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好好思考:如何练就高超学习力 > 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看到问题的相似性


先看一个问题:请问时装业、快餐业、半导体产业和香蕉业这四个行业有什么联系?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四个领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如果你是一位半导体产业的工作者,你很少会认为时装业的发展和自己的工作有多大关系。然而,如果我们从基本问题的视角出发,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四个领域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呢?这时你就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痛点:“产品保质期短”。一旦我们看到不同领域中面临的相似问题时,我们就能从大家各自的解决思路中获得启发。因此,半导体产业的工作者也能从时装行业解决保质期短问题的方法中获得启发。

比如,20世纪90年代,汽车生产商都面临一个问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汽车细分型号不断增加。但厂商无法准确预测哪款车型更受欢迎,因此,厂商在生产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包括设备、零件、人员等一系列成本的浪费。这种浪费造成的损失几乎到了影响汽车企业生存的地步。当时,日本的汽车企业比起美国汽车企业普遍实力弱小,也就更加承担不起这种成本浪费。怎么办呢?日本丰田汽车的一位高管一直苦恼于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大型超市要管理的商品种类比汽车行业多得多,超市对市场需求也难以准确把握,它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其实,零售业是最古老的行业,这个领域人才思考管理存货的方法远比汽车行业的人早得多,积累的经验也更丰富。于是,丰田决心研究零售超市的经营方法,结果大受启发,开发出了准时生产体制JIT(Just  In  Time)(后来以此为基础,又发展出零库存生产模式)。这个创新方案提出后,丰田汽车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造就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汽车横扫美国市场的成功局面。

这两个例子,我最早是从李靖那里听到的。此前我就在思考“类比”“相似性”“隐喻”这些模式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正是这两个案例给了我启发,让我最早注意到一个现象:只要我们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相似问题,就能把跨学科的有效策略联系起来。



用基本问题寻找相似性


我们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解决问题时,就好比要带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语言不通的一群人打仗。要让这个混编部队发挥战斗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家要有共同的战斗目标。换句话说,不同领域的知识应该是解决相似的基本问题的。



我们从基本问题的视角再思考各个领域的知识时,又会有不同的启发。比如,我们在第二章讲营销中“需求三角”的案例时,是从拆解答案的四个层次入手的。如果我们从基本问题的角度思考,就会发现,“需求三角”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让客户采取购买行动?如果要再进一步抽象,我们可以提炼为更基本的问题:如何让某人做某事?

在其他领域有解决类似问题的模型吗?我们很容易能想到,如何调动人们做事的积极性,是组织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组织管理中,有一个著名的模型“组织能力的杨三角”。

我们仔细对比会发现,“组织能力的杨三角”模型中三要素——员工思维、员工能力和员工治理(公司提供的环境),与李靖“需求三角”中三要素——客户意愿、客户购买能力和我们提供的产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我们从基本问题的角度出发思考时,就能把看似不相干的组织管理的思维模型和市场营销的思维模型联系起来。

因此,所谓能够把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有能力看到不同的领域面对着哪些相似的问题,在处理这些相似的问题时,不同领域有哪些有效策略可以相互借鉴。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这些看似不同的学科,背后其实都会遇到相似的基本问题。所以,当我们用基本问题组织知识的时候,就能把不同学科中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模型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再如,过去我在给企业做战略咨询规划的时候,经常要面对一个问题:环境因素极度复杂,我该如何在这么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制定战略的规律呢?为此,我专门研究过生物学这个学科的发展史。你可能好奇,为什么研究企业战略咨询规划,要分析生物学呢?

之所以选择生物学,是因为我发现,在生物学中找到的规律和在企业发展中找到的规律,有某种底层的相似。

实际上,生物现象是人类过去面对的最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模糊问题之一——生物之间有个体关系,有种群关系,还有生态圈关系,其中还有看不见的能量流、信息流关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网络系统。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人类是如何破解复杂生物系统奥秘的,就有助于启发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研究了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后,发现生物学的奥秘得以揭开,是历经七次关键转折,解决七大基本问题后才走到今天的。这七个问题的提出以及相应的有效策略,都对我们理解和解决其他领域的复杂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请允许我在这里尽可能简要地介绍一些生物学发展的七次转折,并顺便和化学史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对照。当然,这里的跨学科对比并不严谨,仅是我自己开脑洞,给大家启发之用。

(1)生物学发展遇到的第一个基本问题:面对复杂多样的生物体从何处入手分析?

解决思路:把复杂问题分类讨论

代表事件:林奈给生物群体分配户口

过去人们对生物的研究就是“博物学”,说白了就是收集很多动植物,给它们起个名字。但这样人们面对的就是很多名字的动植物,情况依然很混乱。直到植物学家林奈第一次做了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情——他把数量庞大、各具特色的生物放在一起,进行了“有规律的分类、收纳”,给每个生物分了一个“户口”。(我猜,林奈老师可能是处女座,有归纳整理的强迫症,但是处女座拯救了人类啊,是林奈让我们发现了生物个体之间是有很多相似性的。)

这让我们想起,化学史的早期人物是炼金师,而他们的工作就是收集各种“炼金术”(化学中的“博物”工作),有些人应该会把有相似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归类整理。

(2)生物学发展遇到的第二个基本问题:形成生物个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解决思路:应用最新技术,增强人们研究能力

代表事件:列文虎克发现了组成生物个体的细胞

如果人类一直停留在生物的个体分类上,那么,到今天也只会有“博物学”,而不会有“生物学”。幸运的是,列文虎克天天磨眼镜片,结果磨出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列文虎克发现了细胞。

要知道,过去人们对生物的理解,基本单位就是“个体”。结果,显微镜的出现,一下把我们认知生物的单位从“个体”拉到了“细胞”。这是一个质的改变——因为一旦研究问题的基本单位发生变化,那么我们理解问题的角度就会有全新的可能。

这让我想到,化学中第一个发现“元素”的人,也把化学的视角从宏观物质的维度,拉到微观的元素世界。

(3)生物学发展遇到的第三个基本问题:细胞和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决思路:逻辑推理,大胆假设

代表事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引发“生物起源”问题

在细胞的视界被打开后,人们自然就想到一个问题:既然不同的生物看起来都是由相似的细胞组成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所有的生物其实都是源自同一个起源呢(“同源”)?

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给人们的大脑里植入了一张看不见的网,花花世界里的花鸟鱼虫立刻被看不见的细胞联系了起来。

类似地,在化学领域里,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想来也会引发人们的思考:既然地球上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不是都是由同一个地方起源的?(我想,这或许为宇宙大爆炸理论埋下了伏笔。)

(4)生物学发展遇到的第四个基本问题:种类如此繁多的生物种群是如何产生的?

解决思路:放大思考尺度

代表事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当人们在细胞层面纠缠太久,生物学陷入研究机体解剖和生理结构的时候,达尔文对生物学的发展做了一个重要的创新——引入了全新的思考视角。这个视角既不是常见的个体视角,也不是微观的细胞视角,相反,他从更高的宏观角度——物种和物种之间、物种和环境之间相互竞争的视角,推理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演化规律。

这一下,人们第一次可以不借助任何外部假设(比如上帝),就能解释为什么如果是同源的生物,最后也会发展出如此丰富多样的生命种类。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达尔文提出“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理论后,就开启了人类认识复杂系统的全新视角,它至今仍是人们解释复杂系统现象的重要思想工具。

而在化学史中,这个问题似乎简单一些:元素的重组、化合物的不同反应就可以带来不同物质。

(5)生物学发展遇到的第五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生物体会产生变异?

解决思路:跨学科引入新技术——实验检验与统计学

代表事件: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揭秘了物种个体间差异的原因

尽管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解释了生物演化的机制,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就是物种为什么会“变异”。

这个问题被神奇的孟德尔大叔在生物个体的层面,用数豌豆的游戏破解了——人类认识豆子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吧,可是只有孟德尔意识到通过数豆子能发现遗传规律,简直不要太厉害。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终于解释了物种变异的原因——填补了达尔文解释的漏洞。不过,新问题又产生了:那“遗传”又是怎么来的呢?真是头大。

生物学的这次转折,在化学中应该对应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突然,人们找到了万事万物元素背后的座次表。这次,我们可以系统地解释化学反应的规律了。

(6)生物学发展遇到的第六个基本问题:遗传是如何进行的?

解决思路:逻辑推理,大胆假设+应用最新技术,增强人们的研究能力

代表事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熟悉了,沃森和克里克大胆提出生命复制的双螺旋模型,并在最新的科学技术下得以验证,这让人类第一次破解了DNA的奥秘。原来,遗传就是几个碱基对排列组合的打牌游戏。而这些DNA,本质上还是门捷列夫发现的那些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组成的。

生物学和化学在这里交会——我们会发现,组成碱基对的化学元素性质深刻地影响了生物遗传复制的特点。

当然,这个阶段,化学史对应的突破是人们发现元素背后是原子,乃至质子、中子、夸克……

(7)生物学发展遇到的第七个基本问题: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

解决思路:应用最新技术

代表事件:基因组编辑技术——人造上帝

到了这个阶段,人类发现,原来生命都是一些DNA的表达,而DNA又是化学元素。那么,如果我们用物理和化学方法重新调整基因序列,不就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新生命了吗?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基因组技术专家,都是穿着大白褂和各种化学制剂打交道。

当然,基因组的系统远没有我们当初想的那么简单,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极为复杂的系统。

目前在这个层面,人类似乎还没有找到新的“达尔文”。随着人们对复杂系统的理解,以及人工智能算力的指数级增长,未来我们发现新的生物学底层规律,也是很有可能的。

以上七次转折,就构成了一部极简生物史+更极简化学史。然而,这都不重要。

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一段历史,还能从中看到人类是如何破解一个复杂的问题,以及背后有什么通用的基本问题和解决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处理复杂问题的三个启发】

前面我们说过,人们可以从跨领域的知识里汲取能量,运用到新领域。我们就以这个案例为例,简单总结一下生物学被破解的过程中人类用到的几个重要思维工具。

1.要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的问题,就要从不同的视角切入。

在生物学的形成中,人们从个体视角发展到种群视角,又发展到生态视角,最终构成了对生物现象的宏观理解。

同时,人们也从个体视角,进入到微观细胞视角,再深入到DNA和基因视角,构成了对生物现象的微观理解。

这个过程可以总结为:抽出来看宏观,再拉进去看微观。这种变换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极为重要,后文有一篇文章我们会专门讨论。

2.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如果在一个维度下无法解决,可以通过增加维度来分析,只不过,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更强大的技术做支持。

没有发明显微镜就看不到细胞,也就没有后面一系列微观认知的突破。

为什么技术很重要?

因为技术可以给我们打开描述和理解复杂系统的新维度。

而我们对一个复杂问题,每增加一个维度的理解就多了一种接近问题本质的路径。可是,我们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引入新技术的重要性。

当然,这里的技术不仅仅是科学工程技术,思想技术也一样重要。关于这一点,我也会在后文专门讨论:如何变化思考问题的维度。

3.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要多去跨学科的领域汲取营养。

在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上,多次体现这种跨领域交流带来认知突破的现象:细胞的发现与制造业技术发展密切相关;达尔文的进化论受到人口学专家马尔萨斯的启发;基因组技术就更不用说了,是和各个学科的进展密切相关的。

这种跨学科交流汲取的营养,不仅是技术融合的优势,还是思想启发的突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我们这里的问题,在其他领域很可能已经有答案。只是过去,我们正规学校的教育都是沿用着“专业分科”的思路,每个人只学习自己专业的知识。这就让我们大多数人的视野非常狭隘,导致我们难以主动把人类在其他领域上获得的成就及时地用到自己的问题上。

我们公司之前招聘过一批非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初级设计师培养。我发现,这些设计师很努力,也很爱学习。可是,他们从来不看设计之外的书籍。

我非常诧异,就问他们:“为什么不看看历史、哲学、经济学的书籍?”

结果,他们更诧异地看着我说:“我干吗要学那些?我只想做设计师。”

…………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从其他领域的解决方案中获得启发。而不同领域看似无关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到更底层的相似性,就能提炼出跨学科的基本问题。通过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在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能够极大地开拓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我很鼓励大家多花时间涉猎一些和自己专业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看似不相关的背后,却是人类智慧的相通。通过寻找问题现象背后的相似性,在跨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提炼基本问题,就是我们把不同领域知识横向建立联系的关键。

我们的知识体系除了要用相似性把跨学科的基本问题用网状关系联系起来外,还要有解决基本问题的思路框架,即下一篇文章要讨论的——结构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