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中国人的智慧 > 人间的佛法

人间的佛法




首先,禅宗是人间的佛法。

我们知道,佛教是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的。到了魏晋南北朝,就在中华大地上盛行起来。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可见当年的盛况。佛教兴盛以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构成了一个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过西方文化的两次大冲击。第一次就是佛教传入中国,第二次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所以,魏晋南北朝隋唐之际的思想文化状态,跟今天是非常相似的。当时,也有一个如何处理两种文化的关系,以及在新形势和新格局下,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

最有危机感的是儒家,因为儒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自从汉武帝定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儒家学说就被钦定为国家意识形态。但是,儒学的这个地位,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摇摇欲坠。我在上一讲说过,那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魏晋玄学。在知识界吃得开的,是老庄哲学。儒家的经典,只剩下一部《周易》,还被玄学化。实际上,是“在野党”道家思想,替代了儒家在当“执政党”。“洋鬼子”佛家思想,也在一旁兴风作浪、推波助澜。到了南北朝,佛家思想更是风靡一时,大有取得“执政地位”之趋势。这样内外夹攻,儒学哪里扛得住?就只能拼命抵抗。抵抗的结果,是当时的某些政权,不得不利用手上的公权力,甚至动用暴力来灭佛,就像阿富汗塔利班做的那样。

于是,佛教就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坚持原则,寸步不让,确保“原汁原味”。其结果,恐怕就只能是退出中国。为什么呢?因为“正宗”的佛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冲突太大了。比方说,儒家讲君臣父子,佛教讲众生平等。出家人见了皇帝,头都不磕一个,只是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出家以后,父亲的姓都不要了,都姓释。这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无君无父”,不成体统!何况出家人还不结婚,当然也不生子。不孝有三,断后为大。儿子都不生了,这还了得?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有两条最受不了,一个是不准他生儿子,一个是见了皇帝不磕头。仅凭这两条,佛就抗不过儒。

这就只剩下第二种选择,即妥协让步,讨价还价,实现佛教的中国化。这其实也没有价钱可讲。因为任何外来文化、外来理念,如果不考虑中国国情,不和中国本土的文化相结合,就不能在中国立足。请大家想想,传入中国的,有多少宗教?伊朗的摩尼教传入过,现在还有吗?犹太教,也传入过,还有多少呢?基督教、伊斯兰教,部分地成功,但都没有佛教的影响大。为什么?佛教中国化了。

佛教要中国化,就得先弄清楚冲突在哪里。在哪里呢?佛教是天国的哲学,儒学是人间的哲学。儒家是不讲什么灵魂归宿、彼岸世界那一套的。同样,大多数的中国人,从士大夫到老百姓,真正喜欢的,还是世俗的生活,比如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四世同堂、含饴弄孙,谓之“天伦之乐”。他们追求的,也大多是世俗的价值,比如升官发财、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清高一点,也不过功成身退或独善其身,价值仍然在人世。

所以,佛教要中国化,第一步就要人间化。

问题是怎么做。禅宗的做法,是“破字当头”,先把一些糊涂观念给“拆迁”了。具体地说,就是向信众讲清楚四点: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

先说净土无理。

佛教有一个教义,就是我们这个人世间,是很苦的。这是佛教的根本。我们知道,释迦牟尼原本是净饭国的王太子,照理应该做国王的,为什么要出家呢?据说,就因为有一天他出王城,从王城的四个门出去,在每个门都看到苦。在第一个门,看见产妇,生苦;在第二个门,看见老人,老苦;在第三个门,看见病人,病苦;在第四个门,看见死人,死苦。生老病死,都苦。所以,佛教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第一条就是苦。

想想也是。人生,可不就是苦?小孩子,生下来就哭,有谁落地笑呵呵?苦嘛!然后,中考啊,高考啊,毕业啊,求职啊,当“蚁族”、做“房奴”啊!好不容易结了婚,生个孩子,奶粉都买不起,要去挣钱。苦极了!

那应该怎么样呢?应该修行。修出什么结果呢?往生西方净土。为什么?因为东土太苦了!西方世界好,那地方干净。由此,又产生出一个宗派,叫净土宗。净土宗的修行方式,就是不停地念佛,念“阿弥陀佛”。这样,死了以后,就能到西方去。

但是惠能反对。在《六祖坛经·决疑品》,惠能讽刺说——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惠能这一声断喝,当时就把人镇住了。是啊,我们东方人每天念“阿弥陀佛”,祈祷自己下辈子投生在西方。那么,西方人遭罪,受苦,他上哪儿去啊?逻辑不通嘛!

其实,不通的是惠能。因为佛教说的西方,不是地球的西边,或者印度。地球西边也是人世,也是“秽土”“秽国”。佛教所谓“净土”,是佛住的地方,又叫“佛国”,其实就是“天国”。那儿的人,怎么会遭罪、受苦?但不通归不通,却有用。什么用?否定“天国”。天国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这是第一点。

再说佛也是人。

佛也是人,这原本是常识。中国人的宗教世界,有四个角色:鬼、神、仙、佛。前两个不是人,后两个都是人。什么是鬼?人死了以后就是鬼。鬼,并不是贬义词。在春秋,祖宗也叫鬼,所以会有“大鬼”“小鬼”“新鬼”“旧鬼”之争。但是,有个别人,死了以后不是鬼,是神。哪些人呢?尧、舜、禹这些。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我们民族有大功德。也就是说,活着的时候为我们造福,死了以后就是神。像我这样没有贡献的,死了以后就是鬼。自然界,也有神。比如山神、河神、海神,这是造福人类的。不听话、搞破坏,或者添乱、惹麻烦的,则是妖、魔、精、怪。这些,都不是人。

仙和佛则不一样。仙是肉体飞升,佛是思想觉悟。就是说,你修道,修着修着,突然身体没有了重量,升上天了,就成了仙。不但你升上去了,你家的阿猫阿狗也升上去了,这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什么吕洞宾啊,铁拐李啊,玉皇大帝啊,都是这样成仙的。成佛,则是因为觉悟。比如释迦牟尼,从他在菩提树下悟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一刻起,就成佛了。当然,严格地说,光是觉悟,还不是佛。成佛,要满足三个条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但不管怎么说,总是在生前,不是在死后。成仙,也一样。成仙成佛,都不必先死。所以,仙字也好,佛字也罢,都是人字旁。佛和仙,都是人。

这其实原本是常识。只不过,求神拜佛的时候,许多人就忘记了。一些没有文化的信众,则根本不知道,以为佛也是神。这就要告诉大家,佛祖活到一定年纪也会死,跟我们没什么两样。这就是禅宗做的工作。问题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在打破神秘感,回到人世间。因为既然“天国不存在,佛祖也是人”,那么,你要成佛,就只能在人间。

所以,六祖惠能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话记载在《六祖坛经·般若品》。意思也很清楚:佛法就在人世当中。你要学得佛法,就得到社会生活中去。离开现实寻找佛法,就像在兔子头上找角,那是找不到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世俗生活中成佛?惠能说,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总之,只要你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团结同事,凡事忍着让着,则“西方只在目前”(《六祖坛经·决疑品》)。

呵呵,说了半天,还是儒家那一套啊!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禅宗的中国化,其实就是儒学化。或者说,第一步,玄学化;第二步,儒学化。有了这“两化”,佛教可不就中国化了?中国化以后,岂不就可以跟儒道两家“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了?

行倒是行。只不过,如果按照儒家的忠孝仁义去修行,那么,佛教自己的那一套,读经呀,坐禅呀,修持呀,戒律呀,还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