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 幸福的方法:事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

幸福的方法:事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




《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在哈佛是最受欢迎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很多学生还带着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一起去听课。

沙哈尔教授16岁的时候,在以色列全国壁球赛中夺得冠军,这件事情触发他去思考什么是幸福。

他为打壁球进行了艰苦的训练,他常常感觉空虚,但他认为,胜利最后会给自己带来充实感。他为了比赛,严格遵守饮食限制,他其实特别喜欢吃汉堡。他当时立下一个志向:等到自己拿到壁球冠军的时候,就去大吃特吃。

果然,他拿到了冠军。比赛一结束,他就立即赶去最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了四个汉堡。可是,就在将汉堡放在嘴边的一刹那,他突然停住了。

他居然不想吃了。

就在那天,他发现,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了。他想,如果在如此顺心的情况下都感觉不到幸福,那么,幸福到底在哪里?

他读遍了和幸福有关的书,在大学里也主修了哲学和心理学。最终,他用《幸福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幸福和充实生活所蕴含的基本原则。



幸福是一种能力


书中有这样一组对比的数字:

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彩票得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水平——如果他们在中奖前是不快乐的,那他们就会回到不快乐的状态。同样地,因为车祸而残疾的人,在短短一年内就可以回到车祸前的快乐状态。

我采访过一名钢琴师。他10岁放风筝的时候,因为触电失去了双臂。后来,他尝试过游泳,以超乎常人的付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本来要代表中国队参加2008年残奥会,结果在残奥会之前他出现了紫癜,不得已只能放弃了游泳。

他曾经努力的一切,唯一所盼就是参加残奥会证明自己,却痛失机会,这是多么大的打击!但他没有深陷于打击中,他再次调整了自己的目标,开始练习用脚弹钢琴。后来,他得到一个比赛的冠军。

当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敏感,聊起天来也没那么多禁忌,没有什么不能提及的事情。他很开朗,爱开玩笑,他的爱好和其他年轻人也是一样的。

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

人们总是在渴望拥有和占有,渴望金钱、地位、粉丝追捧,希望自己也是完美的。但是,有人在拥有了上述的一切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听过很多富人、名人自杀的消息,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方法》中,沙哈尔教授告诉我们,幸福是对幸福的感知力。我们小时候过年多开心,放鞭炮,表弟、表妹都在一起,穿新衣服,有压岁钱。如果是现在,我们来组织一个聚会,每个人穿上新衣服,把表弟、表妹都叫来,大家一起放鞭炮,再有人给发点儿压岁钱,每个人会有当初那么开心吗?如今,过年甚至成了很多人的一种负担。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能力在增长,但幸福的能力在减弱,对快乐的感知力也在变弱,所以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既然幸福是一种能力,我们就可以锻炼,就像你的肌肉没有力量,你可以通过举杠铃来使你有力量,幸福的能力同样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当你锻炼出自己幸福的能力的时候,你才会变得更加幸福。

更幸福不来自你挣了更多的钱,也不来自你社会地位得到了更高的提升,甚至不来自你的身体变得更健康。这都未必能够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在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你还能随时感受到快乐。

沙哈尔教授讲到对幸福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比如他也关注到中国的孔夫子周游列国去传播他追求充实生活的理想。

孔夫子特别喜欢的学生叫颜回,孔子说颜回“贤哉回也”。就是说颜回这人真好,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夫子讲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来,宋明理学家研究孔颜之乐到底是什么,这成为一个值得反复探讨的谜题。

我不能说自己找到了这个命题的唯一答案,只能说我个人的看法是:孔子和颜回本身就具备超强的幸福的能力,他们具备超强的对幸福的感知力,才能在任何情况之下依然保持幸福的状态。

孔子最困苦的是“绝粮陈蔡”,都没饭吃了。子路是一个脾气很直的人,冲过来讲,“君子亦有穷乎”。就是说君子也能“穷”成这样吗?孔夫子这时候很淡定,他弹完琴,放下琴,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就算是穷,也能够依然固守我该有的操守,小人一旦“穷”,就无所不用其极。

穷与通,窘境还是发达,都改变不了他内心的淡定、从容,改变不了来自他内在的喜悦,这就是幸福的能力。要想锻炼出这种幸福的能力,在我们的文化中,可以读《论语》,从而了解孔子的思想,这是一个高要求的方法。西方人的好处是把这个要求降低了,给你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这样你就很快会找到幸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