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敢于不同




成功者与其他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你像庸碌之辈一样思考、行动,最终取得的成绩也会平平。要想更成功,你就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行动,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敢于不同。要有逆流而上的勇气,要敢于质疑根深蒂固的大众观点。所有新理念和创新都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被忽视;然后,被嘲讽;接下来,被反对;最后,被接受。

本书中描绘的男男女女都敢于不同。沃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和阿尔瓦立德王子都是成功的投资者,他们不被大众观点所左右,而是一次次地反其道而行之,也换来了一次次的成功。在本章,你会遇到几位女士,她们身上同样体现出超凡的勇气。这些女士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性格迥异,但是她们拥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敢于不同。

我首先要讲一位女士的故事,她不得不与2000多起针对自己的诉讼做斗争。她一生都敢于与他人不同,她就是贝亚特·乌泽,一个白手起家,最终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成人娱乐商业中心的女性。像我和很多其他人一样,你可能对贝亚特·乌泽和她的产品不感兴趣,但是我敢肯定,一旦你对她有更多的了解,一定会钦佩她。

出生于德国的贝亚特·乌泽一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15岁时,她在家乡黑森林州赢得了标枪冠军。她16岁辍学,因为她想开飞机,对她那个年代的女孩来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职业选择。当她第一次进行飞行训练时,只有17岁,全班60名受训者,她是唯一的女性。“在进行了213次起飞着陆、接近目标、高空飞行和300公里长途飞行的训练后,1937年10月,我得到了自己的A2飞行员执照。18岁生日那天,执照以挂号信的形式寄到了我在瓦根奥的家。”[1]

1938年7月,在为女性业余飞行员举办的可靠性飞行测试中,贝亚特·乌泽取得了第二名。一个月后,同年8月,她又通过了特技飞行员测试。三周后,在比利时进行的飞行比赛中,她获得了所在组别的第一名和总排名第二的好成绩。当她获得了在贝克尔飞机制造厂实习的机会后,她的父亲惊愕不已。“在这家拥有2000名男性生产工人和机械师的工厂里,她的女儿是唯一的女性,他对此非常不高兴。”[2]

由于需要特技飞行员,UFA电影制作公司找到贝亚特·乌泽工作的地方。一天,她被叫去为她的偶像——演员汉斯·阿尔伯斯做一次特技飞行,这个片段是汉斯出演的系列节目《小心,我来了》中需要的。

二战进入尾声的时候,她在纳粹德国空军的飞行运输中队飞行。1945年4月22日,当苏联红军攻入德国首都的时候,她是最后一个飞离柏林的女性。她后来回忆说:“早上5点55分的时候,我们试了试运气,飞机严重超载。”[3]她的飞机被击中,不过幸运的是,仅仅是飞机起落架的整流罩遭到了破坏。“我们缓慢爬升,速度慢得令人深受折磨。但是,我们成功了,逃离了被围困的城市。我们是最后一批驾机离开的人。”[4]

战后,她跟儿子一起被关进了战俘营。她儿子是1943年出生的,那时她24岁。儿子出生后不久,她的第一任丈夫就在一起坠机事故中遇难。乌泽在战俘营期间,也在一起事故中身受重伤。“没工作、没钱、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家,不知道自己将怎样挣扎着度过余生。在战争中幸存下来,过了三天好日子就被关进战俘营。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一场灾难。”[5]她想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养活自己和儿子。

不久之后,三个女性朋友来找她寻求帮助。这三个人都是丈夫从战场上回来后怀孕的。在战争的余波中,每个人都勉强度日,大多数夫妻不想要孩子。她们想知道如何预防意外怀孕,当时,买不到避孕套,避孕药的出现也是15年后的事情了。

贝亚特·乌泽坐在打字机前,着手设计一本小册子,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X档案》。在这本小册子里,她介绍了按照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的安全期避孕法。为了换五磅黄油(在那个年代钱毫无用处),一个印刷工自愿为她印了2000本小册子,还有1万份邮件传单。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着,每本小册子售价1德国马克(货币改革后),接下来,她收到了大量的订单。到1947年,她已经卖出了3.7万本,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越来越多的人给我写信,询问能不能为他们搞到一些战前买得到的商品,也就是避孕套和性教育书籍,比如西奥多·亨德里克·范德·维尔德写的《理想的婚姻》(The  Perfect  Marriage)或者《无畏的爱》(Love  Without  Fear)。当我开始经营这项业务的时候,自己还很单纯、天真。”[6]

她开始通过自己的新公司销售避孕套和性教育书籍。“我当时只能勉强糊口。只要有点钱,我就拿去印刷新的宣传资料,再从电话簿上把地址抄下来,然后按地址把我们的产品广告寄出去。”[7]

她的新伴侣非常支持她。“他给我讲他在苏联战俘营中的可怕经历。为了不疯掉,他将全部心思集中在一个项目上:在他的脑海里,他已经创立并经营了一家邮购业务公司。”[8]尽管他从来没打算过涉足成人娱乐业,他的想法是销售生发油,不过这家新公司无疑受益于他当年脑海里的计划。

然而,在当时,任何与性有关的话题都是禁忌。很快,乌泽第一次被警方传唤。“5月25日,你主动将含有淫秽内容的小册子寄给某某教授。为什么这样做?”[9]有一天,三名警察过来,看到她写下72个订购避孕套的顾客的地址,马上就指控了她。控方辩称,避孕套有可能被寄给没有结婚的顾客。因为当时法律禁止婚前性行为,所以向未婚者出售避孕套被认为是教唆淫乱。幸运的是,她证明了从她这里购买避孕套的72名男士都已婚。

检控官办公室不断对她提出新指控。她被指控“人为地过度刺激”客户的性欲。检控官办公室的一名律师尤其针对她,他告诫乌泽:“在广告心理学里,人的欲望,即一种匮乏感,可被人为地刺激出来,这是广为人知的现象。普通美国人相信,如果没有口香糖,他们什么也做不成。时尚也是同样的结果。这就是情色写作的最大危险所在:情感罗盘被扭曲,价值坐标开始偏移。”[10]

那个时代不同于现在。贝亚特·乌泽收到成千上万的信件,向她寻求与性相关的建议。其中一个问题是:“我希望我的妻子采取上位,可是她不同意,因为她认为这是不正常的。真不正常吗?”[11]

显然,贝亚特·乌泽用自己的商业头脑发现了一个金矿。1953年的时候,她的公司有14名雇员,年营业额36.5万德国马克;一年后,超过了50万德国马克;1955年,稳步增长至82.2万德国马克;1956年,增加到130万德国马克;1957年达到200万德国马克。1958年,营业额又增加了64%。公司现在有59名员工,60万名客户。

但是检控官办公室并不死心。贝亚特·乌泽已经将她的业务范围拓展到裸体摄影,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完全是无害的。检察官一丝不苟地审查每一张照片,想找出一个带有“下流微笑”的面部表情。与态度不明朗的表情不同,下流微笑会受法律惩罚,因为它可以构成“引诱他人通奸”的行为。贝亚特·乌泽很幸运,在检查了所有证据之后,法官认定她无罪:“尽管我努力查找,但是没有发现这些女性的面部表情有什么不同。”[12]

天主教会也斥责贝亚特·乌泽。科隆教区为常去教堂的教徒提供表格,让他们填写后指控乌泽主动提供淫秽材料。一名原告向法庭这样描述他的经历:“当我回家的时候,发现走廊地上有一封信。一碰到它,我就感到了邪恶。”法官想知道邪恶是什么感觉。“嗯,啊,你能感觉到。我一打开信,就看到了污秽和肮脏,赶紧把它扔进了垃圾桶。”[13]然而,法官认为,原告甚至没有阅读小册子,冒犯从何而来呢?贝亚特·乌泽被制82项罪名不成立,无罪释放。

1962年,贝亚特·乌泽在德国北部城市弗伦斯堡开了一家婚姻健康用品专卖店,这是世界上第一家情色用品商店。由于担心遭到市里“正派”人士的阻挠,她一直等到圣诞节前夕才营业。乌泽认为圣诞节是宁静和平的,人们轻易不会采取暴力抵制手段。在接下来的几年,这家店的营业额成百万增长,业务也扩展到了全国各地。1990年5月,公司上市。股民的热情太高涨了,以至于负责首次公开募股的德国商业银行不得不提前四天结束认购期。即便如此,股票超额认购63倍,开盘首日就上涨了80%。两年后,贝亚特·乌泽去世。随后的几年里,公司股价不断下跌,而且难以与互联网上的竞争对手抗衡。2017年,公司不得不登记破产。当然,该公司今天仍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个名字。

“叛逆”和敢于不同的勇气也给可可·香奈儿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位法国时尚设计师生于1883年,原名嘉柏丽尔·香奈儿,是一名上门推销员的私生女。两岁时,母亲去世,香奈儿只能在孤儿院里长大。她的昵称“可可”来自她做歌手时演唱的两首歌——《可可里可》和《谁看见了可可》。

1906~1910年,她住在贡比涅地区的罗雅利厄。那时,她开始为女性朋友设计帽子,并最终开了一家帽子店铺。多亏了她的情人——富有的英国矿主阿瑟·爱德华·博伊·卡佩尔提供的贷款和担保,香奈儿得以在巴黎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时尚精品店。仅仅过了五年,就有300名女裁缝为她工作。让卡佩尔大吃一惊的是,香奈儿居然还清了从他那里借的钱。她真正独立了——终于自由了。

20年后,她拥有了4000名顾客,在全球销售T台时装。1955年,她获得了时尚界奥斯卡——“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时装设计师”的称号。她也是《时代周刊》(Time)评选出的20世纪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唯一的时装业代表。她在1921年设计的那个香奈儿五号香水瓶,现在是纽约现代艺术馆的永久展品。

她所设计的服装是革命性的。香奈儿开创了一种新时尚风格,她设计的衣服线条利落,装饰简洁。她的传记作家这样强调:“这是女性服装的一次革命,不再无故跟风、刻意求变,而是大胆摒弃了束缚。”[14]

20世纪20年代,她设计了“小黑裙”。香奈儿女式套装成了全世界职业女性的制服。她的设计公然无视一切传统,却完全符合时代精神。香奈儿说:“创造力是艺术天赋,是女装设计师与所处时代融合的产物。”[15]她设计的裙子很短,以至于在当时,被认为是可耻的。她用长裤、足踝系带鞋、编织泳装来装扮女性。她还打破了另外一个禁忌,采用针织面料来凸显女性的身材。

很快出现了很多仿造者,试图模仿她的风格。换作其他的设计师,一定会为此大发雷霆,但香奈儿丝毫没有生气。在她看来,别人模仿她的设计,正说明这些设计成功了,很受欢迎。香奈儿认为:“当然了,一旦一项设计被公之于众,它注定会遭到仿造。我无法开发出自己全部的想法,所以,发现其他人实现了我没有实现的理念,甚至超越了我的作品,我会因此感到巨大的快乐。”[16]香奈儿补充道,害怕被抄袭是“懒惰,……缺乏想象力的味觉……缺乏对创造力的信心”。

可可·香奈儿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她敢于与众不同。她的传记作家说:“她的设计风格里没有文化侵入,没有旁征博引,没有历史回忆。她的创造是颠覆性的。”[17]她的私生活,跟她所创造的时尚一样,见证了香奈儿敢于对抗规范与惯例的勇气。她跟男人之间有过无数的风流韵事,但是从未结过婚。她敢于对抗世俗,是因为她比其他人提前感受到了时代精神。香奈儿曾这样评价她的前辈们:“比如裁缝,全都躲藏在店铺的后面。而我,过着现代的生活,和那些我用自己的产品打扮的女人拥有同样的习惯、品位和需求。”[18]

如果说香奈儿的座右铭是“体现现代生活,敢于不同”的话,那么,75年后出生的另一位女性也有着同样的人生观。3.5亿唱片的销量使麦当娜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流行歌手。然而,她的成就超越了流行音乐。2007年7月,福布斯提名她为全球第三大最具影响力人物。即便在60岁,她一年的收入仍达7500万美元,超过了其他成功的音乐人,比如,Lady  Gaga和碧昂丝。麦当娜坐拥6亿美元身家,跻身世界最富有的音乐家行列。

麦当娜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她拥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为她早期成功铺平道路的经纪人卡米尔·巴尔邦这样评论麦当娜:“她有足够的能力写歌或者弹吉他,抒情感十足。最重要的是,她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且是一位伟大的表演者。”[19]

一直与麦当娜共事的自由音乐人安东尼·杰克逊这样评价她:“她知道自己不是最伟大的歌手,但她知道如何演绎音乐。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选择歌曲的独到方式,并且能引领歌曲的走向。”[20]在出演根据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剧改编的电影《贝隆夫人》(Evita)时,由于劳埃德·韦伯坚持交响乐队伴奏现场录制电影原声带,麦当娜不得不上了三个月的专业声乐课程。她演唱的抒情歌曲《你必须爱我》(You  Must  Love  Me  )为她赢得了1997年奥斯卡最佳音乐奖。

1995年秋,麦当娜上音乐课的时候,已经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女艺术家了。通过展现当今女性的梦想和自我认知,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她被认为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并以此为荣,但麦当娜与那些对男性和异性恋采取攻击姿态的女权分子完全不同。在女权主义出版物中,麦当娜是“我们中的一员”还是“事业的叛徒”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女人味十足、性感,同时又坚强好斗、充满自信,这样的麦当娜拒绝被简单贴上任何标签。

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抵制使她成为代表女性渴望与梦想的典范。德克萨斯民俗学家凯·特纳的《我梦见麦当娜》(I  Dream  of  Madonna)一书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本合集搜集了其他女性对麦当娜的看法,来自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社会背景的女性谈论麦当娜对她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些人把她视为解放者,一些人把她视为战友,一些人把她看成一个勾引男人的女子,还有人把她看成唯一吸引她们的女性。露西·奥布莱恩在长达400页的麦当娜传记中写道:“她身上具备所有女性的特质,而当时最让人惊叹的是她巨大的影响力。”[21]

麦当娜生于1958年,在她5岁时,母亲去世了。中学时,她对戏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将来成为一名舞蹈家。她开始在密歇根大学学习舞蹈,但是后来退学了,这让她的父亲很伤心。当他试图说服女儿继续学业时,麦当娜大喊:“不要主宰我的人生!”然后把一盘子意大利面扔到了墙上。[22]

麦当娜口袋里揣着30美元去了纽约,做过女招待和裸照模特。巴尔邦这样说:“她是一个街头生存能力很强的孩子。如果饿了,需要吃一顿饱饭,麦当娜就会找个人跟他回家。”麦当娜觉得自己并没有被玩弄,因为“是我让他们这样做的”[23]。

麦当娜最想要的是成名。她的前男友、DJ马克·卡明斯说:“为了成为明星,她不惜付出一切。”[24]英国音乐人理查德·迪克·威茨这样回忆当初麦当娜想成名时急切的心情:“她在执行一项任务。”[25]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在哪个领域出名。19岁时,她想成为大受欢迎的舞者,后来又想成为成功的演员,最终,她发现音乐才是成为超级明星的最佳敲门砖。麦当娜这样说:“音乐是成名的媒介。如果你的音乐成功了,它的影响就像击中靶心的子弹。”[26]

一位在麦当娜职业生涯早期采访过她的记者说:“她很有远见,清楚自己的方向。她令我非常震惊,因为她极其坚定地践行着80年代雅皮士们的口号‘贪婪是好事’。”在采访中,麦当娜谈到了制作人、市场,以及未来几年她想跟谁合作。“她的思想是超前的。”[27]1984年1月,在美国音乐台的一次采访中,她预言:“我将统治世界。”[28]

麦当娜用“故意挑衅”作为成名的手段。在舞台表演中,她经常把性和宗教意象联系起来,为的就是引起愤怒。天主教教会一再呼吁联合抵制她的音乐会。加拿大警方威胁要以猥亵罪逮捕她。1992年,她的情色摄影集《性》(Sex)引发了激烈争议。这本摄影集于10月22日限量发售100万册,瞬间销售一空。从商业角度看,这本极具煽动性的书大获成功,不过同时也让麦当娜成为媒体的焦点。她的观众觉得受到了冒犯,开始远离她的演出。她的受欢迎度降到“史上最低”[29],她还因情色丑闻被指控。她的这本书被认为是内心极度不安的表现。

与其他靠挑衅发迹的艺术家不同,麦当娜总是愿意做出一些让步,而不是铤而走险。一旦发现自己做得过火,她便会向主流观众做出妥协,比如1993年麦当娜的《女子秀》巡演,便采纳了清新的表演风格。

麦当娜始终明白创新的重要意义,她不断地改变造型以避免被定型。在首张专辑大获成功后,她开始努力尝试完全不同的风格,这让她的唱片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非常懊恼。《宛如处女》专辑中的鼓手吉米·布拉罗威尔这样解释:“如果你有三首上榜曲目风格相近,那么就难以突破了。突破不了,就不要想办法去补救了。麦当娜勇于逆潮流而上,并不断对抗趋势。”[30]

她放弃了首张专辑中的放克风格,转而选择《宛如处女》等适合电台播放的曲目。后来,她在音乐中不断融入爵士乐和灵魂音乐元素,并从嘻哈文化中寻找一些灵感。跟滚石乐队一样,她不断地适应流行音乐的新发展,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发行风格相同的专辑。

这种做法需要很大的勇气。在现场表演中,观众不断地要求她演唱上榜曲目,但是麦当娜很少满足他们的需求。她的职业生涯一直处于在离经叛道和主流文化之间,在驾驭潮流与鄙视先锋之间走钢丝。麦当娜经常被指控剽窃其他音乐家的作品,还陷入了无数的官司。她能适应不同的影响力,而且不在意借用其他艺术家现成的音乐元素。

最重要的是,她乐于学习新事物,不会长时间原地踏步。帕特·莱昂纳多是曾与平克·弗洛伊德和迈克尔·杰克逊合作过的音乐人。他回忆道:“有一个阶段,麦当娜要求跟我进行发声训练。有些歌手认为他们没有必要进行太多的练习,她却不同。”[31]

麦当娜渴望学习、改变、发展、尝试新生事物和打破常规与禁忌,这对她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帮助她成功实现了追求财富与名气的梦想,将同时代的很多女性远远地甩在身后。

那些敢于不同的人,对危机和问题也有不同的见解。当其他人绝望恐慌的时候,他们则抓住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们有力量不受大众情绪的影响,乐于做不同于他人的事情。这就是他们成功与发达的原因。

敢于不同的人评估风险的方式也不同于大多数人。在令大多数人恐惧的形势中,他们反而捕捉到机会,大放异彩。阿诺德·施瓦辛格知道如何应对危机,正如他的传记作家总结的那样:“施瓦辛格善于将问题转变为机会。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房地产投机使他成了百万富翁,加州财政危机使他成了州长,生态危机确保了他连任……施瓦辛格,投机者。”[32]

阿尔瓦立德王子,有时被称作“中东地区的沃伦·巴菲特”,他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阿尔瓦立德王子1957年3月出生于沙特阿拉伯,通过投资成为世界第四最富有的人,2017年他的财富估值为190亿美元。阿尔瓦立德财富的基础并不是石油,而是房地产和开发项目。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利雅得的奥拉亚区发现了一大块没有开发的土地。当时,那里除了零星几家卖珠宝和电器的商店外,没有别的产业。阿尔瓦立德王子跟这片土地的所有人商谈购买事项,对方开出了每平方米1600美元的高价,这是阿尔瓦立德无法接受的。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这片地区的人们陷入了恐慌。由于担心沙特阿拉伯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很多投资者撤资。房地产价格骤然下跌,阿尔瓦立德以每平方米533美元的价格购入这片地,价格是当初要价的1/3。他利用其中1/3的面积建造了整个欧洲、中东和非洲最高的建筑——王国中心大厦。四年后将其余土地售出,获利400%。尽管他很高兴原来的所有者以这样的价格把土地卖给他,不过他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在想什么?难道美国不打算击败萨达姆吗?”[33]

他经常使用的策略是,总能在危机中看到成功投资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初,伦敦东区正在开发当时欧洲最大的不动产项目——金丝雀码头。糟糕的是,占地34英亩的新办公综合楼建成后,由于伦敦那个地区缺乏充足的基础设施,房地产价格和租金降至低点。没有投资者对伦敦码头这个1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感兴趣。保罗·里奇曼,这个大项目的发起者,失去了他的投资。

阿尔瓦立德购入金丝雀码头公司6%的股份,并让里奇曼担任董事长。4年后,这家房地产公司上市了,股价在2000年达最高点。2001年1月,阿尔瓦立德以2.04亿美元卖掉了他手中的这家公司2/3的股票,而最初他购入的价格仅为6600万美元。随后5年,他的年收益率为47.7%。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在苹果公司和默多克的公司的投资,即便在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时候,依然给他带来了几百万美元的收益。

1991年,阿尔瓦立德做了一笔最大的投资。在花旗银行(曾是美国最大的银行)的股票跌至低位的时候,他给这家处于困境的公司投资了8亿美元,是所有个人股东中最大的一笔投资。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股市大幅下跌之前,他拥有的花旗银行股票价值已升至100亿美元。

另一位逆潮流赚大钱的人物是吉姆·罗杰斯,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家之一。1968年到华尔街工作之前,他在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历史和哲学。在美国股市市场最暗淡的时候,他为自己日后的财富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罗杰斯在阿恩霍尔德与S.布莱希瑞德投资银行会晤了乔治·索罗斯,随后跟他一起创立了量子基金。尽管对冲基金在今天很常见,不过在当时,却没几个这样的基金。债券比股票更受欢迎,对大宗商品和货币的投资几乎闻所未闻。此外,大多数美国人几乎只投资国内证券,对海外市场没有多少兴趣。卖空在当时也没有现在普遍。

罗杰斯和索罗斯打破规则,从世界各地购买股票、大宗商品、货币和债券,并且采用的是类似卖空这样的做法。当时,没有人想过采用这种投资手法,这帮助他们在全球发现了新的、有趣的市场。

罗杰斯藐视公认的智慧,经常购买那些陷入困境的公司的股票。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大量购入飞机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票。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在一家豪华酒店,他与银行家和投资者见面,其中一人听说罗杰斯购买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股票的风声。当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陷入一系列的丑闻,负面新闻几乎每天都上各家媒体头条,股票早已大幅下跌。这个人好奇地大声问:“谁会投资那样的公司?”声音大得每个人都能听到,其他客人跟着哄堂大笑。罗杰斯觉得受到了侮辱,毕竟,他是他们嘲笑的对象。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久”,这句格言再次证明是正确的。罗杰斯做足了功课,积极分析公司的前景,而且最终证明他的分析完全正确。接下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他的基金赚取了巨额利润。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上涨47%的时候,罗杰斯和索罗斯管理的量子基金惊人地增长了4200%。罗杰斯说:“当其他人嘲笑你的时候,你要知道自己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别人越嘲笑你,你越有可能是正确的。”

他告诉我:“在我年轻的时候,面对这些的确不易。我并不喜欢逆潮流而行,如果所有人都说你错了,你肯定会开始怀疑自己,即使你从成为少数派中得到了乐趣。”睿智如他,也曾有过受到大众恐慌影响的时候,比如,在两伊战争一触即发时,他一直在卖空石油。当战争爆发后,油价暴涨,他跟大家一样,陷入恐慌,开始清仓。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后来油价暴跌。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杰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对别人的嘲讽也不那么在意了。罗杰斯说:“我意识到了坚持自己的重要性,要相信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即使一开始形势不利。今天,更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如果所有人都跟我看法一致,我就要怀疑自己是否正确,是否到了抛售的时候。”

20世纪80年代,《时代周刊》授予他“华尔街印第安纳·琼斯”的称号,因为他投资的国家,对于多数美国人而言,闻所未闻。罗杰斯说:“我购买葡萄牙、奥地利、非洲国家和南美国家的股票。美国99%的投资者不知道这些市场的存在。绝大多数投资者甚至没在德国投资过。我买西门子的股票,而不是通用电气公司,结果证明我再次成功了。”

20世纪90年代末,在“新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享有盛誉的华尔街美林证券公司关闭了大宗商品交易部门。在投资互联网创业企业风靡一时的阶段,没有人对大宗商品市场感兴趣,罗杰斯对这一市场的兴趣却由来已久。在美林证券关闭其大宗商品部的同一年,罗杰斯创立了自己的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这是今天世界上最知名的商品指数。

罗杰斯认为:“无论是生活上的成功,还是股市上的成功,都取决于你预知变化的能力。”他意识到了共产主义的垮塌,预见了到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新兴市场的出现,这些将带来对大宗商品的庞大需求,可供应将继续下滑。1990~1992年,罗杰斯和女友骑着摩托车环游世界,横跨10万英里,足迹遍及六大洲,还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罗杰斯在《投资骑士》(Investmert  Biker)一书中对那次旅行的记录引人入胜。从1995年1月1日到2002年1月5日,罗杰斯和妻子进行了另外一次环球之旅,这次旅行覆盖了116个国家,横跨15万英里。

无论何时,只要年轻人向他请教成功的最佳途径,罗杰斯就会告诉他们跟随他的脚步——研究历史和哲学。“然后他们会问:但是我想跟你一样挣钱发财啊。他们认为学习经济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罗杰斯认为他们傻得可爱,他说:“研究历史帮助我理解一切总在变化中,万物不是恒定的。今天发生的这些事情,放在30年或者40年前,人们会认为根本不可能。苏联的解体、美国的衰退、中国不可阻挡的崛起、万维网……当初谁能预见到这些呢?永恒的变化是历史上唯一不变的。作为投资者,理解这一点,比在大学经济学课堂中老师教给你们的那些具体知识重要。”

研究哲学同样有用。罗杰斯说:“它帮助我培养了健康的怀疑主义。你不能被事物的表面价值所蒙蔽,即使媒体、权威人士不停地一再重复。你应当独立思考,有坚守信念的勇气,不断地刨根问底,即使有悖于传统观念和主流思想。”

2007年12月,罗杰斯以超过16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纽约的豪华联排别墅,搬到了新加坡,至今仍生活在那里。2013年,我和他在新加坡见了面,他告诉我,今天亚洲的地位正如19世纪的伦敦和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他还说,世界的未来不在美国或者欧洲,而是在亚洲。他想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在他60多岁的时候出生的)长大后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

与吉姆·罗杰斯第一次会晤时,我们相处甚欢,因为都意识到了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的重要性。在自传中,我详细列举了自己在柏林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投资。这里有一个例子,讲述我如何空手赚取了400万欧元。[34]2004年,我在当时老旧的柏林新克尔恩购入一栋公寓大楼,楼内有24套公寓。当时,所有人都劝我放弃这笔交易,除了房地产经纪人于尔根-迈克尔·希克。他将这栋大楼卖给我,11年后又以中间人的身份帮助我以4倍的价格把它卖给另一位投资者。当初,当我告诉自己的熟人,包括很多不动产专家,我想在新克尔恩买一栋公寓大楼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反对。德意志银行甚至拒绝了我的融资申请,因为他们认为新克尔恩这个地方对于房地产投资来说,风险太大了。

对于这次投资,大家值得翻看一下旧报纸,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投资技巧,因为今天,德国的房地产市场被普遍认为是欧洲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市场。很难想象,当初对新克尔恩的投资竟然被视为荒诞可笑。2002年3月20日德国《每日镜报》(Tagesspiegel)报道了由德国经济研究所(DIW)组织的“柏林未来专题研讨”。DIW指出,当时,就欧洲的经济增长而言,德国位列倒数。在德国国内,柏林的位置更加靠后。旅游业下滑,零售额下滑。2003年8月22日的《柏林晨邮报》(Berliner  Morgenpost)指出,柏林住房市场的空置率达到了创纪录的最高点,共有16万套住房空置。在德国住建议员彼得·施特里德(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左翼的赫尔诺特·克莱姆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根据报纸报道,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应该拆除一些战后修建的预制板结构的住宅楼,还是像左翼主张的,将位于市中心的战前建造的房屋拆毁。

2004年2月10日,德国房地产界领先的专业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压力下的柏林住房市场》的文章,谈到了柏林的13万套空置房。该报援引一家银行的一个研究,指出业主自住的不动产价格将继续下跌。银行家们预测,住宅小区的价格也将继续回落。公寓的出售价格在每平方米1000~5000欧元,但是,几乎没有人想购买新建公寓,或者买超过两个房间的公寓。

2004年11月,明镜电视台报道说:“新克尔恩区被认为是柏林的贫民收容所。该地区有30多万居民,近1/4为失业人口。这个地区接受社会福利救济的人口密度在欧洲是最大的。”2004年1月,《柏林日报》(Zeitung)的头版大标题是“新克尔恩——濒临失控的边缘”。2004年9月9日的《世界报》(Die  Welt)发表文章《新克尔恩:贫困的中心——福利成为新常态》。

当时,难道我没有读到这些报纸以及关于柏林的负面研究吗?不,我读了。但是,我认为这些坏消息和观点不应该被市场消化。新克尔恩的公寓楼非常便宜,主要原因是没有人愿意购买。房地产的价格是根据购租比计算的,就是用年净租金除以购房价格。当时,年净租金15.1万欧元,购买价格为102万欧元。这个价格实际上很划算,因为我是以6.8的购租比购入的,或者说总初始收益率几乎接近15%。

加上经纪人的佣金、土地转让税,以及一些最初的维修金,我总共支出了122万欧元。幸运的是,我认识一位非常聪明的银行家,他知道这笔交易多么划算,我的投资不会打水漂。这家银行借给我116.4万欧元支付购置成本,还借给我7.8万欧元用于这栋大楼的现代化改造。他们总共借给我124.2万欧元,比收购和大楼现代化改造所需资金多出2.7万欧元。所以,我以零产权抵押购买了这处地产。

然而,我的确同意了高达6%的初始还款利率。到2015年3月底,剩余债务仅为22.4万欧元。随着柏林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飞涨,一些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让我难以理解,我决定出售这栋大楼,并获得了420万欧元。我持有这个大楼的产权十年,其间租金上涨幅度不大,不过相比于我在2004年购入时的6.8的购租比,2015年出售时的购租比已达24。这就是我如何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想方设法把手里的零欧元变成了400万欧元。这是一次异乎寻常的房地产投资,也是一次鲜有成功的投资。不管怎样,或者说就是这样,你可以从这次投资中学到很多知识。

当购买房产,或者进行其他投资的时候,你需要拥有未来视野。在千禧年的开端,我跟其他人一样看到了柏林房地产市场的问题:高空置率、交易停滞与租金下滑。然而同时,我也看到了内在机遇。早在2000年4月18日,我就在《世界报》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标题是“十年内价格翻倍”。鉴于当时市场的不景气状况——中端市场的居民区房屋价格暴跌50%,几乎没有人接受我的预测。

但是我有自己的逻辑,在文章中,我这样解释:“房屋供应短缺即将到来,因为柏林的住宅建造与现代化改造是由税收驱动的。到1998年末,特殊折旧补贴期满时,投资者将第一次在没有税收优惠的条件下奋力生存。然而,鉴于租金如此低廉,房地产就不值得投资了。”我的结论是:中长期看来,房屋供应将下降,房租和房价将大幅上涨。

对于投资而言,判断最佳时期并不容易。当价格下降时,我觉得非常安全。只要价格开始上涨,市场行情一变,我就开始紧张。新克尔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几年前,那里开始繁荣。购租比为9~10,价格涨至年净租金的12~13倍。这对我而言太贵了:“如果在购租比为13的时候购买地产,我疯了吧?那几乎是我当初买入时的2倍。”但是高价面前的迟疑,结果证明完全是错的。我没预料到的是价格居然不断上涨,甚至是爆炸式上涨。如果我在购租比13的时候买入,今天又可以以翻倍的价格卖出。

然而,这也是反周期投资者必须接受的现实。作为反周期投资者,你很有可能过早抛售,然后看着价格继续上涨。或者你在价格触底之前,就停止了购买。我对此并不恼火,那不是我的心态。我想我们处理今天的事情,计划明天的事情,已经够辛苦了。如果再对已经失去并且不会重现的机会念念不忘的话,那就是浪费精力。我在小规模投资上获得的经验,现在有很多大投资者在不断地重复与借鉴。

对于谨慎的反周期投资者而言,危机与崩盘给他们提供了黄金机遇。当其他投资者忙于舔舐伤口的时候,反周期投资者则赚得盆满钵满。没有比在市场崩溃的恐慌中买进更好的机会了。巴菲特有时候会用几年时间观察一家他喜欢其商业策略的公司,同时等待机会以好价钱收购。在股市大涨,全民狂喜的时候,这些机会就不多见了。当沮丧和恐慌出现的时候,股民们急于出手自己的股票,这才是投资者反周期地采取行动、把握机遇的好时候。

对于像沃伦·巴菲特这样的人而言,即便像“9·11”恐怖袭击这样的悲剧也可以呈现出机遇。他的保险利益经理阿吉特·简,在恐怖袭击发生后,马上开始销售针对恐怖袭击的险种,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冲淡了像世贸大厦被摧毁这样的悲剧事件。简帮助位于曼哈顿的洛克菲勒中心和克莱斯勒大楼、美国南部的一家炼油厂、北海的一个钻井平台、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投保了恐怖袭击险。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甚至还为奥运会保了取消参赛险和美国运动员退出比赛险。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保单还涵盖了盐湖城冬奥会、足球世界杯赛。对于恐怖分子的暴行,巴菲特的震惊程度不低于其他任何美国人。然而,他没有让个人的愤怒妨碍自己的商业利益。他说:“在危机中,将金钱与勇气相结合的做法是无价的。”[35]

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肯定认同巴菲特的信念。当大多数美国人还在指望房价上涨的时候,保尔森早早预见到,“9·11”袭击之后实施了多年的低息贷款政策带来的房地产泡沫正在加剧膨胀,马上就要破裂了。

他不是唯一一位预测到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的人,但他是为数不多的基于这种认识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一机会赚钱的人。哪个金融工具可以被用来下赌他预测的结果呢?什么时候是下赌的最佳时机呢?在每个人都对房地产市场充满狂喜的时候,如何能够赢得其他投资者的支持呢?

保尔森最初尝试着从卖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下跌的股票中获利。当这个策略失败后,保尔森和其他投资者开始寻找从预期下降的房地产价格中获利的更好方式。

他们最终决定依靠所谓的信用违约掉期合同,为大量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提供违约担保。由于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不相信会有违约情况,违约保费低得可笑。购买这些次贷的投资者们盲目地相信评级代理机构的评估,而这些评估又是以对违约风险的估算为基础的。保尔森可不是这么容易上当,他知道这些估算是基于房屋价格依然上涨时期的历史数据,提供给信用评级可疑的房屋所有者的次贷的比例非常低。他怀疑,基于这些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是不可靠的。

最初,保尔森难以找到愿意赌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的投资者。绝大多数投资者不会反周期思考,实际上,如果他们能够这样思考,那就矛盾了。当他最终筹到足够的资本,又将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随着其他市场玩家开始意识到违约风险,信用违约掉期合同的价格非但没有上涨,反而持续下跌。他的很多投资者开始质疑他的战略,并想要回他们的资金。

保尔森不会改变主意。他透彻地研究抵押贷款市场,密切关注不良信用评级和高风险抵押贷款,而这些被乐观的参与者系统地忽视了。他花费大量时间辨识美国本土的房地产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投机买卖和可疑抵押贷款的发放导致了抵押失控。

美国银行不加选择地向既没有收入也没有资本的人发放抵押贷款,有时甚至不需要对方提供收入证明。最初两年的抵押贷款利率非常低,然后急剧提高。只要利率低,房屋价格还继续上涨,要想还清房贷的确是一场赌博。

保尔森认为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得太久。他相信迟早很多按揭借款人将欠缴房贷。从长远看,保尔森的战略成功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大多数市场玩家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保尔森基金的投资者们却从中赚取了200亿美元,保尔森本人持股20%,收益40亿美元。有一本关于保尔森的书,名叫《史上最伟大的交易》(The  Greatest  Trade  Ever),这的确是金融史上最伟大的一笔交易。

从别人认为的危机中看到机会,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你必须拥有逆势而为的勇气。不管对自己的战略多么有把握,在某个时间节点,你一定还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真的是大多数人错了?还是我太固执,看不到自己的想法有缺陷?有没有这种可能,就是我看到了其他大多数市场竞争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逆潮流而上的能力是所有成功企业家和投资者共有的能力。当霍华德·舒尔茨设计星巴克的全国扩张战略时,他可以找无数的理由,认为自己野心太大,不切实际。“从第一天起,星巴克就不甘落后。”[36]星巴克起家的西雅图,在20世纪70年代初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波音公司作为西雅图最大的企业,失去了很多订单,不得不在三年内将其员工数量从10万人削减到3.8万人。很多人搬离了西雅图。星巴克在西雅图开第一家门店的时候,机场附近的一块广告牌上嘲讽道:“最后离开西雅图的人,能把灯关掉吗?”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不是创建咖啡连锁店的好时机。过去十年,美国咖啡总消耗量持续下降。如果星巴克的创始人委托研究人员做一个专题研究的话,结果一定是令人沮丧的。但是他们对市场调研不感兴趣,也不想浪费时间找到他们经营理念失败的原因。当然,权衡自己设定目标的利与弊是有道理的。但是,除非你真的进行尝试,否则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计划是否可行。尝试和失败胜过止步不前,如果不试一试,你就已经失败了。

逆境也可以被视为良机。以谷歌公司的历史为例,它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狂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时,很多预言家预测网络时代即将到来。每天都有新的互联网公司成立,其中绝大多数最终损失了大笔金钱。2000年,谷歌公司成立18个月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市场一如既往地剧烈动荡。突然,与互联网相关的一切都被视为高风险的,硅谷中的公司大规模裁员。幸运的是,事实证明,谷歌公司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没有受到经济萧条的影响。

他们二人把这起危机看成以合理价格从其他公司挖走一流人才的最佳时机。对于谷歌这样的新公司而言,原本请不起的软件设计师和数学家,突然到佩奇和布林这里来求职。他们得以雇到最优人才,公司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如果没有这起危机的话,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总之,在思考和行动上,成功者有着不同于多数人的勇气。他们有足够的自信无视他人的观点,有时,甚至会从特立独行中得到快乐。即便在严重的危机当中,当其他人惊慌失措和绝望沮丧的时候,他们也能鼓起勇气,集中精力捕捉危机带来的各种良机。

有些人难以接受自己与他人不同。你是那种人吗?如果是,那就鼓起勇气,很少有成功者遵守社会规范与惯例。另外,有些人声称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对此,我很难相信,因为没有人能完全无视他人的观点。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一些人可以应付拒绝和反对意见,而其他人却不能。后者经常表现为缺乏自尊。不过,如果你把大多数非成功人士的观点作为准绳,也会像他们一样不成功。像碌碌之辈一样思考和行动,你也会泯然众人矣。如果你想把目标定得更加远大,那么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有独立行动的能力,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  *  *

[1]Uhse,S.73.

[2]Uhse,S.74.

[3]Uhse,S.96.

[4]Uhse,S.97.

[5]Uhse,S.102.

[6]Uhse,S.112.

[7]Uhse,S.118.

[8]Uhse,S.122.

[9]Uhse,S.128.

[10]Uhse,S.136.

[11]Uhse,S.140.

[12]Uhse,S.160.

[13]Uhse,S.161.

[14]Charles-Roux,p.168.

[15]Charles-Roux,p.145.

[16]Charles-Roux,p.148.

[17]Charles-Roux,ⅩⅥ.

[18]Charles-Roux,p.14..

[19]O'Brien,p.49.

[20]O'Brien,p.69.

[21]O'Brien,p.200.

[22]O'Brien,p.35.

[23]O'Brien,p.46.

[24]O'Brien,p.73.

[25]O'Brien,p.64.

[26]O'Brien,p.86.

[27]O'Brien,p.74.

[28]O'Brien,p.79.

[29]O'Brien,p.204.

[30]O'Brien,pp.83-84.

[31]O'Brien,p.99.

[32]Hujer,S.301.

[33]Khan,p.139.

[34]以下最早出现在我的自传《跌倒重来》(Wenn  du  nicht  mehr  brennst,starte  neu!)中,2017。

[35]Schroeder,p.719.

[36]Sch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