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传 > 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

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




在新战略提出之后,首先面临挑战的便是现有的组织结构。

在2001年的第一次架构调整中,公司的业务部门被切分为研发线(R线)和市场线(M线),但是随着产品类型的增加,这种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应了,前线的项目越来越多,后方的研发挤成一团。刘炽平回忆说:“我那时粗粗算了一下,全公司比较重要的产品线就超过了60个,每家都对技术有适时性的需求,递交到R线之后,几乎无法安排,这已经影响到了正常运转。”在QQ秀项目中,R线与M线已被打通,实行了产品经理制,而之后的新闻门户、搜索以及网游,无一不是研发、内容与运营的重新人力组合。

因此,腾讯在2005年10月24日下发“深腾人字38号”文件,宣布进行第二次架构调整。公司的组织架构被划分为8个序列,分别由5个业务部门和3个服务支持部门组成。

B0:企业发展系统,下属国际业务部、电子商务部、战略发展部、投资并购部,负责战略、投资并购及相关业务,由首席战略投资官刘炽平兼管。

B1:无线业务系统,下属无线产品部、移动通信部、电信事业部和各地办事机构,负责与电信运营商相关的业务,负责人为刘成敏。

B2:互联网业务系统,下属互联网研发部、社区产品部和新成立的数字音乐部,负责QQ及相关业务,负责人为吴宵光。

B3:互动娱乐业务系统,下属互娱研发部、互娱运营部、渠道营销部,负责网络游戏业务,负责人为任宇昕。

B4:网络媒体业务系统,下属网站部、广告销售部、搜索产品中心,负责门户网站业务,由首席信息官许晨晔兼管。

O线:运营支持系统,下属运营支持部、系统架构部、安全中心、管理工程部、研发管理部和客服部,负责服务器、数据库及安全业务,负责人为李海翔。

R线:平台研发系统,下属即时通信产品部、深圳研发中心、广州研发中心,负责技术研发,由首席技术官张志东兼管。

S线:职能系统,下属行政、人事、财务、法律、投资者关系、内审、公关及董事会办公室,由首席行政官陈一丹兼管。

刘成敏、吴宵光、任宇昕和李海翔等人被提拔为执行副总裁。

此次调整意味着事业部制度的形成。各事业部以产品为单位,专案开发,分工运营,从此,腾讯“一分为多”“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从业务份额的构成来看,B1和B2为最主要的收入部门,几乎占到全公司总收入的八成以上。B4的新闻门户业务在此时尚不起眼,但因战略上的意义而受重视。比较特殊的是B3系统。在2005年10月前后,腾讯的棋牌游戏用户已经超过联众,但是并没有找到真正的爆发点。在决策层看来,网游的前景值得期待,因此将之独立成军,原本属于次级单位的互动娱乐事业部被整体提拔,日后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战略安排。

在五大业务系统之外,马化腾认为,电子商务和搜索也是腾讯必须涉足的领域,因此在2005年中期便悄悄组建团队,将之分别隶属于B0和B4系统,期待成熟之后,再行分离。

在这个架构中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安排:腾讯所有的业务基础都来自于流量,然而,在组织架构中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总参谋部”这样的机构来进行流量的统筹配置。这一职权其实被掌握在了“总办”手上。也就是说,腾讯的组织架构颇类似于“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模式,各事业群的负责人在业务拓展上被授予了最大的权限,但其命脉始终由最高决策层控制。

在一次内部高管会上,马化腾谈及了调整后的管理理念,他说:“未来5年,腾讯最大的挑战就是执行力。市场怎么样,大家都看得见,但不一定都拿得住。通过完整的指标体系和组织结构保证压力的传导,通过严格考核和末位淘汰制留住好的人才,而所有这些,能把腾讯打造成一个不依赖个人精英,而是依靠体制化动力的成熟体系。”

在这部不太长的腾讯史上,2005年是一个转折性的年份,在赖以为源的无线增值业务遭遇瓶颈的危急时刻,马化腾团队进行了激进的战略调整,“在线生活”战略的提出以及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带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意味着这家由即时通信工具起家的企业,在创业7年之后,携带着数亿用户、十几亿元现金以及他们年轻的雄心,踏上了一条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多元化征途。从此之后,一个陌生的、野心勃勃的腾讯悄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它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互联网产品形态,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蓄势待发。5个业务系统可以被看成5家独立的公司,它们如同5只“章鱼之手”,各凭其力,伸向所有的竞争对手。在此之前,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或美国公司达到过那个“提供一切在线生活服务”的目的地,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随后腾讯所遭遇到的种种质疑、攻击均与此有关。

为了实施“在线生活”的战略,腾讯自然进入了互联网的各个领域。而腾讯各业务系统强而有效的执行力,对业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其“斐然成绩”不可避免地对同行产生了冲击。此时此刻,腾讯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活跃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