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产品法 > 第二节 抓住运营的本质

第二节 抓住运营的本质




有一种看法认为,好的产品策略等同于无形的产品壁垒。如果产品定位选得巧妙,产品就能抢得先机进入蓝海市场,其先发优势就是产品的壁垒。但事实上,好的策略只是一个起跑点,方向确定后,正确做事以实现策略才是建立壁垒的关键。长期来看,产品运营能力本质上才是一个产品的护城河。我们能在运营执行过程中创造多大价值,就能为产品构筑多高的壁垒。

如果把运营策略作为运营执行的目标,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

如何将策略正确转化成可执行的运营方案?

运营中不变的要素是什么?我们如何拆解运营问题?



精细化运营的核心模式


产品运营工作的核心模型在业内其实已有一个基本的、形象化的共识——蓄水池。想想是不是这样?如果把产品看作一个大池子,用户就是池中水。一方面,我们希望有源源不断的新用户涌入池中,另一方面希望尽可能留住原本池中的老用户,让池中保有的总用户量越来越多。

所以如果简单概括,产品运营的核心工作就是聚焦产品的开源节流。具体到操作层面,开源就等于我们熟悉的拉新和促活跃,而节流则对应着防止用户流失(留存)和挽回用户流失(回流)。从宏观上看,传统的互联网运营都会聚焦于这四个维度的数据去分析一个产品的健康程度。

但随着产品运营逐步向精细化运营过渡,更多专业的运营者开始反思只关注这四个数据的局限性。他们开始意识到:用户并非毫无感情的水分子,传统的拉新、促活、留存和回流数据只是用户健康度最表层的反馈。而从用户接触产品的全流程去看,产品运营中不变的要素只有两个——流量和转化率。一个更完整的精细化运营模型浮出水面,它就是由用户行为深度出发构建的“AARRR”转化漏斗模型。

AARRR转化漏斗模型图

AARRR模型包含了五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体现了用户和产品间建立深度关系的行为过程。五个层级分别是:用户获取(Acquisition)、用户激活(Activation)、用户留存(Retention)、用户付费(Revenue)、用户主动推荐(Referral)。一般来说,用户在每一个层级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流失,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层级,所以它看起来像一个倒置的漏斗。

AARRR行为深度VS感情深度对比图

如图所示,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将这五个层级与感情关系的层级一一对应。从本质上讲,理解AARRR模型和理解感情关系的建立非常相似——没错,好产品可以和它的用户谈恋爱。

最浅层的关系是用户获取,它对应感情关系的接触期,这时产品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在运营手段上,集中体现在内容、渠道和包装三大方面。渠道帮助产品获取接触的机会,内容必须与渠道相匹配,让用户对产品形成初步认知,而包装则吸引和促使用户与产品发生首次接触。对应互联网产品,一般获取阶段是指用户愿意下载和体验产品。

进一步的关系是用户激活,它对应感情关系中的注意力获取期,这时产品需要让用户在接触时获得良好反馈,也就是让用户对产品“感兴趣”、能够记住你。用户激活的运营手段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产品自身特性来展开。最常见的是引导用户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游戏类产品通常会用新手任务形式来激活用户,无论是《天天爱消除》《天天飞车》还是《王者荣耀》,不同类型的游戏都会设计新手引导模块。而工具类应用则常常指引用户去解决一个自己的具体问题。

更近一步的关系是用户留存,对应感情关系中的安全期。产品希望用户能够留下来,持续使用产品,而不是一时兴起然后删除离场。实际上某些产品在初期的策略定位已经决定了有多少用户可以转化到这一阶段。例如曾经火爆一时的“你画我猜”或朋友圈小游戏“神经猫”等,由于产品本身的玩法和丰富性设计不足,期待用户长期留存并不现实。不过好在互联网产品的优势就是能够持续迭代,运用演化思维为产品升级,产品策划和运营应共同为迭代策略负责,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提升用户留存。

比留存更深入的行为层次是付费,它对应感情关系中的付出。这时用户已经从内心信任和接纳了产品,他们愿意为更高级的功能或产品中售卖的东西付费。通常电商类产品会用客单价和复购率作为衡量付费行为的指标,前者代表消费力,后者代表消费频次和可持续性。

最深的行为层级是推荐,它对应感情关系中的共同体概念。用户在心理上和产品站在了一起,愿意充当产品代言人把它推荐给更多朋友使用。这种口碑传播的行为也是衡量一个产品忠诚度的最佳指标。来到这一阶段的用户越多,产品的自传播能力就越强。

所以归根结底,产品运营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流量和每个行为层级的转化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产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不同发展阶段运营侧重点还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产品冷启动时期(从0到1)和高增长时期(从1到N)的运营策略。

产品的四个生命周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