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今天也要认真穿 > 高跟鞋

高跟鞋




我爱高跟鞋。

关于高跟鞋的回忆有很多。

第一个想起来的是:大学时喜欢一个男生。有一次他的乐队有演出,邀我去看,可那天我正好也有一个重要的活动要主持。活动结束后,来不及换下高跟鞋的我,飞奔到他演出的地方。到的时候,看到他正在台上唱最后一首歌——《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我站在台下听完就默默走了。回到宿舍才发现,经过一整晚的站立和一路小跑,那双难穿的高跟鞋把我的脚后跟磨得血肉模糊。

如今,那些疼痛早就过去,留下的只有温柔的记忆。真开心,我曾经那么心无旁骛地喜欢过一个人。

前段时间看了是枝裕和的采访。他说自己跟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聊天时,于佩尔告诉他:“想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只要看看这个人脚上穿的鞋子就行——有人光脚走路,有人穿运动鞋,还有的人爱穿高跟鞋,这些人的性格全然不同。”

类似这样的话,黄觉跟周迅讲过。

看鞋识女人。

喜欢平底鞋的人,要么很保守,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从不挑战更难走的路;要么就是够放松,她们已经想明白,人生路坎坷,自己舒服才是第一要义。

而喜欢高跟鞋的人,十有八九,都有超乎寻常的生命力。

爱美是一定的。高跟鞋让女人身姿摇摆,信心百倍,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征服世界。

《欲望都市》里,爱鞋成痴的Carrie说:“爱情会逝去,但高跟鞋永远在。”所以她在被打劫时,请求劫匪无论如何要留下她刚买的那对Manolo  Blahnik的鞋子。这是女人对高跟鞋盲目的爱,哪怕伤痕累累也要继续穿,反正伤口总会痊愈,爱美这件事永远不能放弃。

伊坂幸太郎在《华丽人生》里有一个观察,他形容一个女人生命力顽强,不像会想不开自杀的人,证据是她爱名牌高跟鞋,“一个穿名牌高跟鞋的人,是不会那么容易想不开的”。

美从来都不容易炼成,把高跟鞋穿得好看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每一个可以穿着高跟鞋健步如飞的人,都经历过每走一步就像踩在刀尖上的痛苦。所以,会穿高跟鞋的人,一定都有极强的意志力。一个连高跟鞋都可以驯服的人,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做到的呢?!

然而,这几年,我从一个连逛街都要穿高跟鞋的人,慢慢变成了鞋柜里高跟鞋和平底鞋平分天下的“中庸派”。

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大概要追溯到好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在威尼斯采访电影节。白天穿着高跟鞋参加活动、采访,因为时间太长,同行的小伙伴看我太辛苦,一直劝我把鞋子脱下,都被我拒绝了,只有穿着高跟鞋,我才觉得自己够职业、够自信。晚上坐船回老城,下船后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才能回到短租的公寓。

谁知道那天迷路了,我在深夜的老城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实在太累了,这才脱下高跟鞋,提着它们走回去。隔了这么多年,我依然记得光脚踩在微凉的石子路上的那一刻,那种舒服的感觉,让我忍不住,在威尼斯的夜色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是终于摆脱某种束缚的轻松感,是疼痛带来的成长。

高跟鞋的妙处,在于让我们在某一瞬间明白,美固然很重要,摆脱美对我们的控制,同样很重要。

鞋品决定衣品。衣服穿得很好看,但一双难看的鞋子就会毁掉全身的造型。相反,衣服穿得很平淡,但有了一双好看的鞋子,整个造型瞬间变得耀眼。少了那些好看的鞋子,人生的路上想必也会暗淡许多呢!



风格偶像


介绍过很多穿衣榜样,但真正算得上是我的风格偶像,且从小到现在一直持续影响我的,有两个人。分别是伊娜·德拉弗拉桑热(Inès  de  la  Fressange)和凯特·摩丝(Kate  Moss)。

虽然无论是身材、样貌、气质,她们俩对我的参考性都不算高,我也并没有努力向她们的风格靠拢。除了她俩都是超模出身,先天条件就比普通人好外,她们的气质真的太独特了,放眼这几十年的时尚圈,谁也没法说出谁是凯特·摩丝第二,伊娜第二,因为她们无法超越,难以模仿。

但这不妨碍她们成为我的风格偶像。我从她们俩身上学习到的穿衣搭配的准则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一些关于美的想法和理解。

穿搭没有法则,不用按照套路来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在外网看到类似这样的标题:“今年秋冬的趋势,凯特·摩丝早就穿过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年一流行什么,外媒就把她搬出来说都是她玩剩下的。就因为,在穿衣打扮这件事上,她确实很有创造性。

从去年开始非常火的Slip  Dress(吊带裙),街拍中几乎人手一条。早在20世纪90年代,凯特·摩丝就经常穿着它上街,这一度是凯特·摩丝的个人风格标识,被无数人模仿。现在它依然是潮流尖货。

还有几乎人手一件的小西装,伊娜和凯特·摩丝都很爱穿,但两个人穿出来的风格完全不同。伊娜把它穿得既优雅又舒适,而凯特·摩丝则在当年创造性地用它搭配牛仔裤,混搭球鞋。

今天看这样的造型可能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街上很多女孩都这么穿,但要知道,当时可是八九十年代。再早之前,西装基本都出现在职场和商务场合。如今变成利用率那么高的衣服,她们俩绝对对此有贡献!

在穿衣服这件事情上,要有勇于尝试的勇气,多错几次才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偶尔穿得不美,天也不会塌下来,但不尝试也许就不会发现自己其他的可能性。

穿自己觉得舒服的,比穿别人觉得美的更重要

随着这几年法式风格的流行,伊娜屡屡被推出来作为法国女人的穿搭样本。我在摩洛哥参加活动时遇到YSL  Beauty的全球市场总监,聊起伊娜,他说:“她是法国真正的时尚ICON。”但如果仔细分析她的穿搭,你可能会发现,她穿得非常简单,小西装、T恤、白裤子、条纹衫、风衣,我们的衣柜里都有。

伊娜写了一本书来分享她的时尚心得,《巴黎女人的时尚经》。

她说:“在法国,人们喜欢混搭,vintage服装混搭最新款式,昂贵服装混搭平价服装。大多数人的着装目的不是炫耀,不是在说‘来看看我的丈夫有多有钱吧!’我们不在乎这些,我们只想感觉自己很好,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当我们感觉良好时我们才是真正的好。我们提名牌包不是为了暗示‘你看我有一个大logo的名牌包’,而是因为我们真正喜欢它。”

现在大家都在推崇法式风情。在我看来,法式风情的精髓在于自我认同感。其实没有什么“法式单品”,法国女人之所以让人着迷,想要模仿,并不在于她们选择了多么时髦的单品,而是无论她们穿上哪件衣服,看起来都那么放松。这大概来源于她们的自我认同感很高,穿让自己舒服的衣服,才会有真正的放松和自信,如果连放松都做不到,就更别提慵懒的风情了。

凯特·摩丝虽然不是法国女人,却把这一点发扬到了极致。

就像川久保玲说的:取悦他人偶有为之,

但至少在穿衣上,

只为了自己。

自己够强大,

就不需要去取悦任何人。

不需要时时刻刻都维持完美的幻想

现在我们总爱说什么漫不经心的时髦,但即使是在街拍界,真正做到“漫不经心”的人少之又少。我们看到的很多明星、模特、街拍达人的妆容和衣服,一看就是精心搭配过的。

凯特·摩丝则不同。她看起来就像是随随便便把几件衣服套在一起就出门了,看不出什么精心修饰的痕迹。发型似乎有点乱,妆容也不够精致,但有什么关系,穿着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她照样光芒四射。

伊娜身上最难得的是她的无龄感。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得体和合时宜这件事有点过分被强调了。从微信后台很多反馈来看,很多人太过自觉要求自己要穿(外界认为)适合特定年龄段的衣服。实际上,穿什么衣服,打造什么样的个人风格,年龄并不重要,个性、体型和气质更重要。

上次在巴黎时装周见到伊娜,我教她开微信号,注册时要求填写年龄,她非常坚持一定要选真实年龄。我说:“这个随便填就可以了别人也看不到。”她说:“不行,我一定要让系统知道我到底几岁。”

哈哈,太可爱了。

所以,她发出来的很多照片,头发一看就没有精心吹过,脸上的皱纹也不P,这反而让她灿烂的笑容更有感染力。

如果随时都在意自己的外表,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不费力的时髦的。

伊娜和凯特·摩丝身上都有很难得的真实感和生活感。虽然说时尚业是一个造梦的行业,但真的很感谢她们,让我们看到:在魔法妆容和闪亮衣服的背后,她们只是一个工作恰巧不太平凡的女孩,她们跟我们一样都不完美。

这恰恰是她们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