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中国人的智慧 > 唱反调与想问题

唱反调与想问题




不妨再来看看,老子最推崇的,都是什么呢?婴儿、女人、水、毂、谷、朴。特点呢?幼小,柔弱,阴性,虚空,原始。可见老子的价值取向,就是求下,贵柔,崇阴,尚无,喜欢原生态。

这就跟传统的、主流的,或者说儒家的、公众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比如,中国人大多是尊老的,认为老人有经验、多智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子却说婴儿最好。又比如,传统社会讲“男尊女卑”,认为男人比女人聪明、能干、有力量,老子却说女人最好,最后的胜利都是属于女人的。再比如,通常的说法,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却认为水往低处流,人也应该往低处走。请大家想想,这不是“唱反调”吗?

实际上,老子就是个唱反调的。在第二十章,他公开宣布了自己的种种“与众不同”。第一个,叫做“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太牢,是一种祭祀的规格。古人祭祀祖宗,祭祀神明,要有牺牲品。牺牲主要有六种,马、牛、羊、猪、狗、鸡,叫“六牲”。只用牛、羊、猪,叫“三牲”。三牲齐全,或者只要有牛,就叫“太牢”。牢,就是宝盖头下面一个牛嘛!没有牛,或者只有羊,则叫“少牢”。这里说的“太牢”,意思是盛宴。泊,就是淡泊宁静;未兆,就是没有迹象。这话的意思就是说,那些普通人啊,熙熙攘攘,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就像吃大餐,搞旅游(如春登台),高兴得不得了。只有我,无动于衷,浑浑噩噩,就像婴儿还不会笑出声音来。

接下来,老子一口气说了好几个“与众不同”。他说,大家都绰绰有余,唯独我一无所有(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家都清清楚楚,唯独我稀里糊涂(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大家都聪明伶俐,唯独我死不开窍(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大家都想大有作为,唯独我愚昧无知,冥顽不化(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总之,大家都特把这世界当回事,只有我嬉皮笑脸,傻里呱唧,像个吃妈妈奶的顽童(而贵食母)。

老子为什么要唱反调呢?因为在他看来,好与坏,原本没有区别,没有界限。就是在这个公开唱反调的第二十章,老子开宗明义就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唯,就是唯唯诺诺。阿,通呵,就是呵斥训斥。老子说,是是是,滚滚滚,有区别吗?没区别啊!说“是是是”,说不定就是“滚滚滚”的意思。说“滚滚滚”呢,没准反倒是“是是是”。同样,那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又差多少?也没多少嘛!

这就有问题了。既然没有多少区别,为什么要反着来呢?就因为一般俗众都认死理。他们认为,好的就一定好,坏的就一定坏;最好就是最好,最坏就是最坏。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比如在一般俗众看来,当皇帝是最好的。当皇帝多好呀,要什么便有什么,喜欢谁便是谁。其实未必。比方说,时令菜,他就吃不到。也不光是吃不到,是根本就不能让他知道。那个时候,没有温室,没有大棚,也没什么反季节蔬菜。如果让他知道了什么好吃,开口就要,你上哪弄去?弄不来要杀头的,也只好瞒着他。这就还不如农民,自家园子里摘点,炒着就吃了。皇帝号称“食前方丈”,其实每天吃的就那么几种,其他菜都是装样子摆排场的。实在吃烦了,说加个菜吧,马上送来一盘炒鸡蛋。再加,也还是这个。因为鸡蛋一年四季都有,厨房里老备着。性生活也一样。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么多女人,爱谁跟谁。其实晚上到了某个宫里,外面就站着太监,看着沙漏,拿笔在那儿记,皇上今晚跟谁了,几点钟进去的,等等。一到点,小太监就在外面喊:万岁爷,时辰已到,保重龙体!你想多亲热一会儿都不行。这还是日常生活,更不要说还有繁忙政务和宫廷斗争,还要提防这个算计那个。那些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和牺牲品,真是“悔不该生在帝王家”。可见,当皇帝,确实是最尊贵的,最有权力的,但同时,也最不自由,最可怜。

由此可见,我们得多一个心眼,学会反过来想问题。比如大家都说好的,可能其实未必好;都说不好,则可能其实并不坏。因此,在第二章,老子就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段话,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说,天下都知道了美是美,也就同时都知道了丑是丑;知道了善是善,也就同时都知道了恶是恶。也就是说,美的概念产生之后,丑的概念也产生了;善的概念产生之后,恶的概念也同时产生。另一种解释说,所有人都认为是美,那他就是丑;都认为是善,那他就是恶。前一种解释是认识论,讲“相反相成”;后一种解释是价值论,讲“物极必反”。两种解释,都对都通。

实际上,这两种解释,是有关联的。第一种解释告诉我们,美与丑,善与恶,还有后面紧接着谈到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前与后,等等,这些矛盾对立的双方,都是相反相成的。所谓“相反相成”,说得白一点,可以这样表述: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这叫“相反”。但,有你是因为有我,有我是因为有你。你是我的原因,我是你的根据。因此,有你就有我,没你就没我。这叫“相成”,也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结果是什么呢?首先,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其次,我会变成你,你会变成我;最后,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这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正面是你,反面是我。可是,只要翻个个儿,那就我变成你,你变成我。什么时候翻个儿?走到极致的时候。比方说,天下人都说是美,都说是善。这个时候,就“物极必反”了。这就是第二种解释的来由。

所以,我们不能认死理,以为你永远是你,我永远是我。你和我,是会变的。怎么变?矛盾对立的双方,都向自己的反面转化。比方说,正变成邪,善变成恶。这就叫“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句话,是老子在第五十八章说的。也就在这一章,老子还说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就说得更透彻了:坏事,是好事的靠山;好事,是坏事的窝点。好事就萌芽在坏事当中,坏事就潜伏在好事里面。所以,好事会变成坏事,坏事会变成好事。而且,坏到头,就会变好。好到头,就会变坏。如果认为是非成败都一成不变,那就大错特错。

可惜,俗人和庸人,都是喜欢“报喜不报忧”,而且“记吃不记打”的。他们总认为大家都说好的,那就一定好,一定值得追求。所以,说一千道一万,他们还是“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这就要唱反调,甚至给他们当头一棒。于是,在第十二章,老子告诫世人:别以为五颜六色是好东西,看多了,你眼睛会瞎(五色令人目盲);别以为歌声乐曲是好东西,听多了,你耳朵会聋(五音令人耳聋);别以为美味佳肴是好东西,吃多了,你舌头会麻(五味令人口爽)。还有骑马打猎和奇珍异宝,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好玩意。这两个,一个会让你心灵不安,一个会让你行为不轨(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怎么能要?总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大家都朝思暮想、趋之若鹜、垂涎三尺、梦寐以求的,那就一定是坏东西,一定要不得。

大家都想要的不能要,那应该要什么?都不想要的呗!有人这样做吗?有。谁?江河湖海。你看那江河湖海,处在海拔最低的地方。大家都不想要的,什么泥沙呀,污水呀,它们都来者不拒,承受着天下之不堪。结果呢?反倒成了“百谷王”(第六十六章)。事实上,江河湖海成为“百谷之王”,就因为它们不但卑下、空虚,而且还能藏污纳垢嘛!

江河湖海如此,人也一样。因此,在第七十八章,老子说,谁能承受一个国家所有的耻辱,那他就是一国之主(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谁能承受一个国家所有的祸殃,那他就是世界之王(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哈!原来所谓“一国之主”和“世界之王”,是个“背黑锅”的,是垃圾箱、回收站、污水厂呀!

这就太有意思了,我们不妨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