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麦肯锡逻辑思考力 > 运用WBS拟定计划

运用WBS拟定计划




WBS的制作方法


说到WBS的制作方法,首先是制作第一层。以商品开发为例,首先可以以“市场调查→产品策划→产品设计”的流程区分大致环节,按时间轴排列。

第二层往下也一样,把能越早着手的步骤往前放。WBS非常好用,只要看一眼就能想象出工作流程。至于详细的前后关系,可以在WBS右侧用箭头连接出工作安排。

制作WBS时需要注意的点和逻辑树相同,一是必须做到MECE法则,二是同阶层的作业项目大小必须相近,三是下位的作业项目必须分解成两个以上要素。

常有人问我“第三层里可不可以放相同的项目”,事实上只要上位项目不同,下位的项目是允许相同的。比如第三层存在两个名为“系统的价值”的项目,而它们的上位项目分别是“硬件的构成”和“软件的构成”,那么这样是允许的,不属于重复。



使用逻辑树制作工作计划的例子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第三章 复习

资料分类简洁又明了,你需要这样做


本章介绍了资料的整理方法。

整理资料时不可或缺的是区别“独立关系”和“从属关系”。眼前的这堆资料中哪些是独立的,哪些是有从属关系的,区分它们是整理资料的基础。

独立关系,指彼此之间没有牵连,在一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他方不受影响。

从属关系,指资料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一方发生变化,其他方也会受到变化的影响。譬如,一方增加导致其他方也增加,以及反过来,一方增加其他方减少的关系,也属于从属关系。

处理从属关系时最具效率的方法是明确大小关系,比如一方为亲,其他方为子。亲子关系中亲方指一个集合体的名称,子是构成要素,譬如日本与各都道府县之间就可以说是亲子关系。

只要做到归类,单个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自然变得明晰了。首先搜集类似的资料制作类别,为此类别起个名字,这样就能够整理资料了。这时类别的名是亲,类别中的个别资料就是子。

让归类整理继续进化,还可以延展到“亲、子、孙”三代,以这三部分来整理。想做到这样,只要多收集一些“亲”资料就可以了。

资料量如果进一步增加,甚至可以按照“亲、子、孙、曾孙”来整理。亲子关系中,如果资料量扩张到孙甚至曾孙,就要按阶层来整理资料了。这种分阶层整理的方法叫做“逻辑树”。如果你无法适应亲子关系的说法,将它们视作“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也无妨。若需要继续细分,更是可以按“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细分类、详分类”分成五层。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提升整理资料的能力,需要注意些什么?那就是需要从平日里养成这方面的思考习惯,时常注意区别独立关系与从属关系、看看资料能否被整理为亲子关系或逻辑树。如果当你看到两个以上资料后,能下意识地将它们整理为亲子关系或逻辑树,就说明你的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习惯。说得极端一些,也就是“用逻辑树来整理你的大脑”。



第四章 排列优先顺序,就能让投资回报率最高

想要出色地完成工作就要重视QCD


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获得被人称道的好成绩呢?首先,你必须做好规定的工作。

广义上一般用QCD来体现“工作的品质”,QCD指用有限的经营资源尽可能将Q(Quality品质)、C(Cost成本)和D(Delivery交付期)三个要素做到极致。哪怕你的工作成果品质(Q)再高,一旦超出预算(C)或无法遵守交付期(D),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其次,要想出色地完成工作获得好评,还需切记你要选择重要性高的工作。用有限的时间(D)和预算(C),获得效果最好的成果(Q)才是最要紧的。



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也是人们永恒的课题。

首先从给工作排列优先顺序做起吧。排列工作优先顺序的原则大致被分为三个,也就是“选择”“分配”和“时间(紧急性)”。

“选择”的意思是,挑选重要的工作去做;“分配”指对于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或者资源分配的多少;“时间”则代表了工作的紧急程度。

一大早先确认应该做哪件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到了公司处理完邮件后,请你先制作一张To  Do  List(工作待办清单),你只要把自己必须处理的内容照搬上这个工作表即可。制作完To  Do  List以后,根据它们的优先度确定工作的顺序,标记序号。一大早做好一整天的时间分配并决定工作的顺序,能让你掌握工作的整体状态,有助于推进工作。



让一天变得更有效率


怎样分割时间才能让一整天过得更有效率呢?在这方面,有一种叫作“一日三分法”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把一整天分成“上午、下午、夜晚”。上班以后到吃午饭是上午时间,吃完午饭到下班是下午时间,下班后则是夜晚。

上午,优先做需要灵感的工作。制作工作表的时候,建议把创意、策划、计划、解决复杂问题的相关工作放到上午。下午适合做需要耐心和体力的工作。至于夜晚(下班时间),可以给自己订一个回家的时间计划。你可以规定自己一到点就回家,也可以计划加班三小时后回家,关键在于千万不要装作加班磨时间。如果你决定到点下班回家,就必须在工作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工作。

此外,将同类工作统合起来执行的效率其实高到出人意料。假设现在有两种工作,一种是“制作十张图解”,另一种是“写6000字文章”,那么建议先制作完成十张图解再开始写文章。

当你需要做两种不同的工作,大脑在切换思路时会出现断档的情况。由于大脑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新的工作,所以一次性完成类似的工作或有关联性的工作,能减轻大脑的疲劳。



问题25 哪种发言效果更好?


A经理说:“大家要把能做的都做了,最后拿出丰硕的成果来。”B经理说:“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成果来,希望大家踏实地完成以下三个重点措施。”哪位部长的发言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提示 认为哪位经理的发言更能鼓舞人心完全因人而异,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位。



答案25 选择A、B经理的比例为1∶9(*笔者的调查)


【解说】当存在繁多选项时,先思考优先顺序


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B经理。我在2000个人中做了调查,有一成人选择A经理,九成人选择了B经理。那么,你选了谁?

A经理选择工作的方法,叫作“尽量主义”,他的心态是“希望员工尽量多做工作”。一般是情况下,容易被A经理的发言所鼓舞的,是干劲十足的人和讨厌常规工作喜欢自由行动的人。这样的人更倾向于A经理。

B经理选择工作的方法,叫作“精简主义”。尽管他也很希望员工能多做点事,但又不希望他们半途而废。所以,他会依照关键的主题,在可执行的范围内设定目标。大多数人或许就是因为目标设定的明确性才选择了B经理。

战略和管理中需要巧妙运用人类的本能和心理。所以,尽管我也愿意尊重大多数人选择的B部长的价值观,但B经理口中的重点化,其实就是源自战略和管理根源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