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 确保事业成功的战略与配置

确保事业成功的战略与配置




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如何确定你是否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我们先来理解战略。

战略是由两样部分构成的。

第一个是你的目标,战略不仅仅是目标,还必须得有目标。

第二个就是你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才叫作战略。

还要注意的一个重点是,战略需要和你说的保持一致。

对目标而言,人们希望能够拥有一份真正激发自我动力的工作。这是人们渴望的,但是很多人没有这么做。比如,哈佛大学的很多同学入学的时候,有的人的理想是希望通过教育解决世界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有的则希望成为企业家,拥有自己的生意。但是毕业的时候,大家都跑去赚钱了。当时的借口是“只要两年时间,等我还了贷款,经济条件好起来,我就去追逐我的梦想”。没想到追逐梦想的时间却变得遥遥无期,很多年后,这些人还在做那些他们认为不得不做的事,而根本没有做那些他们真正想做的事,因为从一开始,他们选择的目标,就不是一个能够给他们带来内在动力、能够激励他们的目标。

这使我想到了孔子和墨子的区别。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场景来感受一下两人的不同。比如说大家一起听音乐,墨子就问,为什么要听音乐。儒家的人回答,音乐好听,很美。墨子接着问:“我问你为什么要听音乐,是要你告诉我听音乐有什么好处。比如,为什么要有这座房子,因为这座房子能住。音乐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的提问会让人觉得少了一点儿可爱。如果一个人上班,只是为了养活自己,上班这件事还有趣吗?它就被你从人生中割裂出来了,变成了一个不得已而去从事的事,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特别苍白。

克里斯坦森引进了动因理论来解释内在动力的重要性。与动因理论相对的是激励理论。有人认为激励很重要,但是,举个例子来说,给两组小孩玩拼图,一组小孩可以自由去玩,另一组小孩,只要拼出来一幅,就给他奖励1美元。到了下午三点,老师说好,结束了。给1美元的那组,一说结束转身就走了,就不玩了,那边没有给过钱的小孩却一直在玩,他们觉得很有意思。

比激励理论更重要的,是动因理论。动因理论在乎的是一个人做事情有没有发自内心的愿望。

哪些东西会给你带来发自内心的愿望?赫茨伯格指出“动力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挑战性。你需要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这个会给你带来动力。

第二,获得认可。你在工作、学习中,能够获得社会给你的正向反馈,让你觉得很有成就感。

第三,责任感。你觉得自己应该做这样的事,做这样的事是对的。

第四,个人成长。做这件事的时候,你能够实现个人的成长。

我运用这个理论分析了一下自己。

我做樊登读书会的动力是持续的,读书是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读很多很多书,书读完还要能讲出来,我还想把每本书尽量讲到最好。

读书可以获得责任感,我觉得帮助身边更多人摆脱痛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收到书友给我的反馈,例如大家提到了读书会帮他们真正亲近了图书,因为我很注意把书背后的东西讲出来,能够将不同作者的观点融会贯通……

读书会如果能一直做下去,受益最大的人肯定是我,我个人得到了成长,这完全符合我内心的追求。

做樊登读书会是让我感觉很幸福的一件事。《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里有这样一句话:找到你喜爱的工作,你会觉得这一生没有一天在工作。

这话多棒!有时候,为了到处演讲,我会连续六天跑六个城市。家人心疼,觉得我太辛苦。我自己没觉得辛苦:下午演讲,上午可以睡到自然醒,醒了之后就能看到欢迎我的人,分享我得到的知识和感受。大家还能一起合影留念,再期待去见下一个城市的朋友们。如果时间合适,我还能在一个城市里到处转转,感受一下这个城市。这听起来多么像玩。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内在动力的工作,就会知道工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游戏。

关于如何实现目标,我想起这样一件事。

我在做读书会的时候,有朋友提醒我:“樊老师,其实你可以转向做艺术,咱们来做艺术品投资。”那要不要做呢?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做或是不做。

人生其实是由很多偶然构成的。我原本就是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后来有一天我在参加一个师妹的婚礼时,我们西安交通大学的一群人坐在一起,我旁边坐的一个小兄弟是IBM的员工。他说他们有一门课程,是IBM最棒的一门课程,进入中国了,现在在招讲师。我顺口问了一句,那我能讲吗?”他说我可以试一下,我就去报名了。

我当时是抱着免费学一下这个课程的态度跑去一试的,竟然真成了一名讲师,随后又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老师。然后给海尔讲课,给华为讲课,到商学院讲课。我的职业生涯,从一个不太情愿做的主持人变成了一个特别情愿去做的老师。

做读书会,是因为有好多学生跟我抱怨说读不进去书怎么办,我从大家的痛点入手,起一个念头说,我能不能把这个书的精华部分写出来给他们看呢?我就摘要出来给他们看,后来演变成讲给大家听,这就是由偶然的事件引发的。

如果没有这些偶然事件,你的人生可能也不会走上既定的道路。那到底哪些机会该抓住,哪些机会不该抓住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个理论,叫作驱动计划理论。

从事某项工作前,认真列出哪些事是需要别人提供帮助的,以便能完全达到预期。明白这一条很重要:能帮你做这些关键事情的人是不是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你呢?换句话说,是不是因为要帮助你完成这项工作,先要假设这些人都是无私的呢?同样重要的事是问问你自己:哪些假设条件需要被验证是真实的,我才会对做出的选择感到满意?我做决策是根据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动因?为什么我认为这会是自己喜欢的呢?我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吗?

这段话其实很重要,就是在你做一个决策之前,要问一下自己这件事要想成功,需要满足哪些前提。如果这些前提里有一项是虚假的,那么这件事就成功不了。

有一些传销的案例,他们的模式简直让你觉得天衣无缝,比如说消费返点,他们号称找到一种模式,只要消费,商家就会给平台交一笔钱,这笔钱一半给平台,一半返给消费的人。这样,你每消费一次,账户上就会多一些钱,你可以留着养老,也可以通过消费来赚钱。那么,商家为什么愿意这么做?因为商家愿意拿钱来推广。这样的模式肯定有很多人愿意参与。如果你觉得不错,那么你是否愿意做省代理?你再把各个市级代理的资格卖出去,你就一本万利了。

这到底是不是个机会?我有朋友非要做这个生意,我生拉硬拽也拽不住,后来所有的钱都没有回来。

这里有什么前提是做不到的?商家的利润很薄,即使是1%的手续费,他们都会肉疼。参加这个平台,让商家拿出10%的费用,他们为什么愿意?如果你说,我有客户,所以商家要来推广。可是,商家没有给你好处的时候,你的客户是哪里来的?

这样就马上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中,这完全是空手套白狼的故事。一开始,能投入到里面的商家,他们所推销的产品全是卖不出去的东西。只要过一段时间,你就能发现,一个人想买的化妆品是需要大牌保证的,可是大牌根本不参加这样的活动。

所以,最后人群也没有了,商家也没有了,这是因为开始的前提就是虚假的。这也是不能把这个模式当作一个机会的原因。

当你遇到很多诱惑,思考一件事要不要做的时候,你要问自己:这需要哪些前提才能够实现,这些前提通过我的努力能不能完成?

你的战略还需要和你的执行配合。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美国有一家公司生产手提式超声波诊断仪,他们的手提式产品,一种是笔记本型,一种是掌上型。公司的战略是想力推掌上型的超声仪。

公司的总裁想了解客户对这种新型、小巧的产品有何反应,于是就主动和业绩最好的销售员一起去拜访客户。这次拜访给了他一个重要的教训。销售人员一直在推笔记本型超声仪,总裁在旁边催促他讲讲掌上型。销售人员就跟没听见总裁的话一样,还是继续讲笔记本型超声仪的好处。总裁等了几分钟,坚持说:“把那个掌上超声仪从你包里拿出来!”结果,这个销售员又一次忽略了他。

这是为什么呢?销售人员的薪水来自提成,销售笔记本型超声仪的提成比销售掌上型的要高得多。公司战略层面表明要做掌上型,可执行层面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支持,这就是一个错位激励:公司目标和激励措施根本不匹配。

这种自我矛盾的现象在克里斯坦森的研究中被命名为“创新者的窘境”。

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福利计划正在把它推向悬崖边。可是,它无法改变这些福利计划,因为美国众议院每两年进行一次竞选连任,这些国会议员都深信要拯救美国,只有个人连任才能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没有哪个议员会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解决方案,因为这么多人从福利计划中受益,谁要减少福利,选民就会把这个人赶下台。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知道自己该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你根本没有为这件事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这让我想到了乔布斯。乔布斯离开苹果的日子里,苹果是另一番景象,自乔布斯回来以后,他对自己要投入做的产品是聚焦的,所有不在状态的人,他都严厉地与他们沟通,非要把每个人都拉回到正轨上。这是绝对的战略聚焦,他战略上要做这件事,在时间资源上、能力上,也要分配足够的东西。

我们的人生,有没有给自己要做的事做好足够的配置?你认为你的人生中家庭很重要,那么你在家庭上面花时间了没有?

对我来说,读书会这件事在我的人生中越来越重要了。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决定,我暂时把所有讲内训的课程都停掉了。一天之内,我拒绝了很多高价格的课程,但这没有让我动摇。这种战略聚焦的事就得把一些事推开不做,才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做自己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回顾一下以上关于战略的三个部分:第一是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动心的,能给自己带来内在激励的目标,这是动因理论;第二是面对取舍的时候,要用驱动计划理论,问自己这件事的前提存不存在,以此来决定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第三是一旦你确定了要做这件事,一定要分配给它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才能保证把你真正要做的事推进下去。

这三个部分与我们要做成的事业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