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AI的25种可能 > 人工智能历史的演变

人工智能历史的演变




万物在变,又恒久不变。现在人工智能无处不在。我们拥有互联网,拥有智能手机。那些手持“鞭笞我们的鞭子”的主要公司的创始人坐拥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净值。一些行事高调的人,像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尼克·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马丁·里斯(Martin  Rees)、埃利泽·尤德考斯基(Eliezer  Yudkowsky),以及已故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过严厉警示,结果导致那些资金力量雄厚、主要研究发展“善良的人工智能”的研究所拥有了突出优势。但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真的有能力控制具有完全意识、不受监管、能自我完善的人工智能吗?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的告诫现在已变成现实,那些工作在人工智能革命最前沿领域的研究者应该重新审视维纳的这些告诫。戴森说:

维纳对那些“崇拜电子小装置的人”不再抱有幻想。这些人的自私“带动自动化发展,而这种发展已不再是出于合法的好奇,其本身充满罪恶”。他认为危险不在于机器变得像人类,而是人类变得像机器。“未来世界将是一场越来越激烈的斗争,挑战着我们的智力极限。”维纳在《上帝与傀儡公司》(God  &  Golem,Inc.)一书中写道。该书出版于1964年,维纳同年去世。“未来世界不是一张舒适的吊床,任我们躺在那里等待机器人奴隶的服务。”

现在我们应该找出人工智能领域里的主流者与持不同意见者,让这些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审视人工智能历史的演变。

故而以下文章亟须业内人士不断更新。

约翰·布罗克曼

2019年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