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人都能学会的刷屏文案写作技巧 > 4个结构模板,让读者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4个结构模板,让读者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开头是文章主体里最重要的部分,但是绝不代表其他的内容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虎头蛇尾是万万要不得的,必须要把握好文章整体的内容框架。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系统地搭建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我以一些成熟的自媒体公众号为例,将它们的文章框架进行拆解、分析,整理出4个可以直接套用的框架结构模板,为大家提炼出其中的使用技巧和亮点。

其实,我最开始萌发出帮助大家搭建文章框架结构的想法,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刚开始接触互联网写作的人,或者写作技巧不够熟练的人,在确定了要写的选题内容之后,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满脑子都是想法,可是不知道从何入手,一篇2  000字的文章,别人可能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他可能要花费三四个小时,甚至大半天的时间都未必能写出来。

第二种情况:思想如脱缰的野马,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虽然写作速度快,可是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读着费劲,逻辑混乱,偏离主线,明明要去的是罗马,结果却去了希腊。

这两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提前搭建清晰的文章框架结构。清晰的文章框架结构,可以让你毫不费力地沿着一条主线写下去。你写得顺畅,读者读得也轻松。很多爆款文章的作者写稿速度非常快,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特别擅长使用的一套框架结构。他们在想到一个选题,收集好素材之后,就能根据自己擅长的文章结构,把内容很快整理出来。

我通过分析一些公众号的爆款文章,总结出了4种用得最多的文章框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4种框架结构都是经过无数篇10万+阅读量的文章检验的。下面我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众号文章为例,包括“拾遗”“新世相”“视觉志”等,为大家阐述这4种文章框架结构模板。

结构模板1:观点+多个事例

“观点+多个事例”就是指,先根据“选题篇”中的方法,我们选取一个具有爆款潜质的“核心观点”,提出观点之后,再用多个事例去印证它。

首先,我们来看一篇文章,来自“拾遗”这个公众号,标题是《好的婚姻,都需要江湖义气》。这篇文章讲述的主题是,在一些婚姻维持比较久、感情状况比较好的夫妻之间,不仅要有爱情,还要讲江湖义气。

在文章的开篇部分,用热点事件引入婚姻的话题,讲了当时的3个热点事件:某男星被曝是“渣男”、另一位中年男星被揭频繁“劈腿”、某息影多年的女星被传“已经离婚”。由此,引出了这篇文章的观点和主旨,文章里是这样说的:

我觉得最好的婚姻状态,并不是一生浪漫一生激情,而是充满江湖义气。

接下来,就采用3个名人的故事来印证这个观点,即我们方法论中说的“多个事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葛优和他的妻子贺聪。

葛优没有名气的时候,贺聪愿意跟着他,两人一起吃了很多苦,最后葛优终于熬出了头,出了名,成了影帝。

其实贺聪呢,相貌平平,仔细一看,还有点丑,似乎配不上影帝葛优。

于是总有一些爱瞎操心的人,嚷嚷着:“葛优都成了影帝了,怎么还没换老婆啊?”

葛优听到了,只说了一句:“当初人家跟我好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是,她跟着我同甘共苦,一句埋怨都没有。现在我好了,就把人家给踹了,咱真干不出这样的事儿!”

看看,这就是他们夫妻俩的江湖义气,贺聪与葛优共苦,葛优与贺聪同甘。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梁家辉和他的妻子江嘉年。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李安和他的太太林惠嘉的故事。

同样的叙述方式,都是在讲同一个主题:

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

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

这是夫妻之间的义气。

文章最后一段,重申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这世上,

没有十全十美的伴侣,

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爱情,

那些能白头偕老的婚姻,

都充满了江湖义气,

你不欺我少年穷,

我不负你糟糠恩。

这就是第一种文章框架模板:观点+多个事例。下面来总结一下它的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即开头,引入主题和观点。在选取观点时可以结合“选题篇”中的方法,选取一个具有爆款潜质的观点。

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故事解释、分析这个观点。比如在《好的婚姻,都需要江湖义气》一文中,就用3个故事解释了有义气的婚姻是什么样的,并且在3个故事的最后,分析婚姻和江湖义气有什么关系,得出观点——义气是爱以外,婚姻长久所必需的。

第三部分,即结尾,升华文章。通过重述观点,再反映到现实,给读者一个行动的召唤。如《好的婚姻,都需要江湖义气》这篇文章结尾的“无论爱情还是婚姻,它的真谛只有一个:当我与你在一起的那一刻,我便放弃了其他可能,这是咱俩之间的义气”,抑或“一个讲江湖义气的人,无论男女,他在做任何事之前,会首先考虑会不会伤到对方”,都是在召唤被利益蒙蔽本心的婚姻,多点“义气”,才会行之远、行之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使用这个模板的很关键的一点在于选取的事例,选取的事例除了要与观点贴切以外,还需要事例的主角有一定的认知度和话题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作者要紧扣观点,努力呈现一些能体现观点的细节。

结构模板2:大观点+多个小观点

如果你的观点足够有趣,能够打破思维定式,就可以尝试使用这个结构模板——大观点+多个小观点。

大观点+多个小观点具体是什么样的呢?首先,需要提出一个核心观点,也就是我们模板里说的大观点。其次,在这个大观点之下,提出几个小观点,即分论点。注意,这些小观点是为大观点服务的。最后,运用一个或多个事例解释每个小观点。

我们通过一篇引起过热议的文章《大S,凭什么让汪小菲给你剥虾?!》来解析大观点+多个小观点模板。

这篇文章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打破思维定式的观点:被爱,就是要作。在常规认知中,大家会觉得“不作死就不会死”,女生作是不对的,没有人会喜欢。但是这篇文章的开头就直接反其道而行之,开门见山地表明“被爱,就是要作”,这就是文章的核心观点,也就是模板中提的“大观点”。

紧接着,围绕大观点“被爱,就是要作”,列出了4个小观点,其实就是为“大观点”服务,提出“怎么作”、“怎么正确地作”的4种方法。

第一,学会麻烦对方,坦然地提要求。

第二,学会高明地作,不露痕迹地作。

第三,学会坦然地享受被爱。

第四,学会手把手教男生怎么爱你。

这4个小观点都很打破常规、突破人们固有的认知。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这样被告诫的:有事情要自己解决、被爱之后应该有付出。但是在这篇文章里,4个小观点打破了人们的普遍共识,因此整篇文章会给读者带来很多有新意的想法,让人觉得惊喜不断。

对创新的观点进行阐述后,要用具体的事例来逐个解释。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分析大S的行为,进而解释4个小观点在大S身上为什么是成立的,以及具体要怎么付诸实施才是正确的。文章最后,对观点进行辩证的升华。因为开头说的大观点是“被爱,就是要作”,虽然出彩,但是比较偏激,容易引起读者的不满,因此,文章最后进行补充:

我们说学会被爱,不是要学会不劳而获,而是要学会如何用温柔交换温柔,以爱交换爱。

这样的观点能被更多读者更容易地接受,也对整篇文章带来的“惊喜”起到了缓冲作用。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第二种文章框架模板大观点+多个小观点的使用方法。

首先,如果你的观点足够精彩,可以尝试用一个总观点,围绕它提出几个比较反常规的分观点,不断给读者制造意外和惊喜;其次,用事例阐释这些分观点,要解释到位;最后,在文章的结尾,辩证分析反常规的观点以进行缓冲,使读者更容易对观点产生赞同感,文章的被接受度也提高了,并对读者的生活具有参考价值。

结构模板3:观点+多个角度

如果你的写作素材比较丰富,用这个框架进行写作再合适不过了。

自媒体大号“新世相”最擅长使用这种模板。它的文章总是描绘出很多真实又心酸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到“扎心”,这跟它平时经常做征集活动、收集到很多素材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读者投稿”的方式我们在“开头模板”中提到过。我们大家熟悉的“寻找重庆凌晨4点的人”“15个问爸妈的问题”“压力大的时候,你会怎么发泄”……这些活动征集的素材,都可以作为“新世相”文章的内容。

以“新世相”发表的《月薪2万的我,在老家生活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这篇文章为例。文章将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与其在老家的同学做对比,从吃饭、工作、玩乐、车房、交友这5个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描写。

文章的语言其实非常朴实简单,每个角度下都引用一些粉丝精彩的留言,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叙述中营造出一些生活得场景,将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与在老家生活得很体面的同学进行对比,进而引出一些非常扎心的事实:

回家对比一下才知道,我确实不想过吃外卖的日子了。

在老家的深夜加班,别人觉得你是神经病。

见了很多有趣的灵魂,但有趣的灵魂,很可能不回你微信。

猛一回家,才惊觉同龄人都有房子了,晚上下班回家,有客厅有电视还有无敌大江景。

文章结尾,再次重申作者的观点,进一步“打击”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同时,也给予他们正能量的鼓励:

回去之后才发现,我们在大城市的骄傲,有时只是错觉。

还好我们的自愈能力也比较强(毕竟假期时间也比较短)。

短暂打击一下,还有力气回去上班,并且保持平静。

所以别丧啊,没什么可怕的。

每个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有本事在暴击中笑着活下去。

这里有一句题外话需要说一下:“新世相”的文章结尾都很有特色,它专门有个板块,叫作“写在最后”,常常会用一些金句(金句模板将在“爆点篇”中详细给大家介绍),一针见血地重申观点,发人深省。

这就是第三种文章框架模板:观点+多个角度,具体提示如下所示。

前提是你的素材足够丰富,使用这种方法就是非常好的选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场景切入。

首先,引出一个比较简单明白、有画面感的观点,例如“新世相”的这篇文章,从标题上就营造了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和留在老家的年轻人对比的画面感。

其次,从不同角度描绘你的观点,如这篇文章中描写的不同场景,就是从吃饭、工作、玩乐、车房、朋友5个角度进行描写。当然,也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比如选题元素中讲到的不同情绪的组合。

最后,在结尾将读者拉回现实,或像这篇文章一样给予激励,或讲述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怎么做,又或者也可以学学“新世相”的“写在最后”,写出发人深省的金句。

结构模板4:观点+一个人物的多个故事

先来看一个例子,“视觉志”发表过一篇文章,叫《39岁的邓超两月暴瘦40斤:对自己狠的人生到底有多赚?》

这是在邓超主演的电影《影》上映后,“视觉志”迅速结合热点,引入了电影《影》的主角邓超作为主题写的文章,一开头就这样写道:

说起邓超,我们对他的印象应该都一样,不要脸。

紧接着用热点引入话题:

为了完成张艺谋新片《影》中一人分饰两角的任务,他开始了一场狂虐自己的马拉松。

文章的第二部分,直接描写邓超在拍摄《影》时候的艰难:

连续15天,每天的摄入量只有800千卡。相当于一天只吃1.8包薯片,或者两包辣条。对自己最狠的时候,他一天只吃了两个鸡蛋。

一个月后,效果明显:整个人瘦到脱相、免疫系统迅速下降、消化系统严重失调。

随之而来的是严重感冒,酷暑天也必须穿着长衣裤拍戏,每天需要孙俪(夫妻二人同剧组)搀扶着才能正常行走。

有6次,邓超都因为血糖低差点晕在片场。

其后配上了邓超在电影《烈日灼心》中的剧照,面容极度扭曲。这是因为邓超为体验在极度恐惧中,一个背负多年秘密的逃犯临死前的垂死挣扎,他不顾导演反对,要求真实注射葡萄糖到自己体内,想把自己的生命和角色的生命彻底融为一体。那一刻,没有邓超,只有角色……

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回忆年少邓超的“光彩照人”,反衬出现在的邓超对自己的“狠”:

还记得第一次被他的演技惊艳到,是2003年。

那一年他24岁,在《少年天子》中饰演顺治皇帝一角,多情、抑郁,很有灵气。

然后是《甜蜜蜜》里的纨绔子弟雷雷,《李米的猜想》里的神秘男友方文,《中国合伙人》里的海归男孟晓骏……

文章先写影片取得的成果,之后写邓超付出了非常人能够忍受的努力。用成功对比邓超的付出,回扣题目——“对自己狠的人生到底有多赚”,说明“赚”的人对自己“非常狠”。

文章直到最后才引出观点:

想成为狠角色,就得对自己狠。演员入了戏,观众才能一秒入戏。

随后又把邓超和其他演员进行了对比:

现在有些演员习惯了在生活里演戏、造假,而忘记自己的本分。以为能浑水摸鱼、名利双收,可惜观众的眼睛雪亮,越来越多人开始拒绝买他们的账……

邓超今年39岁了,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但给我们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年轻、爱折腾、拼命。

这才是对他最大的肯定吧。

整篇文章,仅采用邓超一个人的故事,但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并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表达,就阐述明白了核心观点。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第4种文章框架模板:观点+一个人物的多个故事。大家需要深度挖掘这个人物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事例,并且可以结合不同的写作手法,将这个人物的事例巧妙地运用于证明观点的过程中。

说句题外话,有关邓超的这篇文章中还隐藏着另一个经验:一部电影,或者一个热点事件出来以后,写主角的故事是抢热点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观众都喜欢听故事。

以上就是4种写作的结构模板——观点+多个事例、大观点+多个小观点、观点+多个角度、观点+一个人物的多个故事。通过灵活运用它们,能够帮助你在写作时快速形成文章框架,并且能时刻紧扣主题,又快又好地写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