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好好思考:如何练就高超学习力 > 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工作中快速进步的关键: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工作中,有人进步飞快,有人却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重复着昨天。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或许有岗位的差异、个人性格差别,甚至是机遇的差异,更重要的因素是,进度快的人往往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尤其是向比自己优秀的同事学习,加速自己的成长。

可是,很多人工作很长时间,并没有特别大的进步,他只是看到别的同事很厉害,但这一切和自己没关系。为什么明明身边有好老师,但是自己学不了呢?

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别人工作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往往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呈现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把工作中别人甚至自己的“隐性知识”挖掘成帮助我们进步的有效策略。

所谓“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符号形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种是未被表述的隐性知识,如我们在做事情中积累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而工作中,我们能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隐性知识变成可以学习的显性思维模型。

前面我们提到,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只能看到“写出来的文字”,那么我们就只能学到“显性知识”;类似地,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只能看到“被安排的任务”和“培训手册”中的知识,那我们进步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实际上,在工作中比拼的就是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你和同事的每一次谈话、交流、任务布置,甚至同事遇到问题时微妙的细节反应,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只不过想要在工作中快速进步,我们就要多花时间挖掘优秀同事身上的“隐性知识”,并把它们转化为能为自己所用的思维模型:他们是如何安排工作的?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这些行动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什么?

如果能够在工作中逐一弄明白这些问题,那我们的进步速度就会快得多。可是,优秀的同事或前辈工作也很忙,我们如何在别人没时间专门教自己的情况下,高效地向他们学习呢?核心方法就是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把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思维模型。



借助笔记加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我对公司新入职的员工往往会提一个硬性要求:要主动在各个团队开会时做会议纪要。

为什么这么做?难道是让新员工多干苦力活儿吗?

并非如此。我这么做是想帮助员工快速成长,融入公司。

其实,虽然工作中人们的经验和智慧并没有写成文字,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知识没有展现。虽然我们不能像读书、看报一样轻松地把别人的智慧“阅读”出来,但是我们留心做一个“智慧格式转换”的工作,也能把优秀同事的智慧转化成文字,反复阅读思考。

而这个方法就是做会议纪要或工作笔记。

人们在工作中的每一次谈话、每一个决定里都包含着经验和智慧,但是要获得这些智慧,还需要我们去挖掘。

猎豹创始人傅盛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公司做会议纪要对他的快速成长帮助很大。

当年,傅盛在周鸿祎的3721公司工作时,第一次跟着周鸿祎开会就被安排去做会议纪要。那天,周总讲了两个多小时。要知道,周鸿祎是个思维非常跳跃的人,开会时,他的话题经常跳来跳去,他这个会议纪要做得很不容易。

结果,当天傅盛整理会议纪要忙到凌晨三点钟。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不仅是因为会议内容分散,而且是因为傅盛没有像别人一样简单地罗列领导开会时讲的内容,而是对着看似很散的会议纪要思考:周总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又从这个话题跳转到新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在这种反复推敲和打磨的过程中,傅盛逐步梳理出了周鸿祎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逻辑。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傅盛又把会议纪要的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整理出来,在关键地方标黑,在要点底下又列出次级要点,这就让人在看会议纪要时一目了然。做完了这些还不够,他又把会议纪要提炼成一份邮件正文摘要,这样别人收到会议纪要邮件时,不用下载附件也可以知道这个会议讲了什么。

周鸿祎看到傅盛做的会议纪要后,十分赞赏,当即就安排以后的会议纪要让傅盛承包。几年后,奇虎内部有人认为,在公司里能和周鸿祎进行思维对话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傅盛。

这次做会议纪要的经历让傅盛记忆深刻,后来他总结道:写会议纪要这件事不仅是为上级服务,而且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整理、提炼、反思、深入思考别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傅盛做会议纪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结硬寨,打呆仗”“以慢为快”的进步方法。我们很多人看不起做会议纪要,觉得这是个浪费时间的体力活儿。其实做会议纪要是一个智力工作,关键是在人们说出来观点之后,对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做二次加工,理解不同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我们能把日常工作中的各种交流、合作中遇到有启发的地方,都以工作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再深入思考,加工整理,就能挖掘出很多过去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成长为学术大师的。张五常曾在《思考的方法》一文中,讲述他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杰克·赫舒拉发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讲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知识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先生一门课要旁听六次,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可是张五常知道,对于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具体的方法和结论,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掌握别人的思维模型。能够通过做笔记学习整理优秀同事和前辈的隐性知识,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型,正是特别高效的学习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笔记才能更好地转化隐性知识为思维模型呢?



“五星笔记法”,用笔记挖掘隐性知识!


过去很多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人人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也做过不少笔记,但是除了事后查阅方便一些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在思考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一次演讲或一篇文章的底层逻辑时,我突然发现,过去我做笔记的方法效率很低的原因是有一个误区:我以为做笔记就要记下重点的句子和观点,以便提醒自己,强化记忆。然而,这根本不是做笔记的核心,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

换言之,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别人的知识,而是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完善你思考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做笔记方法:五星笔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