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只管去做 > 第三章 抬头看路与低头走路

第三章 抬头看路与低头走路




让你抬头看路的甘特图


“让我们继续吧!”吃完两块点心后老付说,“刚才我们找到了年度目标,现在就要下降高度,列出具体的计划,为着陆做准备了。”老付在本子上项目旁边画了一架小飞机,然后接着说,“虽然都是人,但有些是比较内向的,有些是比较外向的;目标也一样,分为项目类型的目标和习惯类型的目标。”

“这个有意思!以前从没这么分过类,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是项目类型的,什么样的目标是习惯类型的呢?”

“所谓习惯就是周期性去做的一件事,比如说健身的习惯,每周一、三、五都去健身房锻炼,这就是习惯。培养习惯的时候容易遇到的挑战是:

•  三分钟热度,这个不用解释;

•  很努力地坚持,但看不到效果,然后就放弃了,比如健身;

•  被打断了一次,灰心丧气,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所谓项目就是多个步骤完成的事情,比如说到台湾旅行,先要请好假,然后准备行程、买机票,等等,这就是项目。计划项目的时候容易遇到的挑战是:

•  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

•  专注细节,忽略了整体进度;

•  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时候容易忙乱。

“所以我们把目标分为项目和习惯两类,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计划。”老付说完倒掉茶壶里的茶,换了一些新的茶叶,有条不紊地从茶饼上撬下茶叶,从陶罐里取水,在铁壶里冲泡。

“但是我觉得好像有些事情既是项目又是习惯啊,比如说我想跑马拉松,前期要申请报名,然后分三个阶段训练。第一阶段,以身体适应中长距离慢跑为目的,每天6千米打底,周末尝试8~10千米的长距离慢跑。第二阶段,周跑量达到50千米,周末的长距离慢跑13千米起。第三阶段,增大跑量,坚持10天每天跑打底,周末长距离慢跑35千米。跑马拉松之前还要准备各种物品,这算是习惯还是项目啊?”

“你说得没错,确实有些目标既有项目的部分,也有习惯的部分,就像人都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我们只要把项目的部分按照计划项目的方式去做,习惯的部分按照培养习惯的方式去做,就可以了!”

“哦,明白了!问题到了你这里怎么都这么轻松就解决了啊?!佩服!”

“先别急着拍马屁,把你的目标九宫格拿出来,把你觉得是习惯类的目标,用圆圈标出来,项目类的目标,用三角标出来!”

“好的,每天阅读30分钟,这应该是习惯;写一本书,这是项目……画完啦!”

“说到项目,我想问一下,为什么你身上有那么多项目,都能游刃有余地搞定,而且还有时间玩呢?就像小时候我们班的学霸,整天跟我们一起打游戏、踢足球、滑旱冰,可一考试人家还是第一名。这背后一定有什么秘诀吧?”

“你觉得会是什么秘诀呢?”老付觉得茶叶泡得差不多了,就提起茶壶,把茶水都倒掉,然后又倒入一些开水,开始第二次冲泡茶叶。

“比如说你精力超级充沛,或者暗地里下了很多功夫,或者就是你学习能力太强了!”

“我一般都不喜欢回答什么‘背后的秘诀’这样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被项目搞得忙乱、没时间玩,不是因为自己先天精力不足,或者能力不够,而是一直羡慕别人、否定自己。其实原因无非这么几个:

“受虐狂:他知道需要一套管理项目的方法,但是一想到这个就觉得好麻烦,学起来又太辛苦,每次被人催的时候就像是被皮鞭抽一样,啪!啪!啪!被催=悲催啊!别人建议他做点改变,他总会说:‘唉,我就是这个样子了,而且你知道吗,其实抽一抽也挺爽的。’

“选择困难:有些人做项目总是很纠结,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选择A负责还是B负责、选择成本低的还是效果好的、选择今天做还是明天做,时间就在这种纠结当中飞逝了。他可能会把选择困难归为自己的性格问题,我不相信这种话,我认为这是没勇气承担做出选择的责任而已。

“极限生存上瘾:有些人总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就像小时候写暑假作业一样。一放假就疯狂地玩,把暑假作业忘到一边,虽然老爸老妈不停地在耳边唠叨:‘你想想看,早点把作业做完,能玩得更彻底呀!’这应该是work  hard  play  hard(要学就学得扎实,要玩就玩得痛快)的家长版本。不过完全没用,邻居小孩一声召唤立刻跑出去玩,直到剩下最后两周的时候开始疯狂地补作业,效率极高。连自己都佩服自己的是,竟然真的用两周完成了别的小孩八周才完成的暑假作业,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极限生存啊。可怕的是有些做项目的人活到30多岁,还在以这种方式做项目,他不是不想按部就班地完成,只是对极限生存上瘾了而已。

“所以你看,你宁愿受虐也不愿意改变,有方法又选择困难用不上,用上了还是前紧后松对极限生存上瘾。所以你就只能陷入项目的忙乱之中,没时间享受生活。”

“好吧……你赢了,那这个该怎么解决呢?”

“我这里有一张图,你盯着中间的黑点,看看会发生什么?”老付说着在手机上找到一幅图,拿给小强看。

“哇!黑点周围的颜色渐渐消失了,好神奇啊!”小强盯着图,看了几秒后说。

“是的,当你盯着黑点的时候,你会聚焦并且非常专注,进入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就像周围颜色渐渐消失一样,你会忽略周围所有的事情。比如玩游戏的时候会发现时间过得特别快,坐地铁看微信的时候很容易坐过站,出门之前还记得拿上钥匙但穿完鞋总是直接出门,我把这种状态叫作‘低头走路’。

“另外一种状态是‘抬头看路’。如果你停止盯着黑点看,观察整幅图,不深入某个细节,会发现所有的颜色又重新回来了,能够看到全局了。这就是我们做事情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你觉得哪种状态比较好?”

“我觉得是‘低头走路’,因为这样做事效率会比较高。”小强回答道。

“一直低头走路会撞到电线杆,一直抬头看路会掉进坑里。你不是说你听了很多课、订阅了很多专栏、学了很多东西,但依然没什么用吗?这就是因为你一直在抬头看路,没有低头走路,一直在输入信息,没有输出行动。

“所以我的做法是经常在这两种状态当中切换。比如有一次我要写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案,但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抓耳挠腮就是写不出来。这时我无意中瞥见杯子里没水了,我就站起来到另外一个房间接杯水。走着走着,突然就冒出一个特别棒的想法,就像动画片里突然灯泡一亮的那种感觉,于是我连水也没顾上接,赶紧回去一气呵成地把方案搞定。

“如果我一直坐在那里想啊想,肯定还是什么都想不出来的,因为那时候是在埋头工作,也就是‘低头走路’。我站起来去接水的那个瞬间,切换到了‘抬头看路’状态:首先我从紧张工作切换到放松休息,而好的想法总是在放松的时候出现;然后我还从‘怎么做’这种战术思考,切换到‘目的是什么’这种整体战略思考,这种思考角度的变化,总是会有新的发现。

“做项目也是一样。低头做项目会因为一定要解决某个问题,或要追求完美,而忽略项目整体进度。所以我会做一个甘特图和倒推项目清单,搞定清单里的事就是在‘低头走路’,看甘特图中的项目进度,就是在‘抬头看路’。我经常在这两者当中切换。去年我就用这个方法完成了工作中的6个项目,我们部门比去年多赚了300万,同时我还去了3个国家旅行,读了50本书,减重15斤,还学习了太极拳。”

“你快教教我,我也要学!”

“我们用你年度计划里的项目举例吧。”老付说着,从旁边抽出一张空白的A4纸。

“标准的甘特图比较复杂,对我们管理年度计划中的项目来说,你可以用我简化后的版本。第一步,画图。准备一张A4纸,然后横过来,在三分之一位置画一条横线,在纵向的三分之一位置画一条竖线。横线上面标上12个刻度,表示12个月。然后把你年度九宫格里写的今年的目标一条一条地写在左下方的区域。

“第二步,填充。预估每个年度目标的起止时间,这时候最好打个草稿,写下计划完成每个项目的时间段,稍微调整一下,觉得没问题了,再画到甘特图上。具体画法是用空心的方框覆盖这个区域,比如说打算5~6月初实现英雄之旅,那么就从5月这里开始,画一个方框到6月过三分之一的位置,以此类推。这就是甘特图的第一个作用:让所有项目的进度一目了然。

“第三步,调整。年度计划不用调整得太频繁,每月一次就行了,我们可以每月的最后一天用来更新这幅甘特图。拿‘写时间管理书’来举例,这个月计划写完第一章,有可能会产生三种情况:

•  正常推进,第一章顺利写完了,那么就把这个月的进度涂成实心即可;

•  超前完成了,比如说不仅写完了第一章,第二章也完成了4000字,相当于提前完成了下个月三分之一的进度,那么可以把超前的部分也涂成实心,下个月就可以轻松一点;

•  进度滞后了,比如第一章只写了三分之二,那么就涂上一小段的进度,这就在提醒你,下个月要努力多写一点才能赶上进度。

“这就是甘特图的第二个作用:根据上个月项目的进展来调整下个月的计划,提前让你紧张起来,别总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补。对于极限生存上瘾的人,即使每个月都是一次极限生存,也不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就这简单的三步,一幅年度计划甘特图就画好啦。”

“一张图就能掌控全局的感觉真好!”

“你可以把这幅图贴在书桌前面,随时提醒你各个项目的进度。”老付边说边给小强倒了一杯茶,小强这次没有一口喝进去,他模仿老付的样子,慢慢地喝,喝完之后小强说:

“这是‘抬头看路’的甘特图,那‘低头走路’是怎么回事?”



让你低头走路的倒推分解法


“‘低头走路’就是真正在这个月决定开始启动这个项目了,就得做个项目计划吧,我们可以用倒推分解法。你现在是怎么做这些计划的呢?比如说你的旅行计划。”

“这个你放心吧,朋友们跟我出去玩都是我做路书,很详细的!给你看我前不久跟小伙伴去台湾玩的路书。”

“你旅行的初心是什么?”

“嗯……主要是为了放松休闲。”

“那么我觉得详细的路书是一种过度的计划。”老付不顾小强一脸疑惑,继续说,“过度计划之后会带来几个结果:

•  第一个是计划完就立刻失去了兴趣,就像是你很期待一部电影,结果有个朋友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给你全部剧透了,你还想看这部电影吗?

•  第二个结果是让你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然后放弃整个计划。计划得越完美越容易被意外打破,而计划被打破之后,你就会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为什么还要做计划呢?

“所以做计划是要适可而止的,就像这幅图,如果过度计划了,反而对我们的项目造成负面影响。”

“你这说得我都晕了,那到底该怎么做项目计划呢?”

“做计划之前首先要了解你的项目,从项目的简单-复杂和具体-模糊两个维度来看,所有的项目可以分为四类:简单具体、复杂具体、简单模糊、复杂模糊,不同类型的项目做计划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一起把你年度计划里的项目放到这个图里,看20部高分电影,这算什么?”老付说着,在本子上迅速画了一张四象限的图。

“应该是简单、具体的,从豆瓣选出20部评分9.0以上的电影,然后有空了就看。”

“文身呢?”

“这个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挺复杂,选文身师、选图案、选文的地方……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我已经想好要文SLAMDUNK,这是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套书的名字。”

“什么书?”

“《灌篮高手》,一套漫画书!当年我上班后第一个月的工资,除了给家人买礼物以外,我给自己买了一套《灌篮高手》。”

“哈哈哈,你文得还真是特别。”

“位置就在小腿侧面那条肌肉上,这是我特别满意的一条肌肉,而且平时可以遮住,打球的时候又能亮出来。因为只是几个字母而已,所以我只要选好了字体,一般的文身师都能够轻松搞定。因此,文身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是简单、具体的。”

“英雄之旅呢?”

“这是简单、模糊的事情,与其说是模糊,不如说是我不想具体。写一本书是复杂、模糊的事情,我从来没写过,不知道会遇上什么样的麻烦。带家人去泰国是复杂、具体的事情。公司交给我的工作(TRA项目)是复杂、具体的事情……”

“好的,那么这些项目在图上的分布应该是这样……”

“像这些简单具体的事情没有必要做那么复杂的计划,我的做法是用‘预备,跑’的方式做这类事情的计划。比如说看50本书,那么我只需要准备50本书的书单,当然这些书可以随时调整。还有准备一个电子阅读器Kindle(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以及每个月看4~7本书的具体计划,再加上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前的阅读时段,这个计划就足够了。一到看书时间,我去看就可以了,这就是‘预备,跑’的计划。文身也是做好所有的准备之后,打算下周去文,那就直接去文就好,没有特别复杂的计划。”

“快给我讲讲‘倒推分解法’吧!”

“这要从我几年前听到的故事说起。1986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上,有一个名叫儿玉泰介的日本选手力压非洲军团夺得冠军,并且创造了当时北京马拉松的赛会纪录。这个纪录保持了27年,直到2013年才被打破。

“比赛结束,记者采访的时候,儿玉泰介说:‘因为比赛的路线是提前定好的,所以比赛前我可以乘车沿着比赛线路走几次,记下沿途的一些标志性地点,并准确把握这些标志地点到比赛终点的距离。’

“我第一次跑马拉松的时候没经验,把目标定在40多千米外的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了十几千米就放弃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后来我按照儿玉泰介的方法,提前记下沿途标志性的地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赛程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最终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亲自验证有效之后,我把这个方法也应用到工作、生活中的项目上,效果也特别好。”

“有意思,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

“我们用‘11月前出版一本时间管理书’这个项目举例,它的终点是什么,在什么时候?”老付一边说,一边在本子上画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线,就像是一条马拉松路线。

“当然是11月在各个书店上架的那一刻啦!”老付把这句话写在线上终点的位置。

“如果这是终点的话,那么离它最近的标志是什么?”写完之后老付继续问。

“对我来说应该是交稿,大约在9月底吧,10月初就要走出版流程,包括审稿、编辑、装帧设计、印刷等等。”老付把这个也标在线上。

“接下来的标志呢?”

“要在9月底交稿,我起码8月底就要写完,留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修改。我预计要写10万字,每天如果拿出两个小时写作,按每天能写1000字计算,大约要四个月写完。我再缓冲一个月,要五个月写完,那么我3月就要开始写。如果3月开始写,那么我1月和2月就要整理资料、联系出版公司、积累案例。”小强已经知道该怎么倒推了,所以一口气把后面的标志都说了出来。

“非常好!我们倒推出来的计划大致是这样的:

“但我们要一直倒推到现在才可以。现在就是这次马拉松的起点,而且越到现在越要明确具体的行动计划。现在是12月底,所以你打算未来一周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老付全部都标记完之后提醒小强,倒推并没有结束。

“我未来一周的计划:

•  整理当年跟老付学习时间管理的笔记;

•  浏览市面上所有与时间管理相关的书;

•  试写一篇时间管理文章,收集大家的反馈。

明天计划列一张市面上与时间管理主题相关的书单。”

小强一边说,一边列清单。

“然后你可以为项目设置单独的清单列表,就像一个抽屉放一个项目一样,一个项目建立一个清单。如果你用笔、纸工具的话,从后往前的10张纸,可以用来记录10个项目的待办清单;如果你用软件工具的话,也为每个项目单独建立一个清单。”

“好像挺麻烦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啊?”小强有点不解地问。

“这样你多个项目并行处理的时候就不会乱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次比尔·盖茨到中国来,我的朋友负责陪同接待,他心想终于有机会学学世界首富的工作方式了。那天,为了跟客户谈判,比尔·盖茨让他包下五星级宾馆整整一层的房间,每一个房间里都是一个合作厂商。只见比尔·盖茨和助手进入一个房间去谈,谈完之后出来,再进入下一个房间。就这样3小时内跟所有的合作厂商谈了一遍,高效吧?”

“确实高效!这钟点房开得太值了!”小强开玩笑地说。

“同时,令我朋友特别惊讶的一个事情是:他同时管理三五个项目就已经很容易忙乱了,那比尔·盖茨是怎么做到在这么多项目当中快速切换,还不会混乱的?于是他向比尔·盖茨请教,比尔·盖茨的回答是:‘很简单,这些项目在我的脑袋里也是放在一个个房间里的。’我朋友一下恍然大悟,从那以后,他就把每个项目都单独列成清单,和平时琐碎的事情分开。

“你出书肯定要跟出版社的编辑合作吧,编辑就是一个多项目管理者,好几本书同时制作,并且进度都不一样。有的还没有交稿,有的已经开始三审三校,还有的已经交付印刷。那么编辑可以把每本书放到一个项目清单当中,这样就不会混乱了。”

“哦,我明白了!不过我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

“不踏实?”老付问。

“虽然写书的计划看上去井井有条,非常合理,但我担心执行的时候没办法按照这样的计划实施。因为写书对我来说是个宏大而又令人激动的目标,可是毕竟我以前从来没写过书,万一写不下去呢?万一找不到出版社出版呢?”

“你的担心完全是有道理的,你知道我们有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吧?这是由美国人Noel  Tichy(诺尔·迪奇)提出的理论,我们用它来表示一个项目的困难程度对我们心理状态的影响:

•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很可能都是以前做过的、特别有经验的项目,自己可以处于舒适的心理状态。

•  中间一圈,学习区。有些项目对自己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会感觉有点不舒服,但还不至于痛苦、恐慌,这时候所处的区域是学习区。

•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会让我们心里感觉焦虑、恐慌,就可能会拖延或者放弃。

“我们把这三个区标在刚才的项目分布图上就一目了然了。

“你看,看高分电影和文身就在舒适区,它们会带来很不一样的体验,但是没有什么难度。而写一本书对现在的你来说,就在恐慌区,所以你现在虽然计划得井井有条,但一定是困难重重的。”

“那我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够把这个项目顺利搞定呢?”

“你需要的不仅仅是项目分解,还要做项目化解。”老付给小强的杯子里重新添上茶水。

“项目分解,项目化解,这有什么不同吗?”小强点了点头,表示感谢。

“项目分解是明确完成项目的步骤,比如你刚说的写书,先积累素材,然后开始写,再找出版社,最后出版,这就是出版一本书的步骤。只要对这个项目有所了解,每个人都能倒推出这样的计划。

“写书过程中是会遇到很多难题的,比如说从哪里找素材,如何找到靠谱的出版社,怎么才能保证写作的顺利,写得卡住了怎么办。解决这些难题的计划,就是项目化解,这才是你应该花精力去计划的部分。通常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项目分解而不知道项目化解,往往看着项目计划得井井有条,但真正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如果你对一个项目已经很熟悉,很有经验了,那么只做项目分解就可以。所以老练的人做项目更轻松,因为人家心里有底嘛。但如果你对一个项目没有经验,那就既要做项目分解,又要做项目化解。”

“我还真的是第一次听到项目化解这个词,怎么化解呢?”
“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有感觉了,你听说过特斯拉汽车吧?”

“当然啦,很牛也很贵,听说是个技术男设计的,简直就是我的偶像啊!”

“那你应该知道你的偶像埃隆·马斯克有一个疯狂计划:他要用宇宙飞船每次携带200位乘客前去火星,旅行的时间将会在80天左右。通过大概20~50次的火星运输,能在火星上建立完全自给自足的城市。预计40~100年后,人类也许会有100万人在火星上生存繁衍。”

“我的天,这听上去太酷了!”小强惊讶得直吐舌头。

“你看,这个落地的过程是不是和我们做年度计划是一样的?多么走心的愿景啊,目标也非常‘SMART’,还是一个项目型的目标。而且还有一点是类似的,火星计划对他和写书计划对你来说,都是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都面临很多能想象到或者想象不到的难题,那他是怎么对这个听上去很不可思议的项目做化解的呢?”

“你快说说,你快说说。”

“我看了罗辑思维的一篇文章,是这么写的。首先,埃隆·马斯克说,火星移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不是科技,是钱。科技问题都需要靠钱解决嘛,要花多少钱呢?去一趟火星,一个人100亿美金!

“马斯克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什么?把去一次火星的成本,从100亿美金,降到和买一栋小房子的价钱差不多,大概是20万美元,合人民币130万元左右,这样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去试试。如果很多人愿意在临终之前去火星看看,就会聚集起足够的财力,实现火星移民计划了嘛。

“这样思考下来,埃隆·马斯克就把一个可能动用国家力量都解决不了的科技难题,变成了一个公司层面就可以操作的资本问题。

“那么,成本从100亿美金降到20万美金,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这意味着,要把从地球到火星的运输成本降低5万倍!

“怎么把成本降低5万倍?埃隆·马斯克指出了四个方向:

“第一,火箭得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如果发射一次,就烧坏一个火箭,太费钱了。我们如果能把火箭发射出去,再让它飞回来,下次发射继续用,是不是成本就降下来了?

“埃隆·马斯克2012年成立了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2015年年底就实现了火箭发射以后一级火箭的再回收。这个新闻你可能看到了,说明这事是可行的。这种成本降低,就是第一步。

“第二,飞船如果直接载满整个太空航行所需要的燃料发射,就会非常沉重,成本很高昂。怎么办呢?

“埃隆·马斯克说,在太空轨道上,对飞船进行补给。简单解释一下这个原理,先用火箭推进器把飞船送到太空轨道,这时候不用装那么多燃料,只要够把火箭送上太空就行。然后推进器迅速返回发射台,装上燃料箱,再飞到轨道,把燃料补给飞船。完成这一过程之后,推进器返回地球,而飞船则将前往火星。

“采用这种方式,前往火星的成本降低了500倍。这是第二步。

“第三,在火星上制造燃料,让飞船能够从火星返回地球,这样返程的燃料就不用从地球上带了。这同样还是为了解决燃料负重的问题,又降低了好多倍发射成本。这是第三步。

“第四,使用正确的燃料。埃隆·马斯克对比了可能的几个选项,比如煤油、氢氧气等等。但他最后认为甲烷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甲烷在火星上制造起来相对容易。

“经过这轮分析,埃隆·马斯克就把一个天方夜谭般的技术难题和资本难题,拆解成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

“埃隆·马斯克还给自己定了一张时间表,在21世纪20年代的后半段,将人类送上火星。

“这里面还有一个变量没有算在内,就是在未来十几年内,人类技术的进步。很多现在看起来无解的问题,那个时候也许就有解决方案了。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火星移民这事好像靠谱了很多。我觉得埃隆·马斯克厉害的地方就是项目化解的能力。”

“太厉害了!”小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火星计划都能通过项目化解变得可执行,我相信你的写书计划也可以做到。”小强听了频频点头,然后他看到老付茶杯里已经空了,就殷勤地提起公道杯给老付添茶,这时候老付说:“别着急,茶水可以慢慢倒,速度不用太快。”

“哦哦,好的,干了这碗‘鸡汤’之后,我写书的项目具体该怎么化解呢?”

“你可以沿着两个维度去做化解。第一个维度是:我如何才能让这件事情变得更简单。第二个维度是:我如何才能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具体。说白了,就是把复杂、模糊的写书项目往学习区这个象限拉。”

“这个有点不太好理解,能多解释解释吗?”

“我们还是用具体的例子来说吧。比如写书经常会遇到的状况是思路卡住了,无法动笔,不知道要写什么,或者早晨用3小时写了300字,下午的时候又把这300字删掉了。就这样一天过去了。”

“是的,我以前哪怕写一篇小文章,也会遇到类似的状况。那怎么化解呢?”

“如果是我的话,有两种化解方法。第一个是让模糊的事情变具体。比如说我写书之前会列大纲,而且至少是三级目录。这份大纲列出来,原本关于这本书模糊的想法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可是虽然大纲列出来了,但是写的过程中还是会卡住,这时候我会用第二种化解方法: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比如说我写项目计划这一章卡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写,我的做法是立即停笔,然后出去散散步。有时就会冒出好主意,因为好主意总是在放松的时候产生。如果还是想得头疼都想不出好办法,我会去运动运动。在运动的时候我会把写书这件事完全放下,甚至忘掉,而且运动也会让我的大脑活跃起来。

“如果这两招都没用,那就只能上必杀技了。从事情的角度解决不了问题,我就切换到人的角度。我会邀请两位朋友喝咖啡,这两个人不是随便找的,其中一位通常是对我做的事情特别了解,而且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另一位对我写的内容不太了解,但是是我这本书的受众。我们三个人碰撞在一起的时候总能带给我新的启发,也许我就知道该怎么继续写这本书了。真的,这样切换角度的方法一次都没有让我失望过。”

“这个我也很有体会啊,自己冥思苦想半天的事情,别人随便说句话就点醒我了!”

“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我们自己冥思苦想的时候,往往是沿着一个思路一直走下去,就像在一个管道中爬行一样,可如果我们的答案是在这个管道之外的地方呢?我们虽然努力地爬,但仍然找不到答案。不同的人在一起碰撞就不一样了,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角度,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会碰撞出更多的角度,相信总有一个角度会刚好找到解开难题的答案,这就是一种化解项目难度的方式。”

“嗯,你说的这个我大概了解了。一个复杂又模糊的项目通常是在恐慌区里,我们通常会觉得压力很大,想要逃避和放弃。我们的框架是沿着两个方向把它拽回到学习区,一个方向是让它变简单,另一个方向是让它变具体。”

“是的,如果这样的话,你的行动计划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嗯,我会在原来倒推计划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比如说:

在写书之前,我想先做一个在线微课,这样一来既把我要写的内容做了梳理,又可以积累起第一拨粉丝;

写书的时候每天晚饭后散步,可以收集写作的灵感;

还有像你说的,思路卡住之后找两个朋友碰撞;

做一份新书大纲,三级目录。

“那么,我年度计划里的目标是不是都在学习区里是最合理的?”

“我不这么认为,年度目标最好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三者都有。如果你一年有12个目标的话,那么我的建议是3-6-3,3个舒适区的目标,6个学习区的目标,3个恐慌区的目标,这样的年度目标既有挑战,又有享受。其他的项目计划你就自己梳理吧。”

“我怎么知道梳理得好还是不好呢?”

“做项目计划看上去简单,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在我的心目中,好的项目计划有三个标准,你做完计划后可以拿来衡量一下。”

“你说吧,我记着呢。”小强已经准备好了笔纸。

“首先是坚韧。真的很有趣,做计划能投射出一个人对自己的那份期待。有些人做计划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得很强大,所以把计划做得很完美,而通常现实中他们是经常拖延、计划总完成不了的人,反差很大。而另外一些人做计划的时候总是给自己留一些余地,比如说留一点缓冲时间,做好B计划,等等。这些人期待中的自己是不完美的,这和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是接近的,所以他们不会感到焦虑,会感觉到很轻松。做出坚韧的计划的人通常是接纳不完美自己的人,这样的计划比较靠谱。

“其次是简化。简化可以拆成两个字来看,一个是‘简’字,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你如果注意的话会发现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可以讲得很复杂,抛出很多抽象的概念,让人觉得很厉害。另一些人则是几句话让你立刻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说得很接地气。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事情都是特别简单的,是我们自己把它想复杂了。所以做项目计划就是要把我们在脑袋里想得很复杂的事情,用纸笔让它回归简单,把它打回原形!另一个是‘化’字,能把项目中的难题化解掉,这样才不会卡住。我见过太多纸上谈兵的计划了,看上去非常详细、具体,可是总感觉流于表面。这样的项目计划谁都会做,而且做出来都差不多。真正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化解难题的部分,这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最后是解放。计划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戴维·艾伦说过,让某项事务摆脱对大脑的纠缠,这样的计划就是好的计划。过度计划会让人产生焦虑,这么多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啊。如果不计划也会产生焦虑,我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接下来该怎么做啊。脑袋里塞满计划的时候我们是活在未来的,只有适当的计划才能让大脑忘记这件事,然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当下这个时刻,才能更专注和幸福。”

“我全都记下来了,后面的项目计划我就按照这个原则来做。呼……抬头看路,低头走路,项目计划这个部分终于结束了。那我们趁热打铁,继续说说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吧?”小强长吁了一口气。

“别急别急,我们先喝了这杯茶。”

说着,老付从几案下拿出一个紫砂罐子,打开后取出一个被木棉纸包裹着的圆形东西,再打开才看到原来是一饼普洱茶,整体看上去是深色的,但有一些扭曲的浅色茶叶分布其中。紧接着老付拿出一把直尺长短的袖珍宝剑,插到茶饼当中,稍稍用力,就撬下来其中的一块。这次老付用铁壶煮水,水开了以后把撬下来的茶叶放进一把紫砂壶进行冲泡,做完这些之后就停了下来,什么也不做,只是等待着。

就在这沉默当中,小强忍不住了,说:“你喝茶真是讲究啊,不过这和我平时直接在杯子里泡茶有什么区别?”

“我们这是在与自然进行能量的流通,你那只是解渴而已。我用陶罐存水是因为陶土和水都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东西,土能让水保持活跃状态。如果是用玻璃杯或塑料杯,水就失去活性了。

“还有,为什么要用铁壶煮水?因为我们讲究‘金生水’,金属器皿能够唤醒茶水的生命能量。为什么要用紫砂壶泡茶?因为紫砂可以保持茶的原味,茶叶又可以让紫砂本身变得温润,这就是所谓的养壶了。

“喝茶的时候其实是一个能量循环、流通的过程:茶水的生命能量会进入我们的身体,然后我们又通过专注的倒茶、品尝,把我们的生命能量注入茶水当中。”老付说完,提起铁壶把茶水缓缓地倒入公道杯,然后再缓缓地、专注地倒进小强的茶杯里。

“你说得那么玄乎我听不懂,让我尝尝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