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跳出结构看结构




思维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相对于整个思维世界,我们所谈的“结构思考”也只是沧海一粟。无论哪一种思维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类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种思维模式就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从多样化的视角看待事物,避免“管中窥豹”或“一叶障目”造成的狭隘。

因此,我们可以跳出“结构”的思维框架,尝试透过其他的视角来观察支撑我们写作的“金字塔结构”。

1.系统的视角

德内拉·梅多斯提出了一个通过系统的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系统思考。从系统的视角,任何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集合都可以称之为“系统”。这些系统由三个部分构成: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构成系统的要素不一定非得是有形之物,也可以是触碰不到的无形之物。

例如,如果我们将“结构化写作”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它的核心“要素”就是一个个的工具,这些工具通过某种“连接”形成了各种方法,结构化写作这个“系统”的功能则是帮助人们将原本凌乱无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形成一篇让人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的文章。

那么我们的金字塔结构又是怎样一个“系统”呢?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金字塔系统的构成。其中,“要素”就是一个个信息项,包括数据、结论、事实、依据等;“关联”则是信息项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形式上是推理论证,核心则是“论证类比”;功能就不言而喻了——帮助人们思考清晰、表达有力。

而各个“信息组”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小的金字塔系统,这些小金字塔系统彼此之间通过某种联系组成了最终的大金字塔系统。

所以说,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大的系统中可以包含很多小的子系统,而这个大系统又可能与其他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从而成为这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对于系统思考,德内拉·梅多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从关注要素到透视游戏规则”。当要素是无形的事物或者系统非常庞大时,想要罗列出系统中每一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一做法也很容易让你“迷失”在系统的细节中而看不清全局。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需要将重心从关注“单个的要素”转移到探寻“要素之间的关联”上。一旦我们看清了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就能了解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因此,系统思考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看清事物和分析问题。

回到“结构化写作”,大家回想一下就能发现,在构建金字塔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现和梳理信息之间的“关联”上,包括最后通过“配得上”进行形象化处理,也是在向观众或读者重点呈现信息之间的联系。

要清晰准确地呈现出信息之间的联系就必须进入深度思考,从本质上抓取事物或信息的属性,然后探寻它们的内在关联。

“结构化写作”建立在“结构思考力”的基础之上,它同样强调“先框架再细节”“先整体再具体”的思考顺序。

因此,从系统思考的角度看,“结构化写作”是一种强调整体性、以简驭繁,并且需要进行连续思考才能完成的写作方法。

2.逻辑的视角

逻辑思维包括概念、命题和推理三个要素。笔者是这样理解它们的,“概念”是逻辑思维的分子,“命题”则是基石,而“推理”就是基石之间的黏合剂。这三个要素共同构筑起人类的“逻辑思维”这栋大厦。

概念可以说是最小的思维单元,用来反映各种各样的事物。没有概念我们就无法描述这个世界。但光有概念还不够,我们需要将各种概念集合起来形成一个观点或者判断,从而得出一个命题。有了命题才能进行逻辑推理,才能构成完整的逻辑思维。

为了保证这栋大厦的稳固,概念、命题、推理这三个要素每个都要做到清晰、准确、合理。否则,这栋大厦的结构就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可能崩塌。如果这个结构用于写作,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缺乏说服力,经不起推敲和置疑。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要求,逻辑思维起到了其他思维方式难以企及的特殊作用,包括:①正确地运用概念;②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③有效的推理论证。当然,前提是你能严格地遵循逻辑思维的原则和要求。这一点我们在“说服”场景中的“逻辑归整”部分已经提出过。

“正确地运用概念”包括清晰地描述、明确地定义,另外还要区分概念所依赖的语境。与之相反,则是对概念进行模棱两可的描述、模糊不清的定义,以及人们最常犯的概念偷换和概念混淆。

“客观准确的判断”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对事物本身的属性特征的判断,包括性质、数量、构造等;二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

“有效的推理论证”则是说的“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要求通过推理得出结论时要遵循逻辑规则,而不能生搬硬套。言之有据要求不光要有结论,还要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是一种强调客观理性、严谨合理、清晰准确的思维方式。

从逻辑的角度看金字塔结构又是什么样子呢?

各种概念经过组合形成了最底层的命题(数据、事实、依据),这些命题通过推理的方式在上一层得出新的命题(结论),新的命题再与其他命题一起经过推理在更高一层得出更新的命题。就这样,从最小单元的概念到最终的命题,一层一层地构建起了逻辑思维的大厦,落到写作上也就是一篇文章的框架。

结构化写作中,演绎和归纳这两种推理形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前面说过,推理是“黏合剂”,其目的就是要保证命题之间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地“黏”在一起。推理越合理、越准确,它的“黏性”也就越强,整个内容表现出来的逻辑性就会很强。

“论证类比”四个基本原则表面上是对表达提出的要求,但其本质却恰恰是对人们思维逻辑性的考量。只有做到清晰描述概念、准确判断关系、言之有理以及言之有据,才能符合“论证类比”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遵循逻辑规则构建金字塔结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完整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因此,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结构化写作”是一种强调条理清晰、周全严谨、准确合理的写作方法。

3.批判的视角

很早之前网上就流行这样一个对比,说的是A、B两个老师如何讲授《灰姑娘》。

先看看A老师是如何教的:

·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如果在午夜12:00,灰姑娘沒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況?

·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灰姑娘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去,而且还能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

·如果灰姑娘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再来看看B老师的方式:

·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大家注意这句话,是比喻句,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大家注意这个词,如果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相信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朋友一定对B老师的教学方法感到十分“亲切”——这不就是我们当年经历过的教育方式吗!无需多言,读者朋友稍作对比就能发现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不同。

(1)A老师提出的多为开放式问题,没有进行“对错”的引导;B老师则更多地提出封闭式的问题,并且会有一些刻意的引导。

(2)A老师的提问超越了故事本身,是在更高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B老师仍然停留在文章的层面。

(3)A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故事产生的影响;B老师的重点则在各种零散的“知识点”上,包括作者生平、遣词造句等。

我们可以对最后的结果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A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将拥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权威,思维更加发散,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具创造性;B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则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容易受到所谓的权威和专家的影响,思维封闭而狭隘,创新性不足。

为什么首先抛出这样一个例子呢?因为它与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密切相关。B老师采用的这种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就在于让学生严重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一说法虽然源于西方,但其中蕴涵的理念和思想中国早已有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这虽然说的是治学之道,但其中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隐约已经涉及批判性思维的范畴。

批判性思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课题。在中国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推广,但人们在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上仍然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关于批判性思维有诸多专门介绍的书籍,这里不做进一步详述。

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主要维度的认知能力:分析、评估、创造性,其中“分析、评估”的核心对象就是“论证”。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发现论证、分析论证、评估论证。

前面我们说过,标准的论证结构就是“前提→结论”,批判性思维围绕论证展开的思辨过程非常类似于“结构思考力”三层次思维模型(理解—重构—呈现):首先要辨认论证,即“发现”自己或他人的表述中暗含的论证及论证结构;接着就要进行提取和“重构”,将原本不符合“前提→结论”标准顺序的表述重新调整,并探寻其中是否存在问题;最后,要清楚地描述问题所在并进行解释。

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看,金字塔结构与逻辑的视角有些类似:

一个大金字塔结构就是由众多“前提→结论”的论证结构组合而成。正如前面我们说到的,“结论”是一个相对概念,下一层论证中的结论会成为上一层论证中的前提。因此,必须保证其中每一个“前提→结论”的论证结构是“好”论证,整个金字塔结构才是成立的。

那么何为“好”论证呢?至少满足两个条件:①前提为真;②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有效。也就是说,首先要保证前提是真实可靠而非胡编乱造的,其次要确保从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是合理有效的。如伽利略所说,“在科学的问题上,一千个人的权威,抵不上一个人谦卑的推理”。

在实际写作中,可能并非通篇都是论证,只是其中的某个部分涉及论证,同样也要引起重视。时刻记得审视自己的论证结构是否存在问题:前提是否为真?推理是否有效?有了好的论证作为支撑,文章就会显得非常严谨。

因此,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结构化写作”是一种追求真实和理性、避免谬误和排除偏见的写作方法。

我们跳出“结构”的框架,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思维视角重新审视了金字塔结构,或者说是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看清金字塔结构的本质特征,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结构化写作”的各个方法和工具是基于哪些考虑而设计的。如此,“结构化写作”才能助您在写作方面产生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