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佛的三身

佛的三身




问:  佛更重要还是佛心更重要?或者说,佛和佛心是不是一回事?

答:  我理解你所说的“佛心”是指自性,你所说的“佛”是指佛的报身和化身。哪一个更重要?我想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佛。

断证究竟为佛,也就是所有障碍无余断除,智慧功德圆满证得,其体现为法、报、化三身。法身为自性光明,众生个个本自具足,但只有证入佛地时,自性光明才完全显发出来。报身、化身是佛在不同有情面前的显现。报身佛为一地及以上的菩萨现量所见,没有开悟的凡夫只能见到化身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即为佛的殊胜化身,经书、佛像、善知识等为佛的万千化身。

我想你的问题实际要问的是,学佛应该更注重回归自性还是更注重随学三世诸佛。其实自性与诸佛是一体的,随学诸佛就是在一步步回归自性。

问:  如果每一个人自己都可以成为一尊佛,那么当我们礼佛时,我们在礼谁?我们如何判断知道自己与成佛或解脱的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

答:  如果你认为佛是外在的,那么当你礼佛时,你礼的是外在于你的佛。当你开始了解自己也有佛性,有成佛的潜力,你便知道顶礼外在的佛,也就是在顶礼自己内在的佛性。当你真正见到自性,你会明白在究竟意义上外境是心的幻化。

你若还有烦恼,自然就还没有解脱。烦恼越多,离解脱越远。

问:  若严格地要求遵照仪轨、拘泥礼数、膜拜神通,岂不是佛说的著了相?佛既无定相,若著相,岂不是离佛真正的用心远了?

答:  著相在心,不在外。



如果没有分别心


问:  如果没有分别心,那么众生如何分辨善恶美丑?如何教会众生该弘扬什么、改变什么、抑制什么?

答:  这是佛法中被世人误解较多的一个问题。不分别,是说胜义谛法界本性非伺察寻思之心所能了达,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证到,思维不到。

圣者菩萨在入根本慧定时,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中,分别心不起;出定后,虽知一切显现如梦如幻,依然谨慎地取舍因果、断恶行善,精进积累福慧资粮。

初学者入座禅修时,一般先反复思维、辨析法义,有了一定解悟时,在此解悟中稍稍安住,然后再思维辨析,再安住,如此思维修和安住修交替进行。出座后在日常行住坐卧间,要依照莲师的教言:见解比天空还高,行为上取舍因果善恶比粉末还细。时常记得提起正念,烦恼分别自然减少。

你看佛法讲“不分别”,并不是要大家都不辨善恶。实际上,普通人你要他不起分别心,也是做不到的,与其苦苦辨别那言思到不了的去处,不如从低处着手,一步步来:普通人的“不分别”主要指减少贪婪、嗔恨、欺骗、嫉妒、狐疑、谄曲等等恶分别念。在此基础上,凡夫修行者的“不分别”主要指禅修中的安住修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空性的定解。然后再逐步增上,达到圣者菩萨的“不分别”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