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如何带出高绩效的销售团队 > 第2条军规 团队质量由你决定

第2条军规 团队质量由你决定




@仲崇玉

使命就是你这个团队渴望达到的结果。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团队,就要去设计并逐步把你想要的团队创造出来。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团队,想说爱你不容易

Jack最近听到一个段子,说的是人力资源范畴的“骑马,牵牛,赶猪,打狗”。人品好能力强的,是团队里的千里马,要骑着他;人品好但能力弱的,是老黄牛,要牵着他;人品和能力皆平常的,就是“猪”,要赶走他;人品差但能力强的,那是“狗”,要打击他。

乍一听这个段子,心里的某个位置像是被击中了一般,觉得很有道理。好像团队里除了新人以外,每个人都能获得其中某个标签。既然有了标签,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就明显了。再往深一想,又觉得不妥。第一,这个标签能公开吗?不能。因为,所谓能力和人品,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第二,标签背后的动作也难以把握,怎么骑马?怎么牵牛?怎么打狗?还有那个“猪”,谁能保证今天的猪,明天就不会变成别的?真要赶走?第三,我在老板那里又是什么玩意儿?

Jack的教练告诉他要爱自己的团队。可是,“爱”是需要条件的。有心,一定有力?有心,也有力,就真的会使力?



“高温”环境试炼销售人三大素质


做自己的教练

要找到优秀的销售人,就要学会创造一种类似“高温”的环境,让面试者的“惯性思维”自然显现。

有人会根据销售经验、以往业绩、学历与专业,甚至个性测试等条件选拔销售人员,这不无道理。不过,没有人单单根据这些就做出选人的决定,所有这些素质还必须能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主动性(Proactiveness)、共情(Empathy)以及复原力(Resilience)。

主动性。客户永远都有自己忙碌的日程,没有专门留给销售人的时间段。主动,并不意味着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在客户那里软磨硬泡;主动的人不安于现状,永远处于一种操之在我的状态,有一种不断寻求打破现有格局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没有主动性,销售人注定会一事无成。

共情。如果总是把心思放在自己的业绩和奖金的计算上,就无法真正倾听和观察客户的想法。不了解客户的想法,却又希望客户大量购买自己的产品,必然会面临重重障碍。不能共情,即无法设身处地了解客户的人,只好不断猜测客户的需求。在猜测的基础上使用自己的资源,效果当然不会多好。共情也是一种思维习惯。

复原力。销售人注定要面对很多客户的拒绝。正是这么多拒绝,才能激发销售人学习、销售的能力。有人说,没有拒绝,就成不了一个伟大的销售人。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集中处理那么多拒绝。没有很好的弹性,销售人就很难从上一次拒绝当中复原,不能复原就容易迟滞下一个新的销售周期。

老和尚与小和尚下山。在一条小河前遇到一个求助的女子,在小和尚正犹豫的时候,老和尚已经背着那女人蹚过了河。过河之后,二人继续赶路。走了好久,小和尚实在忍不住,问老和尚:“我们是和尚,可是你刚才背着一个女人,这样做合适吗?”老和尚答道:“怎么?我早已把她放下了,你还在背着吗?”

优秀的销售人正如老和尚一般,会在意客户的反应,却不会把拒绝当包袱,影响到下一个销售行为。有复原力的人,并非不知道痛,而是痛了之后知道怎么处理,从而很快恢复常态。被主管或完成指标的压力逼着一个个地拜访新客户是一回事,自愿自发地拜访新客户又是另一回事。比如,很多销售人都知道拜访重要客户的意义,可是实际做起来无法驾轻就熟。所以,寻找复原力这一点对面试官也是一个考验。

如果直接询问候选人“有没有”自己要找的素质,人家就会直接回答“有或没有”。问题是,这样的回答,你不会马上就相信,还会进一步问出好多问题来印证。可是,问什么才能让答案自动显现呢?人在压力或困境状态下一般来不及假装,那个时候流露出来的往往就是固有的心智模式,面试官需要仔细分辨,看看这个固有模式是不是你要寻找的那种。当然,有人会争辩说,训练有素的人是可以做到改变自己固有心智模式的。果真如此,这样的人去了解客户还会困难吗?这么训练有素的人,不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吗?

固有的心智模式就是一种惯性思维,是不加修饰、自然显露的思维方式。比如,遇到高温物体突然缩手,遇到危险双手护头就是人类积累下来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除非经过特殊训练,否则,人的这种自然反应很难改变。那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自然”地显示出自己的惯性思维呢?这就需要面试官创造出一种类似“高温”的环境,让面试者的“惯性思维”自然显现。

既然面试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惯性思维,那么就能解释为什么有多种面试方法了。有人主张压力面试,有人主张顺其自然,有人讲究多轮多人,有人讲究早期介入甚至试用,即“遛马不相马”。诸葛亮在识人方法上也有值得学习之处,如问之以是非,穷之以辞辩,咨之以计谋,告之以祸难;更有甚者:醉之以酒,临之以利,期之以事。这些都不是临时准备就能蒙混过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试者或多或少都会显露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让那些与团队离心离德的人离开


做自己的教练

如果想让一个人离开,最好能给出坦荡真实的理由,这非常有利于团队的管理。永远记住,让一个人离开的着眼点不是那个具体要离开的人,而是管理团队的整体氛围。人事无小事。凡涉及人事的决定,不要匆忙下结论,可以慢半拍,减少决策失误。

要管理一个团队,除非有特殊情况,不然一定无法避免让一部分人离开。应该离开的人,可能有各种原因,但一定是与团队离心离德的人。

一个团队如果表现得不好,一定是团队领导的问题。让某些人离开,正是团队管理者用行动传达的信号,是负起责任的标志,是重要的管理行为。

应该离开的员工,是选择不着痕迹地自行辞职,还是选择被强行终止合同,是销售经理领导力的一面镜子。现实工作中,选择两个极端的人不多,大多数人会选择协议离开,因为这样对双方都比较得体。协议的办法很多,但也无非“法、理、情”三个字。

无论是自主离职,还是被要求离开,都是管理行为。每个管理行为都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可以衡量。当销售经理要求一个人离开的时候,他给出的理由与内心的理由是否一致?越是能够坦荡地给出真实的理由,领导力往往就越强,对团队的管理也就越有利。毕竟,让一个人离开的着眼点不是那个具体要离开的人,而是管理团队的整体氛围。

曾经看到很多人被要求离开,理由各种各样,比如“与团队文化不相容”“业绩差”“违规”等,可是这些理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与其让人猜测,不如将其当成一次团队沟通的最佳时机。

沟通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弄清楚“我需要什么样的团队”。依据这个标准,如果团队里大多数人都该离开,真相往往是自己这个销售经理才最应该离开。还是应该记住那句话,“没有不合格的团队,只有不合格的领导”。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式的领导,得到的只是表面的顺从,在张扬个性的新生代员工群体里,迟早是要得到明确反馈的。被团队抛弃比被老板抛弃更可怕。所以,对销售经理来说,人事无小事。凡涉及人事的决定,不要匆忙下结论,可以慢半拍,减少决策失误。

如果销售经理在团队当中建立的原则很明确,那些违背原则的员工通常会遭到周围人的侧目,这就是平常所谓的团队氛围。这种氛围的影响力够大,那些应该离开的员工就会悄悄地走;这种氛围的力量不够大,才需要外力介入进行推搡。

外力介入无非就是动用三个工具:法律(如劳动法)、规定和人情。法律无情,怎么规定怎么做,没有道理可讲。处理这类案例,法律是首先要参照的。其次,公司的规定,包括公司处理类似情况的先例,都可以作为处理人事问题的依据,但一定是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所谓人情,是指考虑员工个人的具体情况,比如服务年限、工作业绩及其他贡献等,适度调整处理方案。这也是体现公司价值观的重要时刻,让其他员工看到公司人性化的一面。  [此书分享V信wsyy  5437]

不管是自行离开,还是被要求离开的员工,团队都应该为他们建立一个档案留存,并定期找各种机会和他们继续保持联系。这不光是学习团队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在传达一个信念,即离开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只是不适合当时的管理情景。麦肯锡把每一个离开的人都当作“校友”,就是在表达同样的意思。久而久之,这些“校友”所组成的网络,必然会成为公司和个人互相支持的一个重要平台。



警惕那些破坏团队氛围的人


做自己的教练

对于业绩虽好,但是破坏了团队整体气氛,并且威胁到正常管理秩序的销售人,销售经理要能忍痛割舍。

最近有一个面试者对我说,离开前一家公司最直接的原因是,她发觉那里的直接领导“不需要业绩”。和这样不要业绩的经理无法共事,所以她选择离开。

之后,我碰巧有机会见到了这位面试者口中“不需要业绩”的销售经理,也证实了那位面试者“业绩不错”的说法。“既然如此,为什么让她走?她违反纪律了吗?”我直言不讳地问。他回答得也很干脆:“她的业绩的确不错,也没有违反团队纪律,可她在这儿,团队的整体业绩会减少。”这位经理的判断未必正确,但所追求的目标一定是对的——不是追求每个团队成员的业绩,而是追求整体业绩。

除了追求团队的整体业绩外,销售经理还会极力避免威胁自己正常管理的所有情况。所以,当一个团队成员的行为会破坏团队整体气氛时,即使他有很好的业绩,也是注定要离开的。

业绩成就感与职位安全感,是销售经理相辅相成的两大需要。业绩好了,通常更安全,而安全的管理环境反过来有助于获得良好的业绩。这就像利润和市场份额,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有助于进一步获得利润,而高利润又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不复存在。



让团队形成良性循环


做自己的教练

要让团队成员知道老板不只是需要业绩,不要单凭业绩吃饭。有计划、了解客户、合理利用资源才是根本之道。

有人通过与老板建立关系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市场上实现更好的业绩。可是想让老板拨出更多的资源,只靠讨好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善用资源实现更高的业绩。要让老板相信你,就需要有好的计划;想有好的计划,就需要了解你的客户;而了解你的客户,就需要整个团队都这么做;希望团队做得到,就需要对团队投入持续的注意力和资源。这就是良性循环。

可是,很多销售经理忘了自己要的是什么。当你看到某位销售经理换掉不听话的员工,亲近听话的员工;推开个性不同的,拉近臭味相投的,你就知道,他丢掉了目标。相反,也有团队成员以为老板无非是要业绩,就只管给他业绩,自以为凭业绩吃饭是铁打的真理,不理会管理那一套,业绩以外的建议听不进去,嫌麻烦。到头来,直到自己莫名其妙地离开了团队,还在愤愤不平。



培养团队有效分类的习惯


做自己的教练

对于任何希望管好的事情,都要进行有效分类。有效分类,才能有效选择;有效选择,才能对自己的精力和资源进行有效分配。

什么样的客户优先得到资源?什么样的活动可以率先启动?哪些同事需要你投入更多注意力?什么样的业绩指标必须确保达成?哪条团队纪律需要先强调?什么信息需要你第一时间知道?你喜欢看到什么样的行为?

对于任何你希望管理好的事,都要进行有效分类。有效分类,才能有效选择;有效选择,才能对自己的精力和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客户管理对销售经理来说至关重要,那么把客户进行有效分类,就是至关重要的。客户分类的方法很多,常见且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用客户潜力和客户对你产品的认可程度,把客户分为四类。对你的产品的认可程度,也表现为在同类产品中客户使用你的产品的比例或者份额。这四类的重要性次序为:

•  潜力大,份额高的。

•  潜力大,份额低的。

•  潜力小,份额高的。

•  潜力和份额都低的。

除非有特别的原因,如果你把资源按照不同的次序分类,有效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当然,同一个公司同一个团队的“潜力”和“份额”的定义必须明确统一。不过,以医药代表为例,有的团队不把临床专家纳入这四类客户的范畴,而是单独管理,这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