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我们记住一个思维模型,不一定就理解了思维模型。而理解思维模型的关键,就是变换不同的情境应用,即举一反三。简单来讲,就是为了掌握一个思维模型,我们要把它至少变换三个不同的场景来应用。

然而,“举一反三”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未必容易。像“锚定”这样比较实操的概念,还相对容易类比不同应用场景,但是相对抽象的思维模型,就不容易举一反三。比如,塔勒布提出的“反脆弱”这个思维模型,它的意思是,在波动和不确定发生时,那些不但能避免遭受损失甚至还能从中获益的事物,成为反脆弱的事物。看懂“反脆弱”这个抽象概念是容易的,但是让你从这个概念出发,找出三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就很困难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善于从具体案例中总结背后共同的特征,却不善于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或特征出发,联想到完全不同的场景应用。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当我们要真正掌握一个思维模型时,却不善于联想到具体的应用场景。这该怎么办呢?

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思维模型扑克牌法。

所谓“思维模型扑克牌法”,就是把我们要掌握的思维模型,制作成一张张应用卡片,当遇到问题时,像打牌一样抽出卡片,思考所选卡片上的思维模型,是否能够用到现在的问题里。如果可以,就把这个场景记到这个思维模型的应用案例中。

之所以要绕这么个大圈制作卡片,是因为卡片方便随时提醒我们。虽然我们的大脑不善于把一个抽象概念具象化,但很擅长在有提示的情况下,使具体的场景和抽象的原理建立联系。

具体在实际操作中,扑克牌法有三个步骤或注意事项:

(1)制作卡片时,核心不是写下思维模型的概念,而是提炼思维模型的用途。(如下图所示)

如果我们只是记录思维模型的定义,在遇到问题时就很难快速找到问题和思维模型之间的联系。只有把思维模型的用途写出来,才能快速地想到应用场景。

例如,你明天要见一个大客户,没想好怎么准备。这时抽出反脆弱卡,看到“在考虑长周期问题时,应对小概率事件的策略”。这个用途说明会提示你:此次见面是否涉及一些长期影响,你是否可以用反脆弱思想提前布局。你再抽出锚定卡,看到“需要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时,可以采取的策略”。这个用途说明又提示你:此次和大客户见面,是否涉及心理预期、价格等价值判断的问题,你是否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参考锚。这样,我们就把遇到的问题和收集的思维模型之间建立了联系。

这种用扑克牌来管理思维模型的方法,我给混沌大学的李善友老师推荐过。最近,混沌大学也设计出了供自己学员使用的扑克牌,学员们有很好的反馈。我也计划开发一套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思维模型扑克,具体进度在微信公众号“成甲”(ID:PKM100)中回复“扑克”即可了解。

(2)反复拿卡片思考,训练对相关思维模型应用的敏感性。

除了遇到具体问题时拿卡片,我在用晨修日记做当日计划,或者周末做周回顾的时候,也会拿出一沓思维模型卡片,快速过一遍思维模型。这样看似无目的的回顾,常常会有新启发——哦,原来这个问题还可以用这个思维模型解释或解决。

比如,有一次我在做周回顾的时候,对那周面试的一个毕业生印象深刻。因为,大多数毕业生在找工作谈薪资的时候,要不直接给一个自己的期望薪资,要不就说“我相信公司有合理的薪资安排”。可是,那次面试的毕业生,他说的是:“我在学校专业排第二名,我们排在前三位的同学经常一起参加竞赛,关系很好。最近大家都在找工作,一个同学月薪一万五千元,另一个一万三千元,我相信贵公司有合理的薪资安排。”我当时就觉得他的回答挺巧妙。事后用卡片法回顾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学生用了“锚定”策略,当时我居然没发现。于是,我在卡片的案例部分,补充上“薪资谈判”的应用场景,以后我再拿出这张卡片,就会想起这个应用场景。我想,如果让我自己思考锚定的应用,是很难想到这样用“锚定”的。但正是这种亲身经历的案例,让自己对锚定这个思维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3)随着案例的增加,不断迭代卡片对思维模型用途和适用范围的定义。

卡片法用久之后就会发现,随着积累的案例越来越多,我们对思维模型的用途和适用范围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有时候我会发现,过去以为不相干的两个思维模型,其实本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而自己在某个阶段很喜欢研究某一系列的思维模型,回过头来看,其实是因为自己对更底层的道理没想明白。想清楚后发现,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思维模型——这些思维模型都是对问题不同角度不完整的讨论。

因此,我们的认知随时间更新后,就要相应地更换卡片的内容把新的理解继续强化,做到举一反三。这就完成了我们超一流方法的第二步——把思维模型多维记忆,举一反三地理解应用。但是,到了这一步还不够,我们还有最后一步:在行动层面,把思维模型训练成直觉。



流:“实践练习”到“行云流水”


有一部电影,叫《萨利机长》,改编自真实的事件:在一个美好的下午,萨利机长驾驶飞机出发,但是刚刚升空就遇到候鸟群,飞机两个引擎都受损失效。这是极其危险的时刻,飞机离坠毁只有几十秒,而机上还有一百五十五人。现在该怎么办?机长萨利必须立即做出决定。

当时,机长的耳机里传出了机场控制台的指挥调度命令,要求他按流程操作,尝试让飞机返回起飞机场着陆。

按理说,此时此刻,机长应当执行调度的命令。

然而,萨利机长扫了一眼仪表盘和飞机外的情况,立刻说:“不,飞机返航不会成功的,地面上有条河,我必须进行水上迫降。”接下来,机长不管控制台的命令,和副机长一起专注执行水上迫降。

飞机从雷达上消失了。

调度台的人惊愕得不敢出声,所有人都知道凶多吉少了——飞机在水上成功迫降的例子少之又少。

几分钟后,消息传来,飞机迫降成功,一百五十五人全部安全获救,无一人伤亡。人们欢呼雀跃。

故事听起来有了圆满结局。

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很快,机长萨利受到了调查指控。

原来飞机在水上迫降带来了一系列责任归属和相关费用支付的问题。飞机制造公司和飞行承保的保险公司认为:飞机完全可以安全地返回机场,根本没必要在水上迫降。萨利机长把飞机迫降在水上,是鲁莽、违规的逞英雄行为,是他的错误决定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剧情大反转:萨利机长一下子从拯救生命的大英雄变成了不按照流程作业、意气用事把乘客逼上险境的罪人。

真相究竟是什么?

从机长确认飞机引擎失效到飞机落地,一共只有三十五秒的时间。人们经过大量模拟实验论证,结果发现:如果机长按照控制台的命令返航,结果只有一个:机毁人亡。换句话说,正是萨利机长的违规操作,才避免了一场原本无法避免的灾难。

在事故听证会上,调查委员对萨利机长说:“在同其他机组成员、鸟类专家,还有航空工程师谈过后,在分析过每一种场景、访谈了每一个责任方后,我有绝对的把握这样说,计算结果的方程式仍然少了一个未知数,那就是萨利机长。把你从方程式中移除,计算结果就只有失败。”

萨利机长挽救了一场原本无法挽救的灾难,真正让人好奇的是,这次罕见的事故,他也是第一次遇到,为什么他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打破常规,做出一系列正确的决策呢?

萨利机长自己总结道:“当时我根本没有时间计算,我不得不依赖自己这40多年来,从上千次飞行中积累的对高度和速度的掌控经验。我目测了一下,那条河是机上乘客生还的最大希望,我决定豪赌一把。”

在面对极为复杂的情况时,专家的大脑潜意识能够在瞬间把各种过往知识、经验快速调用形成直觉的判断,而这就是知识内化的结果。

任何一个领域的真正专家,都应该对他所在领域的复杂问题有快速直觉的判断。

比如,一位资深的销售专家,在进入客户房间的一瞬间就会根据看到的环境背景做出各种判断,快速调整沟通的策略。而一个销售新手,只记得按培训流程介绍自己的产品。

我们通常认为,要找到复杂问题的答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才可以。但真相往往是,专家看一眼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而新手分析半天也找不到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