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学习做一个温暖有趣的人 > 破冰:用“开放式问题”开启谈话

破冰:用“开放式问题”开启谈话



你已经和陌生人打过招呼并且做过自我介绍了,在国际象棋中,这意味着兵四步杀王,另一位玩家或许要用相同的走法和你抗衡。我(不是国际象棋玩家)认为,一个6岁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一步,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上文说过,优秀的谈话者是那些真正对别人感兴趣,并且以了解别人生活为乐的人。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想象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人,曾经宣称自己不擅长“寒暄”。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是想要暗示“寒暄”对于他们来说太低级了,他们的大脑太高级了,不屑于思考如何寒暄。一般情况下,量子物理学家说的话可能没办法激发社会学家或者社会名流的兴趣,不过,上文说过,优秀的谈话者是真正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们以了解别人的生活而不是以传授量子物理学知识为乐。

“寒暄”这个字眼当然是有些贬意在其中的,但是寒暄的目的不是要让谈话保持在一个平庸乏味的闲聊的水平上,这是《卖花女》的时代之后世界开始发生改变的一个方面。我在引言中提到过,《卖花女》创作于100年前,在当时,希金斯教授的目的是让他经验不足的女学生远离谈话这潭危险的水域。但是现在我们之所以寒暄,是为了试探这潭水到底有多危险,并且找到水下坚实的地面。一位20世纪的哲学家把谈话分成了5个等级,其中,充满陈词滥调的谈话,比如人们寒暄时说的“你好吗?你家人好吗?”,是最低一级的谈话。这位哲学家说,就是从最低一级谈话开始,你通过陈述事实、表达观点以及坦承自己的情绪来达到最顶级的谈话,等到那时,你就完全可以轻松自如地跟别人聊天了。他认为,人们彼此之间之所以会说一些陈词滥调的客套话,是因为他们害怕对别人敞开心扉。事实也许是这样的,但是我认为这种类型的交流是我们通往顶级谈话的开始。但我并不是说每一次以“你经常来这里吗?”开头的谈话最终都会达到谈话的最高峰,而是说,如果你不从这样的问题开始,你永远都不会取得任何进步。

因此,我既不是在贬低寒暄客套,也不是鼓励你不要排斥平庸乏味的问题。“你是怎么认识派对主人的?”或者“你在公司里是做什么的?”都能够充当谈话的指挥棒,只要你够幸运,对方就能接过你的话头然后顺着往下说。类似的问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给对方继续往下说的机会(我把这些问题称为“开放式问题”)——也就是说,说话者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说“是”或者“不”是不够的。像“你来的地方离这里很远吗?”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封闭式问题”,但是一个友好的人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场白,并且用开放的方式对待这个问题。如果对方说:“不,我就住在转弯处不远的地方”,这就让你可以接着说这个社区很好,然后问对方是不是在这里住了很久。或者,如果对方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他们可以给你介绍自己的家乡或者问你是否知道他们的家乡。

当然,一个不那么友好的人可能会丢给你一个单音节的答案,所以你需要进一步解释拓展你的问题,以便你们能够继续往下聊。

作为另外一类开场白,不要吝惜你对他人的赞美,尤其是在和女性聊天的时候——很少会有女性因为你夸赞她的胸针或者鞋子而感到被冒犯。不过,你只需夸赞就好,要不要告诉你胸针或者鞋子是在哪里买的,是由对方自己决定的(也许她并不想告诉你这些东西出奇地贵或者出奇地便宜)。一般来说,这个建议是用来帮助你开启一段谈话的,而不是让你认真咨询对方的。还要注意不要过分热情,过于阿谀奉承:如果你告诉某人你喜欢她的裙子,对方有可能会感到很高兴;如果随后她不小心听到你对站在她旁边的人说了一模一样的话,也许你的夸赞对于她来说就不那么愉悦了。

“你从很远的地方来吗?”

“不。”

尴尬的沉默。

“你从很远的地方来吗?”

“不。”

“所以你是本地人了。这个小镇很漂亮,不是吗?你在这里住了很久吗?”

“从我出生开始就住在这里了。”

“你一定很爱这个小镇。”

“其实不是这样,我只是没有钱搬到一个更令人激动的地方。”

哦,天呐。也许这个时候你就要借口离开了。但是你可以再试一下。

“在我开车过来的路上,我在环形路口那里看见了一个有点奇怪纪念碑。你知道我说的那个纪念碑吗?”

“哦,是的,那个纪念碑和内战有关。保皇派早期胜仗中的一场就是在那个路口取得的,这里的人都以查理一世为荣。”

“真的吗?我认识的人都不怎么喜欢查理一世,快给我讲一讲。”

啊哈!在接下来的几分钟,你只要显示或者假装表现出你对查理一世很感兴趣,你就有可能会掘到一桶“金”  。

如果有人想用夸赞你的方式和你搭讪,那么鼓励性地回应对方。类似于“哦,这个其实很旧了”的回答,再伴随着不屑的耸肩,会让对方感到不适,这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定义的,没有教养的行为。试着说:“哦,谢谢你。这是××送给我的礼物。”或者说(假设你并不是在定价十分昂贵的设计师专卖店或者在马尔代夫旅游的时候买的):“我是在……买的”——一个开放式的回答,能够给对方继续往下说的机会。



我们要谈论些什么?

当谈话刚刚开始,而你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和对方聊些什么的时候,任何一点小事都可以被用来当作谈论的话题。即使是老一套的对糟糕天气的吐槽也有可能激发对方说些什么,比如他们下周的这个时候会去科孚岛,一场真正的对话就可以从这里开始了。

为了进一步解释我所说的“真正的”谈话,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从我自己近期的经历中举一个例子。那是我和朋友在英国度过的一个周末,朋友邀请了她的一些邻居,但我并不认识这些人,她们要一同外出郊游并且在晚上共进晚餐。在这10个小时里,她们的谈话轻易地涵盖了这些话题:养蜂,英国起泡酒的优点,孙辈在身边是一件多么有趣(但是也很累)的事情,以及坐上火箭去外太空并从那里看地球是不是很激动人心。这其中没有一个话题会出现在“合适的聊天话题”的清单上。这些话题之所以会被谈到,是因为在场的人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怀有极大的热情,并且也乐得和他人谈论这些事情,同时也是因为她们对其他人接下来要说的话很感兴趣,这是推动谈话发展的良方。当然,英国起泡酒在其中可能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天气真糟糕,不是吗?”

“是的。”

尴尬的沉默。

“天气真糟糕,不是吗?”

“是的。”

“希望在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开始前天气能放晴。”

“哦?你对体育感兴趣?”

“不。”

“那你平时闲暇时都干些什么呢?”

你的这位不太爱说话的朋友没法用“是”或“不”来回答这个问题了,他不得不打开话闸子,否则,那就是彻头彻尾的粗鲁无理了  。
“我喜欢收集火柴盒。”

“真的吗?我不怎么了解火柴盒,火柴盒有什么被收藏的价值吗?”

谁知道呢?你有可能从中学到点什么东西。

如果你试图和一个人聊天,但对方不愿意在聊天过程中作出让步,不论你是一个多么坚定的健谈者,你迟早都会精疲力竭的。正如引言中所提到的,当别人对你不感兴趣,或者和你对着干的时候,谈话总会以失败告终。

或许一个人对一场谈话顺利进行能够作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用多样的方式来问出:“那么你呢?”这些方式包括:“你是做什么的?”“你来自哪里?”“你是怎么认为的?”你可以暗示对方你很乐于去听他们接下来会说些什么,这会令对方感到开心。不仅如此,你这样做还可以或多或少强迫对方去说些什么。

推动一场谈话进行的最好方法就是,你已经准备好热情洋溢的发言,并且对对方将会说些什么很感兴趣。

记住,你正在寻找和对方的共同之处,但它却不一定非要来自于无休止的取悦之中。曾经被称为“共享的不满”,尤其是关于天气的不满,几乎可以和“共同的热情”一样轻易地在两人之间建立起联系。你既不用去谈论你的生活有多么精彩,也不用去说你的旅行多么具有异域情调,能让双方产生共鸣的经历不一定是在印加古道上徒步旅行,它同样也可以是你在当地超市结账时对于排队的厌恶。

“天气真糟糕,不是吗?”

“是啊。”

“这天气让人心情糟透了,不是吗?我昨天遛狗的时候被雨淋得浑身都湿透了。”

“是啊,给狗洗澡真是件痛苦的差事。我有一条约克夏梗犬,想给它洗澡简直是不可能的事。给它刷毛的时候就是没法让它站着不动,当它浑身是泥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团糟。”

“我打赌,一旦有机会,它就会把所有的家具都踩一遍。”

“绝对的,我就不应该买那个米色的沙发,就算它身上干净的时候,沙发上也会沾满它的毛。”

你们俩都没有说任何听着让人开心的事,但是你们俩都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时光,聊着你们之间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