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传 > “全民公敌”马化腾

“全民公敌”马化腾




2006年5月24日,腾讯发布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调整中的公司正在走出“梦网困境”。在这一季度,其总收入为6.453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季度增长50.3%,比去年同期增长114.8%;毛利为人民币4.696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62.4%,比去年同期增长136.5%;其即时通信注册账户总数达到5.315亿,比上一季度增长7.9%。

漂亮的业绩令股价当日涨幅达到26%,一扫一年前的颓势。

然而,就在业绩冲高的同时,质疑与指责也随之而至。

5月25日,就在季报公布的第二天,《21世纪商业评论》主笔吴伯凡对马化腾进行了采访,写成《企鹅帝国的半径》一文。这是主流财经媒体较早以“帝国”一词来形容扩张中的腾讯,吴伯凡因而提出了一个“管理半径”的问题。

他写道,腾讯的“事业”被界定为“在线生活”,这显然是一个无远弗届的事业,也意味着腾讯将会“全线开战”。一个僻居深圳、以单一的IM业务起家的小公司正在开疆辟土,建立虚拟世界里的中央帝国。最善意的评论者也会为它担心。正如我们从历史上一个个帝国的兴衰中看到的,开辟疆土是相对容易的,但如果统治能力的半径达不到疆域的半径的话,这样的帝国难以持久。腾讯有没有核心能力?如果有的话,它的核心能力的“发射功率”能够覆盖到它所有“从核心出发”的业务吗?从业务的“空间结构”而言,所有这些业务能相互关联且形成“众星参北斗”之势吗?从业务组合的“时间结构”而言,由“种子产业、苗圃产业、果木产业、枯木产业”形成的业务组合能相互接替、左右逢源吗?果木产业在成为枯木产业之前,能承受如此多的种子和苗圃产业之重吗?

很显然,这都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彼得·德鲁克将企业管理视为“艺术”而非“科学”,其潜台词便是对不确定性的警告与尊重。在《企鹅帝国的半径》中,吴伯凡从经营战略、核心能力和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对腾讯提出了疑问,他的结论是,“腾讯现在看上去没有劲敌,但其实有一个劲敌与它形影相随。这个劲敌就是腾讯自己,如果它把握不好它的业务半径和管理半径的话”。

如果说吴伯凡是站在腾讯的立场上对其“全线开战”的战略提出了警示,那么,另一位财经记者则从行业的角度给予了一个新的、更具耸动性的定义。2006年6月,程苓峰在他供职的《中国企业家》杂志上把腾讯视为“全行业敌人”,他的文章标题是“‘全民公敌’马化腾”,这期杂志很快在互联网业界被广为传阅。

程苓峰是一位年轻的互联网观察者,他后来入职腾讯,担任腾讯网科技频道的主编,接着又离职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媒体人。他在6月发表的这篇报道“定义”了腾讯日后的舆论形象。

程苓峰写道:“在中国互联网,有一个人跟陈天桥、马云、丁磊、张朝阳、李彦宏5个人同时过招。他长相斯文行止儒雅,却被叫作‘全民公敌’,他掌管着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程苓峰在文章的“导读”部分就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进而他一一列举了腾讯所涉足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感叹道:“其实中国互联网横跨多个业务线的企业不在少数,但几乎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在两条以上的业务线中同时做到领先,除了腾讯。”甚至如果把腾讯放置于全球互联网的范围内来观察,它的野心也是令人吃惊的。“互联网‘四大天王’谷歌、雅虎、eBay、MSN干的所有业务,腾讯都干了。”报道称。

在这篇报道中,程苓峰敏锐地窥视出了腾讯多元化战略中的一个特征:紧盯市场动态,以最快的方式复制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户优势进行后发超越。他引述马化腾的话说:“因为互联网市场太新太快,往哪里走都有很多可能。如果由自己来主导可能没有办法证明所选择的就是对的,几个月内都有很多新东西冒出来,凭什么判断哪个是热点?有竞争对手了,人就开始有了斗志;看看别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如果别人杀过来,应该怎么办?是硬顶,还是去别的地方迂回作战?”

马化腾后来将上述这段话概括为一个策略——“后发是最稳妥的方式”。

这种后发策略,势必造成两种情形的出现。

第一,腾讯会被认定为一个“模仿者”而非“创新者”。程苓峰写道:“马化腾不以为然。他说,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我不争第一,没意义。新产品一出来就要保证稳定,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慎重。”

第二,腾讯以天下为敌,同时,天下以腾讯为敌。“无论马化腾愿不愿意,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立稳脚跟、完成原始用户积累之后自动向腾讯宣战。IM对用户有着邮箱、游戏等其他任何服务都无法比拟的巨大黏性,谁不眼馋?”

这两种情形在2006年初露端倪,不过日后的演进态势比程文所描述的还要激烈很多倍。程苓峰没有来得及揭示的另外一个事实是,腾讯为了保持后发进攻的优势,必然会在用户资源的垄断上不遗余力。“模仿而不创新”“以天下为敌”和“拒绝开放”便成为腾讯的“三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