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 > 第一章 忽必烈奋斗史

第一章 忽必烈奋斗史



通常在聊一个朝代的经济时,主要会看这两个方面:

我们先来看看农业。

话说蒙古人刚开始扫荡天下时,他们抢到地盘后特爱干一件事儿:把耕地变为青青牧场。

后来到了窝阔台时期,一个汉子看不下去了:

耶律楚材,契丹人,家住北京,接受的是儒家的文化教育,后来成了成吉思汗的马仔。

阿材不仅胡子长,见识也长,于是跳出来跟窝阔台说:



后来变耕地为牧场这种事,大大减少了,不过为时已晚,北方农业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或许是受了耶律楚材等人的影响,到忽必烈入主中原时,他已经完全开窍,特别清楚农业的重要性!

并且整了个响亮的口号:农桑为急务!

不仅口号要宣传到位,战略还要能落地。于是他制订了几个落地方案:

1.  劝农种田

蒙古人南下初期,又是杀人放火,又是变耕地为牧场,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很受打击。

因此忽必烈设立了劝农司,成员们的日常职责就是:

2.  开垦荒地

忽必烈还鼓励大家开垦荒地。谁开垦的归谁,还会减农业税。

此外,朝廷还把耕地面积和农户数量的增加,列为了公务员考核标准。



所以说,别以为忽必烈只会骑马射大雕,估计人家还选修过人力资源管理。

3.  技术指导

俗话说,凡事都讲究个技术!技术不好,整年白忙活一场,你说憋屈不?

于是忽必烈让人整合了前人的种地经验,出了一本种植技术指导手册——《农桑辑要》。然后让各地公务员上山下乡进行指导。

4.  鼓励种棉花

虽然棉花老早就传入了中国,但一直以来种的人都不多。

估计烈哥在草原时被冻伤了,所以他大力鼓励农民种植棉花。

正巧当时一个叫黄道婆的大妈,从海南镀金归来,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于是纺织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了。



另外还有兴修水利、发展副业等系列措施,就不一一展开说了。

总之,在忽必烈加班加点干了二三十年后,经历了战乱的农业恢复得相当不错:

各地粮食产量也上去了,棉花种植也流行起来了,农业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

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一旦被解决,大伙儿就能闲下心来,做点其他事儿了。

比如说商业。

对于商业,蒙古人打基因里就很看重。想当年他们还在大草原上套马的时候,除了肉和草之外,要啥没啥,因此很多生活用品都得靠做生意来换。

在重商基因的加持下,忽必烈把元朝商业送到了中原历史上的巅峰。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1.  少收税

对商人来说,做生意最大的动力就是不会白忙活,朝廷能鼓励他们的具体做法就是少收税。

在忽必烈时期,皇帝直辖地的商业税一度降到了六十税一,也就是每赚六十块,只交一块,



这个比例在古代来说算是比较低的。甚至他还给一些做买卖的船工、船商免除了朝廷要求的义务劳动。

2.  保护贸易

当时的商人们做生意,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忽必烈的做法也很生猛:直接派军队护送。

3.  改善交通

早在宋代,水上贸易就很发达了,忽必烈聪明地继承了这套玩法:

在此基础上,水上贸易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外,发展了更多贸易口岸,比如泉州港;对内,又疏通了京杭大运河、通惠河道等。



而且元朝的造船技术很发达,商船能一路经过东南亚,到达埃及、阿拉伯半岛等地。

除了海上贸易,忽必烈又进一步发展了草原丝绸之路。

还沿途设立驿站,为商人提供便利。也就是驿站制度。

如此发达的海陆交通条件,让元朝构建起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贸易商圈。

除了这些操作,为了支持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忽必烈还有项更大的手笔:

发行纸币。



早在元朝之前,宋朝就玩过纸币了。但纸币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流通,是从元朝开始。下面咱们就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