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不尊不信——如果地位不尊,很难取信于人

2.不尊不信——如果地位不尊,很难取信于人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这样一类人:他们在介绍自己时,总要加上一大推长头衔。如XX公司董事长、XX公司技术顾问、XX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等等。在小说《权力的游戏》中,奴仆在介绍女主角丹妮莉丝·塔格利安时说:风暴降生丹妮莉丝,铁王座的合法继承人,安达尔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国守护者,龙之母,多斯拉克大草原的卡丽熙,不焚者,打碎镣铐之人。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是这样,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时,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些人在介绍自己时,非要加上这么多的头衔呢?头衔到底有什么用呢?

关于这一点,《中庸》第三十五章就有论述: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意思就是,身在下位的人,虽然这三事(议定礼法、创立制度、考定字体)都做得很好,但如果自己的地位不尊也同样行不通,因为地位不尊就不能让人信服,不能让人信服,民众也就不肯遵从了。

其实,头衔就是地位的象征,而地位又是权力的代表。历史上那些无能弱智的皇帝,凭什么能够统御万民?不就是有个皇帝的尊贵头衔嘛。相反,历史上有很多人微言轻、母卑子贱的例子,都是因为地位不尊。地位不尊就很难取信于人,哪怕你满腹经纶,句句真知灼见,一旦发表见解,别人就会问:“你是谁啊?你算老几啊?轮到你说话了吗?”

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如何理解呢?这其实与孔子有关。

一天,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请您去执政,您首先要干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意思就是,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名分。接下来子路就提出了疑问,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也就是说,要名分有什么用?您真是迂腐啊,名正不正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孔子是这样解释的。

子曰:“野哉!由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首先,孔子当下就痛骂了一通子路,说他肤浅,名正才能言顺,如果言不顺,干什么都会失败的。为什么?而后他解释说:“名分不正,在颁布政令时,就不能顺利传达。政令不能顺利传达,事情就办不成。”

像孔子这样富有智慧的人,做事之前,尚且需要名分,需要地位,就更别提那些在名望上远不如孔子的人了。其实,曹操就深知地位不尊不能取信于人的道理,所以他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在手,就可以借助天子的地位号令群雄,群雄听不听暂且不管,最起码在讨伐别人时,看起来名正言顺。而那些被曹操讨伐的诸侯,在和曹操交战时,也先要骂曹操是汉贼,也是置曹操于不义之地。孙权就是这样做的。

孙权对曹操有两个称呼,拥护他时,曹操就是大汉的丞相,就是“曹公”;反对他时,曹操就是篡汉的“老贼”。从这两个称呼上来看,曹操确实受地位所困,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后来,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拥有天子的那个地位和名号,最后实至名归。有了地位,自己也就名正言顺了,说话也有人信服了。

其实,所谓的名正言顺,就是权威效应。指鹿为马就是这样。

秦朝末期,秦二世虽为皇帝,但实权却掌握在赵高的手中。赵高觊觎皇位很久,一心想取而代。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威信到底如何,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试一试群臣的态度。

有一天上朝时,赵高就派人牵了一只鹿。信誓旦旦地说,给陛下送了一匹好马。秦二世虽然昏庸,但是不傻,就说这明明是鹿,不是马,但赵高却坚持这是马。于是,秦二世就问群臣,群臣忌讳赵高的势力,有的默不作声,有的就说是马,以此来附和赵高。后来,凡是说马的都得到提拔,说鹿的人统统处死。

一个人如果身份高贵,自然“人贵言重”。地位卑微,自然“人微言轻”。历史上的贾谊胸有谋略,针砭时弊,但结果触犯了绛侯周勃、灌婴等重臣的利益,这些人就污蔑贾谊说:“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最后,在汉文帝权衡之下,贾谊下放长沙,也算是“不尊不信”了。

关于这“不尊不信”观点,孔子的后人子思就曾有过论述。他说,想要治理国家,就得让民众信服。他提出了让民众信服的三点策略,一是善,二是位,三是行。这三点难道在今天不适用吗?一个人不管多么善良,多么富有才华,如果没有地位,就会沦为猪狗不如,就不能取信于人。

所以,地位确实是个好东西,在修炼自己本事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努力提高自己的地位。有了地位,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会顺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