他主要文化不同,在2052年的电子化、全球化的世界中,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不会是多元文化的。大多数中国人是汉族——这种身份是与生俱来的,不能靠后天获得。

到2052年,中国将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明国家,拥有历史上的中国疆域,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攻克新土。中国大陆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以及向其他资源丰富、技术发达国家的稳定移民,将确保中国大陆人口持续减少,而全世界中国人的数量缓慢增长。2052年,中国大陆人口数量(12亿)将低于2012年的水平。

另外2亿中国人将生活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尽管他们最重要的文化身份仍然是中国人。他们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原因就是希望子女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并且参与到各个层次的国际贸易中。因此,中国人将有机会,而且将会融入其他主流文明。但是,来自其他文明的人们融入中国文化的机会则更少。而且可以说,他们永远也无法真正融入这个文明——除非他们是汉族移民的后代。

到2052年,中国经济总量将是全球第一,尽管在人均GDP上,中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经济总量庞大,中国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世界都展现出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

我们无法预测,2052年的中国将采用何种体系。但是,可以确信的是,2052年的中国政府将积极地从中国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传统上,中国一直倾向于中央集权和精英政治(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在解决21世纪重要问题上将非常有效,可以将目前的资源密集型、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对全世界都能产生长期福利的产业。


驾驭经济新范式

到2052年,低碳、高效的产品,将大规模地取代目前所有部门中化石燃料的低效使用。像20世纪的石油部门一样,这些产品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将早早地成为这一转型的驱动力——出于本国发展需求、相对薄弱的国家资源储备以及精准的战略地位的考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都在积极地筹划富有雄心壮志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并实施大规模投资。中国还将致力于在技术——经济新范式中,取得资源和技术的“支配性地位”;并提供必要的市场资源,将核心技术(如太阳能与风能的驱动设备、高速电力轨道交通灯)规模化、商业化。

在早期,中国公司会与技术先进的日本、韩国公司建立强劲的伙伴关系,同时积极利用海外中国公司(尤其是在北美西海岸的公司,最初这里的技术最为发达)的研发成果。在技术——经济新范式中,中国的核心战略资产,就是在稀土储备和生产方面的优越性。稀土在电池、电动马达以及智能手机生产中极为重要,而这些产品又是新范式的中流砥柱。中国将逐步将价格低廉、产业链位置较低的产品生产转移到更不发达的国家中。同时,通过增加国内消费、增加高科技产品生产比例(但不限于智能、低碳、高效产品),维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

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使得国外的生产厂商越来越多地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以及中国政府的产品标准。到2052年,大部分国家的能源体系将极为依赖中国或东亚的技术和产品。这种依赖成为了相关政府担心的国家安全问题。

中国认为(尽管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世界是分为几个等级的。曾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像是宗主国与附庸国一样。中国位于中心,而不是和其他国家处在同等地位上。到2052年,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将依赖中国,因为中国将成为他们的主要贸易伙伴。这对于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的国家尤为如此。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将非常类似过去的宗主——附庸关系。

这些经济依赖中国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必将与中国保持一致,其经济生态系统也围绕中国运转。在地缘政治圈中,中国对邻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国的另一个影响圈则包括了那些并不与中国接壤,但是在经济上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国家。这些国家通过出口,帮助中国弥补了较为薄弱的自然资源基础。这个由“伙伴国家”组成的影响圈范围更大。

中国将使用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工具,包括多种形式的双边合作(例如文化交流活动、资助项目、研究项目、特惠贸易协议、海外发展援助),使这些国家和经济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新的世界秩序,也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2010—2020年间的数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将利用其独有的财政盈余,再次为许多国家的庞大公共债务注资,条件比市场提供的更优惠,但是附带有政治要求。中国还将在海外大量投资公共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以高价售出——如此一来,就可以在全球实力上实现巨大的跨越式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

到2052年,中国将不得不与全球变暖的危害做斗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平均气温升幅就一直高于全球平均值。而到2052年,在中国北方,严重的旱灾将成为常态。而在南方,频繁的暴雨则会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粮食作物将有所减少,但中国并不会因此依赖食品进口,因为中国大陆的人口同时也在减少。两大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及其4500万居民的用水,将来自大型长江引水工程以及沿海地区的海水脱盐工程。在上海,人们不断加高堤坝,以防止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水倒灌。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提出相关规划,逐步转移“不可持续的城市”的居民。

即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体会到极端天气的重大影响,但到2052年,中国将成为系统性抗击气候变化的国家中最为有效、最有组织的国家(不考虑一些处理失当的事件)。中国还将证明,自己有能力避免大规模的不稳定现象,并采取建设性的、有效的方法,将资源用于适应工作。因此,2052年的中国将拥有强大的气候适应能力,在不断发展的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还会积极地向“伙伴国家”以及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双边气候适应援助。

到2052年,中国将在文化、经济以及政治上,以其独有的方式,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但中国文明将是最为独特的,并且受到本国身份和思维逻辑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国家内部,还有中国悠久的历史。

拉斯穆斯·雷万(丹麦人,1970— ),印度学家,曾在中国生活、工作。他拥有奥斯陆大学(挪威)的博士学位,曾在哥本哈根大学(丹麦)与格但斯克大学(波兰)任教,并有着十年以上的国际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非盈利性咨询工作经验。

比约恩·布伦斯塔德(挪威人,1973— )是一名高瞻远瞩的专家,在情景规划、范式预测以及其他全面、动态的战略决策与集体行动动员工具方面,在学术与实际操作中拥有十二年的经验。

我相信,《中国——新的超级大国》一文中的乐观看法是恰如其分的。在未来四十年间,中国将经历快速的发展。对我们这些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的人而言,重要的是,试着适应这一文化变革,这有关美国向中国递交领导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