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现代经管商务必读系列 > 第三章 勤苦为径 小草根如何当老板

第三章 勤苦为径 小草根如何当老板




“四千精神”和“两板精神”是浙江商人最为知名的两个总结。草根浙商正是凭着“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想遍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和“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与凡事一干到底的毅力,成就了从一个普通人到一个成功商人的身份转型。



第一节 老板情结 平民创业


常言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种观念在创业的浙江人心中根深蒂固。“我只能做老板,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学历和专业技术的人,打工没人要,只好做老板。”九九加一实业公司总经理林立人说。

要说有什么精神推动着浙商在从贫穷到巨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想当老板的“野心”必然是其中之一。法国媒体大亨巴拉昂在遗嘱中说,“我曾是一个穷人,却是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走进天堂的”。穷人成为富人的秘诀,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野心”是成功的出发点。

大部分人之所以贫穷,大多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缺乏“野心”。一个人贫穷,主要是脑袋贫穷。想过富有的生活,要先有富有的思想。脑袋富有,口袋就能富有;拥有富有的思想,就能远离贫穷……每个人的潜能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140亿个脑细胞,只要有野心,善于磨炼自己,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而野心实际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个缺乏创业欲望的人,是很难挣大钱的。

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83年,西北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让校门口一个18岁的温州姑娘补鞋子。大学生开玩笑地问:“年轻姑娘干这个不怕人家瞧不起吗?”姑娘也开玩笑地反唇相讥:“你穿着开线的鞋子就被人瞧得起吗?”玩笑开过,大学生又问:“说真的,将来打算干什么?”姑娘一本正经地答道:“想开一家店,自己当老板。”大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你有资金吗?”姑娘说:“我这不正在攒钱吗?”

艰苦创业是每个浙商的最坚定的想法和最大的共性。即使今天,在校园里最乐意做些小生意赚钱的,还是浙江人;在其他学生挥金如土或艰苦度日时,最有经济头脑搞好生活的,还是浙江人。有时候,他们的这些举动并不是出于赚钱的目的,即使生活早已富裕,经商的头脑和创业的意识却仿佛像基因一样在浙江人身上传承。即使已经富裕,浙江人想的并不是尽情享受,而是如何变得更富。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也讲述过他在法国的一段见闻。“一次,出差到法国,几名法国学者告诉我,对于温州人,有一点尤其令他们佩服——那就是吃苦的精神。这些温州人来了,什么技术都没有,甚至连法语都不懂。就凭着那种勤劳,孜孜不倦地干活、赚钱,不断积累财富。攒够了‘第一桶金’他们就自己开店。他们都觉得自己要当老板,不甘心打工。就这样,他们竟然在法国能够成为百万元、千万元富翁。”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个缺乏创业欲望的人,是很难挣大钱的。浙江人天生具有创业的热情和冲动。他们渴望有自己的事业,有机会自己当老板。在改革开放之初,精明的浙江人就开始利用家中的设备开作坊,办小厂。那些缺乏资金的人,则外出擦皮鞋、弹棉花、卖眼镜、挑糖担,通过自己的奋斗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了资本和经验,浙江商人的胆子就大起来了。他们“个个想创业,人人想挣钱”。在浙江人眼里,天下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不会赚钱的人。浙江人的口头禅是“我要干!”而不是“要我干!”

年轻而没有资本的浙江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一般不挑工资的高低与否、舒适与否,而是找一份能够学习本领的工作。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他们善于适应环境,即使极偏远、极艰苦的地方,都有浙江人在奋斗。尽管他们的奋斗是艰苦的,但是,他们的“野心”是宏大的。在每一个浙江人的骨子里,都流淌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血液。甚至有的浙江人这样说:“即使你做了微软的CEO,IBM的总裁,都还不如一个小卖部的老板值钱。”不管走到哪里,想要创业的“野心”是永远不会失去的。

温州人正是从开个小店走向自我创业之路的。南京温州商会会长章庆洪介绍说,在温州,大规模的工业性工厂很少,基本上都是一家连着一家的小店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温州地域小、人口多的地理条件。温州商人从小店铺着手,再将小店铺合并做成大市场,从而开创了一种和其他地区商人不一样的经营之道,并取得了成功。

在许多地方,当人们手头开始有钱时,总是“财大气粗”地先提高消费档次,而在温州,商人们最初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投进了企业,有的甚至还卖掉了房子,将钱用于扩大再生产。有资料表明,被称为“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镇1000多家股份合作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投资资金来自民间的闲散资金,有的企业甚至达到90%左右。

南存辉现在已经是温州民营企业家的一面旗帜,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平时,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只要手头稍微有点钱,便用于扩大再生产。1990年,南存辉的公司崭露头角,他也成了一个“富翁”,但他把消费资金都转成了生产资金,家里的生活条件依然非常艰苦。

一次,他小孩睡的旧床断了一条腿,孩子摔到了地上,他也没有给孩子买新床,而是让孩子睡了好几年地铺。如今,南存辉身为正泰集团的董事长,更是身价显赫,但生活依然非常简单。在他的影响下,股东们除了留有一小部分最基本的消费资金,其余的全部用于企业发展。有了一大笔由消费资金转化过来的生产资金,正泰集团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很少出现资金短缺的窘况。也正因为没有停留在“小富即安”上,正泰集团成了“中国电器之都”的领头羊。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源头


浙江商人的很大特点是不满足现状。在很多地方,人们生活稳定、收入不错后就会满足,乐于看摊守业、小富即安,或者怕赔惧亏、经不起挫折。但是浙商不一样,在他们的脑海里是这样的信念:打工是暂时的,做老板才是长久之计;有钱做老板,无钱也要做老板,可谓老板情结继往开来。

美国总统林肯认为,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理想。有这样一句话:“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意思就是,你的目标定得很高,得到的往往会低于目标。可见做什么事情,结果与目标往往是不太吻合的,要想成就大事,就一定要制定高远的目标。

如果你没有做老板的“野心”,就不会用老板的思维去思考,不会用老板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更不会以老板的姿态去做事,这样的人就只能给别人打一辈子的工,而与财富无缘。

在浙江,让人最开眼界的是那里的“投资”。不用政府引导,不用别人动员,浙江人对投资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冲动,他们敢投资,会投资,一投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个亿的比比皆是。只要有好的项目,那些私营企业的老板提着钱袋子往里挤。

宁波修了一个天一广场,坐落在甬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总占地面积19.3万平方米。这个广场按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的思路,由宁波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人民币14亿元开发建设而成。该项目开创了宁波旧城改造不动用政府财政拨款的先河,结果开发投了14亿,建成后门店出租收回了28亿,如今已被誉为宁波商业“航母”。现在,浙江平均每天诞生260家私营企业,1400多家个体工商户,等于每天增加1600个大小老板。

浙江经济的崛起,本质上是“浙江制造”的崛起。浙江省经贸委公布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浙江有232种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而且每一种的年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其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的产品有160个。

在浙江,户户开厂,村村冒烟,人人想当老板,个个都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所以,这种由农民发起的全民创业经济模式被学者冠以“草根经济”的名称;浙商的“善贾”之名众口交誉,民间“浙商不败”的说法也就不胫而走。而这一切的来源莫过于浙江人特别的老板情结。

正如一位苏州商人所言:“浙江人有大钱的当大老板,有小钱的当小老板,没钱的借钱当老板,借不到钱的梦想当老板。”或许,这番评价有些夸张,但重商、亲商、崇商,加上智慧的头脑,永不熄灭的“老板梦”,使浙江人敢向市场经济潮头立,奏响民营经济发展强音。他们的故事是动人的,但故事背后的精神和思想更值得我们思索和回味。



第二节 “四千精神”和“两板精神”


如果说,浙江商人有一个全世界都知道的特点,那一定是:勤奋;勤奋的代名词就是:能吃苦。可谓是吃再多的苦不嫌多,赚一分钱不嫌少。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全都不用怕,只要勤奋工作,白手起家,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许多浙商在刚经商、创业的时候,都是一穷二白的,他们没有学历、没有资金,但是,他们深深地懂得唯有勤奋是成功的第一资本。

许多人依稀记得当年“浙江小摊现象”,那遍布大街小巷的修鞋、缝补、理发、廉价服装摊。这些背井离乡的浙江青年,租住廉价的小旅馆或棚房,点煤气炉做饭,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满城穿梭。摆摊苦呀,在异乡摆摊更苦。

但是,那些希望获得成功的浙江人带着他们的梦想背井离乡,到全国各地去做一些常人不愿意做的小买卖,诸如弹棉花、修鞋子、卖纽扣等。这些被其他人看不起的小行当,在浙江人看来,都是成功的途径,只要自己付出勤奋、付出心血。事实证明,浙江人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些从事被人看不起的小行当的浙江人,接下来都摇身一变成了大富翁,这些小买卖、小行当也变成了全国有名的企业。

在浙商精神中,有一个著名的“四千精神”和“两板精神”。“四千精神”是指: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想遍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而“两板精神”所指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则是如今诸多声名显赫的浙江商人在当年发迹之初的“曾经的生活”,也是今天不少尚未发迹但正在奋斗的浙江人的现实生活。

这“四千精神”和“两板精神”,其深远的意蕴几乎囊括了浙商成功的全部奥秘。首先,“四千精神”表现了浙商敢于走出去,肯于艰苦创业,更勇于不断进取的精神。

而“两板精神”则首先表现出浙商天然的成本观念。白天人模人样,怀揣高级香烟见人就递,甚至西装革履,请客送礼。这其实不小气,因为面对的是别人,是有求的对象,是正常的商务成本支出,没法省也省不了;到了晚上,并非所有人都没有钱住宾馆,因为面对的只有自己,能省就省。这个苦相信并非只有浙江人吃得起,关键看有没有把住宾馆和睡软卧的钱看为成本。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还表现了浙商在崭新的商业文明面前对历史文化传统造就的“心理障碍”彻底舍弃的决心。“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更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坦荡追求,一种“理所当然”,一种“大义凛然”。

有些人并不认为浙商的成功是勤奋所得,他们认为,只不过浙商抓住了好的市场机遇,只是他们“运气”好罢了。在经商创业过程中,机遇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勤奋。一个勤奋的人才能够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去思考,在别人休闲的时候去工作,在别人无视机遇降临的时候及时抓住机遇。

正如华人首富李嘉诚所说:“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好一点。就像奥运赛跑一样,只要快1/10秒就会赢。”他还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我年轻打工时,一般人每天工作8到9个小时,而我每天工作16小时。除了对公司有好处外,我个人得益更大,这样就可以比别人赢少许。面对香港今天如此激烈的竞争,这更加重要。只要肯努力一点,就可以赢多一点。”也许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的精神,浙商才取得令人目眩的成就。

浙江商人以四海为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小商品、大市场,不怕赚钱少,就怕不去赚。江门恒勃滤清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书忠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浙商,周书忠书只读到初中,出身也相当贫寒,但靠着吃苦耐劳,从小到大取得成功,做到空滤器品牌的全国“单打冠军”。他曾说:能有今天的成功实际上是逼出来的,闯出来的,苦出来的。人穷不开心,人闲不自在,大家个个都想创业。

周书忠小时候家里很穷,16岁初中毕业就被逼出来打工。刚开始时自己做一些小生意和推销员,那段时间非常艰苦,他几乎是一家家地推销产品,从早忙到晚。结婚之后,仍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丈母娘家的地板。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他发觉摩托车行业迅猛发展,于是开始做摩托车汽配产品的销售,公司也逐渐有起色了。1995年,周书忠正式成立了恒勃机车部件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汽摩配件,而且重点放在了空滤器上。

空滤器是车辆动力系统四大性能件(空滤器、化油器、发动机、消声器)之一,就像人的鼻孔一样,起到过滤灰尘的作用,它各项性能指标要求非常高,如果设计或制作不好会造成发动机拉缸、烧机油,直接影响发动机寿命,所以周书忠选择了做高标准的空滤器。

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先是为国内知名摩托车主机厂制造他们知识产权的空滤器产品,然后自己开始投入研发,建立了自主品牌。用了10多年时间就做到了年产值5亿多元,现在成为国内最大的摩托车空滤器生产厂家,尤其是摩托车空滤器,占了全国摩托车市场60%的市场份额。

时至今日,周书忠也没有忘记自己曾是贫穷出身,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员工总是尽量予以帮助。一般都给员工包食宿,每个月请本月生日的员工一起聚餐,给他们送一些小礼品,另外,每年的几个传统大节日,管理层都和员工一起庆祝。夏天天气热时,每天把煲好的解暑凉茶送到车间。周书忠还有个习惯,就是每年都会到一些家庭困难员工的老家拜访,家属都非常感动,对于贫困的家庭给予一些慰问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周书忠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说,滤清器做到今天全国第一,主要原因是恒勃的“诚信”,首先想到的是客户。从上到下,从产品研发、生产到销售,全部围绕着客户,满足客户需求;另外是我们恒勃人发扬吃苦耐劳、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所以祖先将“吃苦”与“耐劳”等同,合成了吃苦耐劳这一成语。武汉温州商会副会长、武汉万家隆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云远可称得上是浙商艰苦创业的典型代表。1987年,16岁的罗云远只带了100多块钱就只身出门。到达武汉后,他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那个时候,他也很担心生存问题。最初的几天,他天天吃面条,而到了最后,整整三天没有吃东西。后来,他在老乡和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一个门面,又四处找老乡借了一部分货物,一间不起眼的小店就这样开张了。开始几年,生意只是勉强能糊口。

自1992年起,他的经营状况一年比一年好,每年的收入都能有几十万元。生意做顺了之后,他的顾客越来越多。但很多顾客来自周边的县城,他们喜欢讨价还价,罗云远不喜欢与这类人接触,所以就请了一个人帮他经营。但不慎看走了眼,几乎将他的生意全部砸掉。这时候,罗云远又自己力挽狂澜,苦心经营,最后使生意慢慢好转。浙江人对金钱的野心是路人皆知的,罗云远当然不满足于一年几十万的收入。他后来在民生路与一台湾人合作,开发了华中五金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如果说罗云远少年创业吃苦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朱仲荣古稀之年艰苦创业的故事,不得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1989年,浙江温州人朱仲荣与夫人都已是68岁的高龄,他们从温州的一个叫三盘岛的渔村来到了纽约,开始全新的生活。1992年,朱仲荣老人与女儿在缅街街头开办的“朱记锅贴”正式开张了。其时朱老先生已是70高龄了,按照中国传统观念,他应该休息养老,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但10年来,老人硬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了,每天从早上5点开锅,一直卖到晚上10点收摊,才坐下吃晚饭,中途几乎没有歇气的机会。而最初五年,“朱记锅贴”实际上是一路边大排档。

五度寒暑,日晒雨淋,年逾古稀的朱老先生,却能在路边站足一整天,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说过一声累,为儿孙们做出了榜样。由于他们朱家有20多年自制锅贴包子的经验,饺子皮是手工制成,比起市面一般机器加工制作的锅贴水饺,口感很不一样,“原汁原味”,而且现做现卖,新鲜热辣,所以在路边街头开张后很受华人欢迎,生意扶摇直上。到了1997年8月,他们租下现在的四十一大道潮坊餐馆旁的店面,增加人手,扩大业务。“朱记锅贴”不再是单一的锅贴,还经营其他面食包括饺子、馒头、包子、豆花、豆浆和葱油饼等。

随着生意的兴隆,儿女们不断移民过来,朱老便使“朱记锅贴”开出三家连锁店,两个女儿和小儿子各分股份,自己只收银管账。每天晚上,朱老人开心地坐在地板上梳理着一大堆的零钱,看着自己用双手辛勤劳动换来的美金,心中无比地自豪。“温州人纽约十年铸就传奇,朱记锅贴香飘美国纽约”——这是美国《世界日报》对朱氏老人在纽约成功创业的报道的标题。作为华人中年龄最大的移民创业成功者,朱仲荣老人的事迹有口皆碑,在纽约提起“朱记锅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就能挣别人挣不了的钱”,“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发财”,这不仅是浙商赚钱的经营总结,更是他们赚钱的行动指南。



诚信至上


被白手起家的浙商当做最大资本的还有一样,就是诚信。在我国古代的16两秤杆上刻有3颗星,分别叫做福、禄、寿。缺人一两谓缺福,短人二两谓短禄,宰人三两则要折寿。这种简单的外化警示,可以说是古人对诚信为本理念最质朴的诠释。

在历史上,浙商就是一个讲求诚信的群体。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但并不缺乏商品交换的思想和商业伦理精神。诚实不欺,讲究信誉是中国历代商人的一大传统。“诚招天下客”、“人无诚意休开店”这样的古训也一直源远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古代商人,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浙江商人。历史上,有不少的浙江商人秉承传统、牢记古训,凭借诚信之道不仅开创了自己辉煌的事业,而且还被后人冠之以“良商”或“诚贾”的美誉。诚信成为了他们的立人之本和商道之本。

在近代中国,浙东商人在当时全国的经济舞台上更是叱咤风云,独占鳌头,其间也流传下了许多诚信立业、诚信兴业的美谈与佳话。如宁波巨商包玉刚的成功之道就是“与信誉成交,借信誉发展”。他把讲诚信、讲信用看做企业经营的根本。他讲,签在纸上的合同是可以撕毁的,但签订在心上的合同是撕不毁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他的“言必信,行必果”的作风,为其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并得到银行家的广泛信赖。

浙商的诚信精神在宁波商帮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宁波商人叶澄衷被称为“五金大王”,他的发迹也与他的为人处世有直接的关系。叶澄衷早年在黄浦江上靠摇舢板,卖食品和日用杂货为生。一次拾金不昧的经历使得他获得了洋人的信任,并诚恳地邀请他一起做五金生意,从此,叶澄衷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并很快在商业中崭露头角,一步一步登上了“五金大王”的位子。

西服业中的红帮裁缝,也始终以诚信作为立业之本,宁可拒绝十次,也绝不食言一次,宁可赔本道歉,也绝不让一件劣质商品出门。即使在生活、行为方式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当代国际社会中,许多宁波人仍然坚持诚信立业。世界船王包玉刚,无疑是当代“宁波帮”乃至全体宁波人的典范,他曾明确表示:“在商业道德这上头,还是老传统好。要有信誉,要有信用才行,这里面关系很大。”

在当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竞争就是公平竞争。如果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比喻成“舟”,那市场就是“水”,载舟覆舟,根本在于信用。因此企业若失去了诚信,也就关闭了通往市场的大门。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再到信誉经营,这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更是企业经营境界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诚信作为浙商精神的基石,它构成了浙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

浙商在市场经济中是讲信用、重信誉、守规则的群体之一。他们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体会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游戏规则必须遵循。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将中西文化兼容并蓄,把诚信原则“讲诚实、重信用、求质量”运用到商业交往中,这是大多数浙商之所以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下面一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浙商是如何利用信誉来获得资金的。大家都知道,参茸的原产地是东北,但是,经商的人都知道,全国参茸市场却在浙江温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东北与温州可是相隔千里之遥!但是,更让你吃惊的是,同一等级的人参,东北原产地的价格约2000元/公斤,而在温州只卖1900元/公斤!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赔本的买卖。但是,精明的温州人怎么会做赔本的买卖呢?这实在是令人费解。事实上,这正是温州人的精明所在。温州人跟东北人做参茸生意时很讲信誉,他们在第一次向东北人订货时,开口就要10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往往让东北商人觉得非常诚信,而正是利用这点诚信,温州人打起了赊销的主意。

几次生意下来,温州人就利用自己的信誉,先付20%—30%的定金,卖掉货后再交钱。在每次生意中,温州人总是按照原先说好的付钱,绝不拖欠。这让东北人非常踏实。到最后,温州人要货时就可以不用交定金,来年卖完货再付款。

聪明的温州人就是利用自己的信誉来获得参茸的,而参茸在温州人眼里已经不仅仅是参茸了,它们更是可以周转的资金。温州人拿到大量的参茸后,迅速地在市场上销售,有时候甚至低于进价销售,这在外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而在温州人眼里,参茸变现后的资金,在一年当中可以周转好几次,做好几回生意。年终结算时,尽管参茸生意赔本了,但是,其他买卖就赚了不少钱,总的来算,利润还是很可观。这时的参茸就相当于银行里的贷款了。

浙商凌兰芳的故事同样说明了浙商做事先做人,有承诺绝不食言的诚信原则。看到凌兰芳的名字,很多人以为是一位女士。他是湖州丝绸之路控股集团的董事长,南浔丝商的后辈传人。这个自认为是读书人而不是做实业的湖州人,在20世纪90年代,做了一件让很多人不理解的傻事。

1994年初,凌兰芳创业刚一年,便遭受了一次灭顶之灾。这一年,由于外商违约,公司进口的5200吨槽钢延迟到货,又恰逢国家宏观调控,这批钢材从每吨5000元的进口价格,一路暴跌至每吨2000元。整个业务加上利息损失近2000万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5年4月21日,公司的一艘用来运煤的自备万吨海轮在舟山正东十海里处不幸被撞沉没,12名船员遇难,两大事故造成公司亏损3000万元,近一半骨干员工离公司而去,这家小公司此时只剩下21个人,人均负债150万元,公司奄奄一息。怎么办?银行的钱还还是不还?由于凌兰芳当时的公司还是全资国有,遇上的又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亏损,在当时的体制环境下,将这笔债务“一笔勾销”是通行的做法。

凌兰芳的选择是欠债还钱,带头每月只拿150元钱的生活费。最困难时,公司账面上只有几万元钱,出差时几个人开一个房间睡在地板上。有一次,凌兰芳要归还湖州市农行11万元钱的利息,账面没钱,他们21个人就集资凑了这11万元钱的利息,一分不差送到农行。

当凌兰芳咬着牙把3200万元的债务还到还剩1300万元的时候,他接到上面的通知,说公司与银行都是国有企业,剩下的债务“核销”掉就可以了,而且一些国有企业已经这样做了。但凌兰芳还是坚持银行的钱一定要还,诚信一定要讲。第二天一大早,他顶着上面的压力赶到建行和农行表态:只要我凌兰芳活着,一定会把银行的钱还干净。

1999年,凌兰芳终于挣来第一个1000万元,订合同那天,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给建设银行领导打电话: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们的信赖和支持,我凌兰芳站起来了,可以还清你们的800万元债务了。

诚信是最大产出的要素投入,务实是最低成本的要素投入。浙商的务实和诚信为他们赢得了良好的品牌信誉。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是基本的资源投入,但为什么开始时拥有完全一样资源(会计资产相同)的两个企业最后的经营绩效会有天壤之别,其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诚信务实等非会计资产的区别。因为企业经营绩效=资源投入×管理系数,而诚信是其中重要的管理资源,它是可变动成本,一旦确立,边际成本下降,而其收益将是稳定和持续的。

“如果没有浙商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浙江的经济发展没有那么快。”浙商“重整体,喜抱团”。他们喜欢合作,喜欢共同发展,尤其喜欢捆绑式的共同发展,但在合作之先,他们会一丝不苟地探讨确认游戏规则,而这种规则一旦确立,他们就会自始至终遵守和执行。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将中西文化兼容并蓄,把诚信原则“讲诚实、重信用、求质量”运用到商业交往中,这是大多数浙商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 或可不做,做即成


常言道:态度决定成败。态度是行为的基础,积极的态度,往往采取积极的行为,消极的态度,往往采取消极的行为。“成功的三个要素就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一个是技能,一个是经验,一个是态度。如果不具备技能,经过学习可以掌握;如果不具备经验,经过日积月累也可以拥有;然而态度却不是经过简单的培训可以获得的。”盘石计算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田宁说。

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有积极的态度。对于经商办企业来说,先要想好明天的事情,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迎接生意场上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所谓“不摸行情休开店”,当你决心要经商的时候,你一定要仔细考虑,想好明天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去经商是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或者只是想尝试一下,而自己完全没有设想过要怎么去做。那么,失败的种子其实已经埋下了。浙江广厦集团总经理楼忠福说:“作为一个大企业的经营者,你可以不想今天的事,但必须想透明天的事。”在变幻莫测的商场中,谁也无法预料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习惯于听天由命,那么,今天的光辉很快就会变成明天的遗憾。

其次是精通本行业的业务。谚有云:经商不懂行,瞎子撞南墙。一旦决定经商、创业,你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商业知识和经营之道,要学会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把握商机,开拓业务。这当中,精通本行业的业务尤其重要。在生产经营上,不能够弄虚作假,同时,经营者本身要精通本行业的业务,避免受其他人的骗,上其他人的当。事在人为,当你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的信息,掌握相关内容,这样,你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

但在所有态度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谁能够坚持,谁就能够成功。宗庆后曾这样说:“认准了的事,我这个人是碰死不回头,不管什么困难,我始终信心很足,勇往直前,办不了,转个弯再走,一定要达到目的。”

坚持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眼光。许多人在创业的时候,往往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但是,每个领域都是只做一段时间就不做了,结果总是看不到成功的果实。实际上做一件事情往往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要想成功,就需要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坚持到底。

市场是大家的,能够最终获得市场,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坚持。做企业更是需要坚持到底。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尤其是创业阶段的企业。比如政策影响、经济危机等都是不可避免的外在因素。这时候,坚持到底就能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中途退却就看不到成功的曙光。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地学习,把握时机。”李嘉诚说。

的确,血管里流着的是一样的华夏民族的血液,却似乎拥有与生俱来的独特商业基因的温州人一直被喻为东方的犹太人,不过,“勤奋”、“务实”与“团结”,这几个听起来谁都懂得的道理,这些似乎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别人却未必能够坚持。想一万条,不如扎扎实实做一条!



低头拉车 抬头看路


温州民间俚语“低头拉车,抬头看路”,温州人的性格里,有一种输得起的精神,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很多成功的温商回顾他们的创业历程,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只要认准了一个方向,我就要走下去,再苦、再难,都不放弃。这是最终引领温州人率先摘取市场经济丰硕果实的关键要素。就像在金辉著书《可怕的温州人》中所说,温州人“脸皮厚”,不管你怎么看他,不管你怎么折腾他,他就是死咬一个目标不放弃——我要赚你的钱!

温州人不赚钱,谁赚钱?!温州人的经验告诉他们,市场经济没有捷径,成功的路子只有一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在改革开放前30年获得市场经济真经的第一代温州企业家告诫他们的子女那个千古流传的哲理——上苍总是眷顾勤奋而坚定的人。

这些年来,宗庆后领导的娃哈哈在经销商策略、专业化定位到组织结构、人事等变动甚少。而且,该公司1987年上儿童营养液,1991年上果奶,1996年进军纯净水,1998年推出非常可乐,2001年推出茶饮料。每一个产品,娃哈哈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最早做营养液的时候,调研人员的结论是市场饱和、退出竞争。后来做水、做茶,都在“旭日升”、“康师傅”之后。“非常可乐”,更是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最威风的时候推出的,但娃哈哈做一个赚一个,现在,除了碳酸饮料仍屈居两乐,茶饮料还在追赶“统一”、“康师傅”外,其他产品都保持行业第一的市场占有率。这正应了迈克尔·波特的一句话:“只有在较长时间内坚持一种战略而不轻易发生游离的企业,才能赢得胜利。”

正如马云的格言“永不放弃”一样,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明天晚上死掉,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如果你希望成功的话,每天要非常的努力,活好今天,才能度到明天。过了明天你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被喻为阿甘的马云总把“我的脑子太小,想不了太多的事”挂在嘴边,从他的身上能看到坚持对于成功的意义。马云出生在杭州,他爱看金庸小说,喜欢用金庸小说里的人物说事。“我从小是一个傻孩子,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从小,马云功课就不好,数学曾经考过1分。“像阿甘一样简单”。

他说自己是个怪侠,天赋异稟,历尽挫折。两次高考落榜,拉过三轮车,曾到义乌做过小生意,还曾去酒店应聘服务生,但因身高问题被拒。如此辗转之后,马云重新参加高考,读的也是一所极不起眼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学的更和网络搭不上边——外语。1988年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获得英语专业的学位。上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为到杭州及其风景名胜西湖观光的外国游客担任免费导游。之后他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了几年的老师,教授语言和国际贸易。

马云一直说他是个有梦想的人,“永远不会放弃使命,永远不会放弃追求伟大”。在互联网潮起潮落的七八年间,和张朝阳、丁磊一样,马云是艰难的。在环境和投资者的施压下,这个乖巧的浙江商人势必做出某种妥协。他曾说过,“我们要根据现实竞争改变想法”,他也说过,“要用最快的速度承认错误”。

浙江人似乎骨子里就渗透着不安分的血液。1994年整整一年,马云都在想如何离开学校,他觉得自己已经30岁了,再不干点什么的话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马云想去做一家公司。他当时的心态是,不管做什么,只要认准一个行业,他就一定要跳进去。

1995年,因为“可能是全杭州英语最好的人”,马云被一家郊县公司临时聘为翻译到美国出差,头衔是“谈判代表”,主要任务却是向美方公司要钱。马云郁闷地回忆说,刚开始接触后,他们就被妥善地“保护”起来了,好吃好住好玩,实际上却被软禁了,人身自由受到威胁,对方显然有些黑道背景,还有枪。

这种有点舒服的绑架持续了好几天,工作一点没干成,“释放”后,马云又被骗了出去,说是能立刻返回故乡,谁知道随身行李全没了,就那样被抛弃在美国机场。幸亏马云还有点运气,他口袋里揣着在拉斯维加斯的老虎机上挣的600美元,他赶忙买了一张去西雅图的机票投奔朋友。600美元实际上是马云走上互联网道路的第一笔天使资金,后来跟随马云走南闯北好几年的电脑也是靠这600美元买的。

在西雅图的教师朋友比尔告诉马云一种新的因特网现象,那在中国还完全不为人知。朋友向他介绍搜索引擎的功能,并让他输入一个词,这时他输入了Beer(啤酒),结果显现的有德国、美国等地的啤酒,唯独没有中国的。他再好奇地输入了China(中国),电脑的反应是“没有数据”。而在输入中国历史时,出现的只有一则50个字的短文。马云的第一个疑惑是:为什么没有中国的东西?过后,他做了一个实验,请朋友做了一个杭州翻译社的网页,结果在3个小时内,就有7个来自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读者浏览。他的结论是:互联网有很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它将改变这个世界。

马云一回国就请朋友到家里聚会,一共24人,马云宣布了两件事:辞职,做网站。1995年4月,马云从教师岗位辞职,借了2000美元,开办了“中国黄页”(China  Pages),这是中国第一批网际网络公司之一。两年后,公司收益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邀请他出任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咨讯部主管,而在他的领导下,中心的资讯交流组在1998年业务收益达到540万元人民币,仅纯利就有290万。

1999年2月,马云到新加坡参加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发现虽然讨论的是亚洲的电子商务,但发言者85%是美国人,而且说的全是eBay、Amazon。他脑中突然蹦出一个想法,亚洲要有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中国的电子商务也要有自己的模式。欧美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别是B2B(企业间)模式是针对大企业的,而亚洲电子商务市场主要在中小型企业,这两种市场不可能用一样的模式。马云决定创办一种中国没有、美国也找不到的模式。于是,他做出惊人决定——回到杭州重新创业。

6个人凑了50万元,阿里巴巴网站开始运作了。马云果然不久就尝到了甜头,阿里巴巴网站一鸣惊人。由于抓住了商人最关心的焦点——买与卖,更重要的是简单易用,网站会员纷至沓来。同时,阿里巴巴也引来了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在没有一分钱收入的情况下,阿里巴巴相继获得了高盛500万美元和软银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而后又筹到软银8200万美元的再一次巨额投入。

马云抓住了商人最关心的焦点:买与卖,简单易用,能找到要用的求购及销售信息,会员纷至沓来。凭借着网站用户每年6万元的会费,阿里巴巴实现了赢利。2003年阿里巴巴网站上就有了中小企业用户210万,几乎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90%,一次由公司组织的供销会议,世界500强企业有100多家来光顾采购,而70岁老人和60多个国家有生意往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2003年,就在eBay收购易趣的同一天,马云和软银找到了另外一条提升阿里巴巴价值的路径:创建了淘宝网,直接与eBay中国网站形成竞争。阿里巴巴希望,用这种提供免费服务的方式,最终赢得足够多的用户,以支撑起收费服务。

马云对成功这样诠释,“我无法定义成功,但我知道什么是失败!成功不在于你做成了多少,在于你做了什么,历练了什么!”对于年轻人,马云说了一个故事,“我第三次参加高考前,我老师说:‘你要是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结果我出人意料地真的考上了。每个人都有潜力,我当时就是想要考好,就用上所有的精力。”“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

温州商会会长杨介生讨论温州,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从温州人身上得到些什么启示。杨介生认为,只要坚持,再困难,也要找到一份工作,先做起来,“不要抱怨运气不好,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坚持。一定要知道,你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只要做到无人能超过你,将来就一定会有机会。”

多年来,杨介生在产品上一直坚持做最好的品质,做最好的细节。他说,你让我去打扫马路、扫厕所,我也一定会比别人做得好。

这就是温州人的坚持态度,值得每一个工作和创业中的年轻人学习,因为态度可以改变一切,坚持下去,温州人的今天,或许就是你的未来!



第四节 低调务实的商业性格


在许多专家眼中,浙商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浙商不喜吹嘘,但踏实肯干,只要能挣钱,每一分钱都挣。细数浙商从事的行业,你会发现许多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纽扣、钥匙、袜子、标牌、打火机、小电器、小玩具……没有资金,没有市场,但勤劳刻苦的浙江人却善于“无中生有”。为了摆脱贫困,他们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愿干,从事起各种别人瞧不上的“小活”,从中挖掘着商机。

在2004年的《调查》中,有三组数据让人刮目:95%的在粤浙商为30—45岁的年轻人;90%以上的浙商文化程度在中学水平;绝大多数来自穷乡僻壤,占浙商队伍的80%以上。白手起家是这群青年人骄傲的标签。有人用“小草”形容在粤浙商,在广东这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土地上,他们就像从石缝里挣扎着探出头来的小草,顽强地生长着。

广州市卡丹路休闲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小飞的奋斗历程,就是小草精神的最佳注脚。身为温州人的他,高中毕业当木匠,四处帮人做工,后来扛起尼龙包,装上小商品,走进千家万户跑供销。如今的孙小飞已拥有1500多家专卖店,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国宝兔皮件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立胜,年少时弹过棉花、背过纽扣,现在全国各地设有186家专卖店,在200多个商场设有专区,在珠三角有280多家协作工厂。

浙商都不喜欢见记者,这也是一大特色。年销售几亿、几十亿的大公司老板没有一篇个人专访,在浙商中并不稀奇。另外,浙商也不喜欢到公众场合露面,即使是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很重要的场合。比如,企业的千万元捐赠仪式,他会派代表参加;上级领导莅临考察,他也不一定赶回来陪同。再有,不多报销售利润,也是浙商的共同爱好。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浙江首富对《福布斯》说“不”,就是如此。2000年“中国50强首富”排行榜,9位浙江企业家榜上有名。但出人意料的是,其中至少有4位表示“不会认可”排行榜。浙商的这种“对待荣誉有如对待批评”式的反应,与经常可以听到的国内一些地方的企业管理者统计“注水”夸大业绩比较起来,其不爱出风头的个性,显得十分突出。

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首次评出的8位中国大陆商人之首、华立集团老板汪力成此前并没有全国的知名度,而华立2001年销售额就已达28亿元,利润3亿元,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电气工业百强之首;而汪力成本人是包括北大在内的全国五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口才一流。可是,他并不到处留话语,只埋头做企业。他有一条原则:只做不讲,或者多做少讲。



低调的阳光富豪


在这点上最具代表性的浙商人物中,丁磊可以算作一个。

宁波奉化人丁磊,有两个第一。一是以30岁出头的年龄,成为中国内地首富。二是不见媒体,把低调进行到底。生于奉化、长于奉化的丁磊,身上有着太多浙江商人的特质:性格朴实而稳健,行事低调而务实。丁磊不喜欢频频出现在媒体面前。从十年前在三间小平房中开始创业到现在,丁磊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低调、阳光、务实,在这些方面他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阳光富豪的一个符号。

丁磊从小就喜欢无线电,他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电子或电气工程师。高考时,他填报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电信局工作。电信局待遇不错,但丁磊有种难尽其才的苦恼。1995年,他决心去外面闯一闯,毅然从电信局辞职。之后,丁磊南下广州寻求发展。

在美国SYBASE公司广州分公司工作期间,丁磊已经能熟练地使用互联网,而且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上网用户。一年后,丁磊离开这家美国软件公司,雄心勃勃地加入广州飞捷公司,这是一家小公司,但丁磊却满怀热情,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使公司对国内互联网产生影响,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他发现这家公司和自己的许多想法产生了背离,只能再次选择离开。

1997年6月,丁磊终于创办了自己的网易公司。之后,丁磊密切跟踪互联网新的发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2000年6月,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公开发行了75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筹集资金1.2亿美元。在外界看来,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挂牌上市,丁磊一夜之间成为身价上亿的富翁,这是他初步成功的标志。

然而,纳斯达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正好遭遇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全球以网络股为首的技术股大幅跳水,网易上市后股价一路下滑,最低跌至0.50美元左右。根据纳斯达克市场规定,股价连续一个月收盘在1美元以下的要被摘牌。为此,网易先后被停牌警告。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不熟悉西方证券市场的规则,2001年9月4日网易因误报2000年收入,违反美国证券法被暂时停牌。

可以想象,对一个还不到而立之年的青年,这些给他的打击有多大。但苦难并没有把他压垮,丁磊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提醒人们:“当所有的媒体和公众把焦点集中在互联网公司的内部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大家是不是应该回过头去想,能够创造今天中国互联网的人是谁,创造如此丰富的互联网服务内容的是谁,不能仅仅盯着我们身上的疮疤来看。”

2001年9月,丁磊又做出一个令同行惊愕的举措:辞去首席执行官等职务,只担任网易的首席架构设计师一职。关于他的辞职,丁磊作了这样的解释:“一个人应该在他自己擅长的职位上工作,而我最擅长的是技术。”他认为技术研究开发是学问,管理与资本运作同样是学问,两者兼顾,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网易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个人造了一艘船,并不一定非要让他去当船长。这个时代,有专长,有天才,但不存在全才。”

丁磊在大幅削减广告宣传费用、压缩经营成本等措施之际,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卧薪尝胆。他抓住手机普及所带来的大机遇,进军尚处萌芽中的移动短信业务。与此同时,丁磊将另一宝压在网络游戏上。2001年12月28日网易在IT业跌至谷底时,仍大胆推出由丁磊主持研发的收费在线游戏《大话西游》,2002年8月又推出《大话西游Ⅱ》。不仅如此,网易还引入韩国全3D的Q版大型网络角色扮演游戏《精灵》。

果不出所料,短信和游戏使网易日收斗金。2002年8月,网易率先宣布赢利,其二季度总收益达3848万元人民币,之后,网易业绩稳步快速增长。而在纳斯达克,网易的股价也一路跃升,从2002年1月2日复牌时的0.95美元/股,小回大涨,到2003年10月中旬一度超过70美元/股。后来,网易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概念股,虽然也曾闹过财务丑闻,但现在的网易已经越来越像丁磊的风格,沉稳、平实、低调。

丁磊对自己节节攀升的财富,并没有狂喜和陶醉,他不但清醒,还始终保持着宁波人一贯的务实低调作风。针对《福布斯》新出炉的排行榜,他说:“这个排名结果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意外,对于我自己来说,同样如此。排名第一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对我个人努力的回报,也有幸运的成分。就我个人来说,从一开始投身互联网,我的梦想就不是挣多少钱或在财富榜上排名第几。我希望可以为中国互联网,乃至中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他同时认为,排名第几只不过是虚名。他戏谑道:“现在给我排什么中国首富,将来有一天网易股价掉下来,又找出一大堆理由,说我从第一富掉到第几富。这不无聊吗?”

如今,很多互联网公司掌门人已经成为公众人物,他们甚至会登上时尚杂志封面,作为上宾频频出现在一些谈话节目和企业家论坛的现场,高谈阔论……但丁磊不是这样的人。他只出席一些自己必须要参加的活动,业余时间更喜欢出去旅游或者到酒吧消磨时光。

丁磊透露,自己每个月的花销只有两三千元,和员工的日常开销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他说,浙江人做生意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勤俭持家”,任何浪费他都觉得不可思议。他笑谈,平常在办公室溜达时,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关灯。“要是哪个部门的员工走时没关灯,这个部门的主管第二天就要留下来,最后一个关了灯再走,直到这个习惯养成了。”

丁磊说:“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有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他甚至认为当初网易股票停牌这样的大挫折都是人生一种难得的经验和财富。

浙商之所以选择低调中庸地行事、同媒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冷静理智,拿业绩说话。

毋庸置疑,但凡企业的老板,没有不忙碌的,如果每日要专门腾出大量时间用于应对媒体,势必会影响其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冷静理智型”企业家坚信:毕竟企业最终是要靠成绩单来说话的,在踏实做事、多出成绩和分心费神与媒体“陪聊”之间,孰轻孰重,他们心中自有判断;同时,他们也担心媒体对己吹捧过多,导致内心飘飘然,易滋生浮躁、盲目自大,遂不能沉下心来冷静地审视自身短处,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和作出正确的决策。

华立集团老板汪力成即是这样的例子,这位由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首次评出的8位中国大陆商人之首,其本人是包括北大在内的全国五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口才一流。可是,他并不到处接受采访,只埋头做企业。汪力成有一条原则:“只做不讲,多做少讲”,或许可以概括这部分企业家共同秉持的人生态度。

第二,闷声发财,怕泄露商业秘密。

这一类型的浙商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保密的需要,其产品的进入门槛通常不高,而竞争对手数量庞大且模仿力强,他们不希望业务进展状况或新品研发成果经媒体报道后,招来新的竞争对手,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及利润下降。此外,如果其销售对象只面向行业客户,或身处供应链上游,这些因素也决定了他们无须像消费品企业那样,需要高密度的宣传配合。因而在浙江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它们乏人知晓,销售业绩却是所在行业的第一,人称“秘密冠军”或“隐形冠军”。

第三,担心“露富”,树大招风。

有一类企业家总是担心树大招风:企业名气大了后,少不了就经常会有拉赞助、拉广告,摊派各种费用,甚至近来有不少媒体也热衷于“化缘”和搞新闻敲诈,这就让企业很头痛。

浙商的担忧还不仅于此:目前社会上愈拉愈大的收入差距,造成少数人产生“仇富”倾向。在成熟的商业社会和私产保护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之前,“闷声发财”的浙商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虑,就选择了“低调并快乐着”。

浙商的低调还体现在他们的节俭上。浙商商道: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浙商的节俭在全中国都是有名的。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像他们那样投资一个项目就几千万元的企业家,比我们这些小地方人还不讲吃喝,那么有钱,和工人一样吃饭、加班。原料、设备、人力都被他们算计到家了!”

懂得节俭的人都会不断积蓄财富,不懂节俭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他所拥有的财富也会慢慢消失的。精打细算是一名商人创业的必备条件,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常见一些人,稍有成就便开始大大享受,没过多久,又回到当初的穷苦。有一位浙商,告诫员工:浙商之所以能立足商界,是因为浙商一直把别人认为过时的东西——节俭,视为创业守业的商道法宝。

总之,低调、节俭、务实,这些和富商光鲜的形象反差极大的现象构成了浙江商人的特点。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性格,才保证了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