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传 > 微博:移动时代的新对手

微博:移动时代的新对手




2011年年初的马化腾,正处在职业生涯中最焦虑和凶险的时刻。

3Q大战让他精力交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产品信仰”。但日后来看,这竟是PC时代的最后一战,换而言之,它属于旧时代的一次血色绝响。而在更辽阔的互联网世界里,一个莫测的新时代正迅猛地拉开帷幕,更强大的对手已经在另外一条地平线上出现了。

2010年1月27日,天才的乔布斯在硅谷发布全球第一台iPad,6月又推出内置500万像素背照式摄像头的iPhone4,互联网的移动时代突然到来了。在后来的一年里,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销售出现井喷,当年度的中国地区出货量达到2300万台,用户关系被迅速转移。

回望当时的战局,在中国市场上,领先于腾讯半个身位的有两家公司。

第一个当然是电信运营商,尤其是中国移动,它也许是最早,也是最有可能成为一个开放平台的移动服务供应商,当时很多观察家认为,“由于运营商拥有的垄断地位,将来运营商将会控制移动即时通信市场”。

中国移动曾有一个非常显赫的产品——“移动梦网”,不过在非智能手机时代,它只是一个计费渠道,没有真正控制人与应用的交流,而且在2G环境下,互动只能体现为短信的通知,当智能手机爆发的时候,短信模式立即落后。更糟糕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移动自以为格局已成,开始有计划地驱逐第三方。有媒体刻薄地评论:“一个地主圈了一块特别肥沃的地,一开始招募了一群佃农,自带耕牛和农具来开发。土地被耕耘出来了,地主不乐意再跟别人分享果实,就想办法把佃农们通通赶走,自己添置了大量的耕牛和农具,自得其利。后来发生的变化是,突然出现了拖拉机。那些被赶走的佃农们用新的机器和工具开出了更多的地,结出了更多的果实。”

第二个是新浪和它的新浪微博。自2006年之后,随着腾讯、阿里和百度等公司的崛起,新闻门户模式被边缘化,老三强——新浪、搜狐和网易相继陷入成长低迷期。网易的丁磊在战略上放弃了正面战场,专注于网游业务。搜狐的张朝阳则多面布局,从输入法、网游到视频四处出击,却始终找不到决胜业务。

从来排名门户第一的新浪显然最为尴尬,它亟须一款伟大的产品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线,它的模仿雏形是杰克·多西在2006年3月创办的Twitter,后者在过去的3年里,以更轻便的140个字节,像轻骑兵一般地对Facebook构成了最可怕的威胁。

新浪的主政者曹国伟和陈彤运用他们非常娴熟的媒体运营手段,发挥明星效应,让新浪微博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吸引了网民的眼球。到2010年前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具有天然的移动属性的新浪微博进入空前鼎盛的时期,成为国民性的现象级产品。

也就在马化腾与周鸿祎贴身缠战的同一时间,2010年11月5日,新浪微博群组功能产品——新浪微群开始内测,微群产品具备了通信与媒体传播的双重功能,被视作网页版的“QQ群”。

11月16日,新浪举办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曹国伟宣布,新浪微博用户达到1亿人,每天发博数超过2500万条,其中有38%来自于移动终端,已是国内最有影响力、最受瞩目的微博运营商。在微博上一夜走红的前谷歌高管、台湾互联网人李开复以自己的开博经历出版了一本书,书名为《微博:改变一切》。在李开复看来:“因为有微博,网络传播的社会化时代已经到来!因为有微博,每个人都有可能,也都应当参与进来,让自己成为新媒体的创建者!”

社交网络拥有“赢者通吃”和“环境通吃”的团体化特征,新浪微博的意外蹿红,让腾讯的用户基础遭到前所未见的挑战,相比于周鸿祎,曹国伟和陈彤显然是更凶险也更强大的对手,马化腾几乎是手忙脚乱地加入了微博大战之中。

腾讯微博上线于2010年5月,比新浪微博迟了整整8个月,这对于一个战略性产品来说,几乎是难以追赶的时间距离。

为了说服各路明星和意见领袖们转投腾讯微博,腾讯上上下下使出了各种招数,从送苹果手机到支付高额“创作费”。一度,马化腾亲自上阵,硬着头皮邀约他熟悉的人成为腾讯微博的用户,这对于性格内向的他而言,实在是太为难了。尽管在2011年2月,腾讯就匆匆宣称腾讯微博的用户数达到1亿,甚至刘翔等体育明星的粉丝数超过了1000万,但每个人都明白,这是QQ导流和僵尸粉的成就。

几乎所有的观察家都意识到,在白热化的微博一战中,腾讯对新浪的取胜概率十分渺茫,“能够战胜微博的,一定不是另外一个微博”,如果没有新的战略级产品诞生——正如迈克尔·波特所提示的,“挑战者必须找到不同于领先者的新竞争方式以取得成功”,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无疑是黯淡的。

在这个微妙而决定性的行业转折时刻,既有的优势如阳光下的冰块不由自主地消融,每一个竞争者都在焦急地寻找新的战略高地和攻击点,此刻,天才的作用便如钻石般呈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