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精进:极简论语 > 第18页

第18页



如果你一无所长,而是因人成事或者只会钻营,你的政务经历或者是陨落消逝,或者是狼狈窝囊,或者是身败名裂,怨不得旁人的。

*  *  *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子路做事果敢,从政对于他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子贡明白通达,从政对于他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冉求有本事有方法,从政对于他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雍也篇第六》



别做牢骚鬼


世上有多少牢骚鬼,一无所长所能所知,仍然在那里跟这个比,跟那个闹,到处伸手,到处碰壁。

每个人最应该自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你究竟干得了什么?”

*  *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怕旁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那个能力。”

《宪问篇第十四》



不要怕有人反对


恰如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所说,人人都骂,使人悲哀;人人都夸,更使人无地自容,因为只有伪君子才能如此“成功”。

不要企图获取全票,也不要怕有人反对,人间的分歧斗争不可避免,是非善恶的区分不可避免。不要以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捣糨糊。

*  *  *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其实更理想的情况是,一个地方的好人都说他或它好,一个地方的坏人都说他或它坏。”

《子路篇第十三》



不要吹牛皮


求实,不求表面风光;求真,反对僭越作伪。

现如今弄虚作假、以小求大、冒名扩张、虚礼排场、装牛摆架子之事比比皆是。一个芝麻官儿也要盖土豪办公楼,坐大排量汽车,给自己修“白宫”建“天安门”,搞形式主义、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人与事,时而有之。怎么咱们的美丽文化在一代代传承至今、并未间断的同时,咱们的毛病、咱们的“劣根性”也是这样源远流长,百世不绝呢?

*  *  *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子路这个人,用的这些虚假手段也未免太陈旧了。”

《子罕篇第九》



不要过分世俗化


不要迷信捷径与处世奇术,如果获罪于天,违背了天道,招致了天谴,你的门槛再精,也救不了你。

一个人,首先还是要兢兢业业,完善自己,不要过分世俗化,过分讲求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

*  *  *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如果你犯了天条,求哪尊神也没有用。”

《八佾篇第三》



不要走极端


过犹不及,是一个避免极端性、片面性幼稚病的重要思路,是人品,也是方法论,更是处世要义。

过去如此,其后如此,至今如此。

*  *  *



“过犹不及。”

“过头与不足,二者差不离。”

《先进篇第十一》



不要小器


真正的小气不在于吝啬,而在于浅薄,小气其实就是小器。或吹嘘摆功,或斤斤计较,或嘀嘀咕咕,或拘谨躲闪,或装腔作势,或僭越摆谱。

有些人人品不错,能力超众,但总是显得浅薄狭小:顺利的时候他架不住称颂提升;挫折的时候他架不住曲折艰难;高踞的时候他不能也不敢说人话;熊市的时候,他更做不到处之泰然。本人的格局分量小于他们的历史角色(职务、头衔、使命、资望)。好比一匹能拉动三吨货物的胶轮大车的马,现在被套上了五吨大车,他一会儿气喘吁吁,一会儿得意忘形。

既做不到举重若轻,又做不到兢兢业业。

*  *  *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这位管仲拥有三处宅院(府库),各有专用,哪里能算得上俭省?”

《八佾第三篇》



读《论语》,我们学到了什么



美好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情操,都离我们并不遥远,问题在于你是不是去追求、努力、行动。你希望仁爱吗?从你开始对世界仁爱些,于是仁爱就到来了。

你希望美丽吗?从你开始让自己显现内外表里更美丽些,于是世界因你的美丽而美丽些了。

你希望生活更光明吗?好的,请从你那里开始,多传播一点光明,少散布一些阴冷黑暗。

美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从自身努力扩充美好、压缩丑恶吧。

*  *  *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有诗句说:“唐棣的花朵,摇曳多姿,哪里是我不想念你呢,你离我实在是太遥远了啊。”孔子说:“你没有想念那花儿嘛,否则又有什么远的呢?”

《子罕篇第九》



追寻简约之美


一个人铺张贪婪,容易出毛病。

简约既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  *  *




“以约失之者鲜矣。”

“一个人由于简约自律而发生了失误的,很少见。”

《里仁篇第四》



做精神上的强者


君子精神上是强者,有自信,不论什么处境什么麻烦,自己消化,自己克服,自己前进,天无绝人之路。小人是弱者是赖皮,遇事惊慌失措,一筹莫展,只能呼天抢地,碰运气求施恩。

遇事靠自己,做精神上的君子,切忌做小人。

*  *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遇事靠自己,小人遇事靠求人。”

《卫灵公篇第十五》



贤者常乐


贤者是乐观的,越贤就越少有失败,即使败了一回,或是虽败犹荣,或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且谁也不能损害他的选择与信念。

贤者常乐,人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常常乐观地努力,便正是使自己做到贤明完美的努力!

*  *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破败的巷子里,(这样的生活水准)旁人受不了这种忧苦,颜回却完全不改变他的乐观心态。”

《雍也篇第六》



勇者深刻


勇者分得清哪些是虽险而必须向前冲锋的,另外一些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还有哪些必须是观察与等待的,乃至如老子所说是需要“勇于不敢”的。例如在某种煽情与起哄的背景下,你能不能不跟着哄闹,能不能坚持理性与渐进,这当然是需要勇气的。

大勇无功。大勇不是血气方刚之勇,不是匹夫之勇,不是极端性、破坏性、情绪性之勇,而是与更深刻的思考缜密的头脑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起来的勇。

*  *  *



“勇者不惧。”

“勇敢者不惧怕。”

《子罕篇第九》



仁者刚毅


为什么仁使人刚毅呢?因为仁者爱人,爱其亲、爱其尊、爱其家、爱其乡、爱其国、爱其君,做事有方向有原则有目标,当然不会脆弱娇嫩。

为什么仁使人木讷呢?仁爱使人利他,使人产生责任心、律己克己之心,他怎么可能任凭自己变成巧言令色的伪君子、真小人,乃至真骗子呢?

*  *  *



“刚、毅、木、讷近仁。”

“刚强不阿、坚毅不屈、质朴无华、谨言慎语的人,接近于获得仁德品行。”

《子路篇第十三》



智者达观


智慧者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的不困惑不是因为他是万能博士,而是因为他拎得清哪些他可以想可以做,哪些他只能敬谢不敏、回春无力,更有哪些他永远弄不清楚。

智慧的特点在于清晰地明白自己的智慧的局限性,明白所谓主观能动性的某些非能动性。

*  *  *



“知者不惑。”

“智慧者不困惑。”

《子罕篇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