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尖峰对话区块链 > 自序 保持好奇 保持怀疑

自序 保持好奇 保持怀疑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发布了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我不知道他可曾预料到,比特币不仅成了区块链宗教激进主义的标志性符号,还引导我们打开了整个区块链新世界的大门。

作为一个新生“物种”,区块链自诞生开始至今一直饱受争议。但随着开发者、投资者以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投身其中,区块链在技术应用领域的想象空间已经被大大拓宽,区块链已经得到更多人的广泛关注。政府对区块链技术的高度重视以及主流媒体的宣传普及,使区块链成为很多人参与讨论的技术话题。

2018年年初,区块链开始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互联网产业中受到热捧:有的人把区块链视为一场“新技术革命”,有的人将其比作“价值互联网”,甚至有人认为,区块链将改变现有商业及其他组织形态,引领人类社会走向“下一个时代”。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区块链是史上最大的泡沫,不参与就是最大的风险。

区块链是一场新技术革命

古往今来,最终导致世界发生革命性改变的是技术。但区块链技术产生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从目前绝大部分区块链项目所采用的主流技术架构来看,区块链自下而上通常有6层结构,分别是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等,用4个技术关键词来概括就是,点对点(P2P)传输、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密码学中的哈希(Hash)算法和经典的共识机制。但如果把这些技术逐一拆分,那么它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比如点对点传输技术。当年的在线音乐服务软件纳普斯特(Napster)、网络文件分享的通信协议比特流(BitTorrent),以及曾在国内引起很大争议的视频播放软件快播等,都是依靠点对点技术起家的。我发现,就连比特币所使用的共识机制工作量证明(PoW),实际上也不是中本聪发明的,它可以追溯到1997年诞生的一种旨在优化网络系统资源配置的哈希现金(Hashcash)运行机制。从电子货币到加密数字货币,人类已经努力走过了20多年。

聪明的中本聪将技术和治理完美地融合起来,并用一种开源的方式传播,信仰者纷纷建立社区,这种20世纪90年代的自由软件精神,在区块链技术论坛中备受推崇。

不止于技术创新本身,区块链开发者的手开始伸向组织创新和激励模式创新。

区块链是“价值互联网”

常常有人把区块链与互联网相提并论,比如,将区块链看作价值互联网,而将传统互联网看作信息互联网。其实这样的看法值得商榷。

站在人类历史的角度看,今天的区块链确实像20世纪90年代处于早期萌芽阶段的互联网。正如今天的比特币世界一样,那时候,只有网景(Netscape)的粉丝们在孤独地“摇旗呐喊”。区块链和最初的互联网一样,必须要经过一个技术及应用的蛮荒阶段——技术不成熟、产业生态匮乏、合理合法的落地场景短缺,而其最终也没有出现系列“杀手级”应用。业界普遍认为,区块链世界还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原生应用。

我们不妨再从科技发展的过往探寻答案,历史会给我们很多启发。在早期个人电脑(PC)产业兴起之时,人类借助高性能计算和存储技术,掀起了“无纸化办公革命”的序幕;在之后的互联网时代,人类借助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等高效的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以及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等规范化的网络通用文本格式,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分发,提高了信息生产效率。但今天回头来看,我们不能把个人电脑理解为一个“可计算的打印机”,也不能把因特网理解为“可联网的个人电脑或者手机”。

同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区块链理解为可以传递价值的“价值互联网”呢?我们为什么将其狭义地定义在互联网世界的范畴里呢?

与今天的互联网技术短暂地交错与融合后,区块链应该会开创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很大概率不再与原有的互联网世界处于一个维度。

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孰优孰劣

2018年5月,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突破应用,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技术与艺术的全面融合发展,为人类社会开启了现代文明的大门。如今,各种新技术无法在割裂中独立发展,而会有很多交集且彼此融合。

区块链可以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先进技术共同协作,创造更大的价值。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它改变的是生产力——让机器做更多的工作,让人做更少的工作,甚至不需要做工作。而区块链正在悄悄地试图改变生产关系。未来,它有可能将人类从算法和机器人统治的效率社会中解放出来,重新定义数据和所有权关系,从而带来生产力发展的新繁荣。

区块链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大数据世界中最有生命力的技术,而互联网世界中的旧数据会贬值。凭借对数据生产、数据确认以及数据归属权的重新定义,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这两股技术力量,将构筑一个我们今天还看不明白的崭新形态,不仅包括私人商业机构,也包括公共服务机构。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很难单纯地依靠某一种技术来领导“下一个时代”,只有将各种新技术有机融合,才有可能真正走向“下一个时代”。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区块链、人工智能,更不能简单地讨论孰优孰劣,只有将其结合起来思考,才能隐约瞭望“下一个时代”的轮廊。

区块链将建立新游戏规则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新经济新规则》(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一书中曾提出,在未来的新经济模式中,生产力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建立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客观来看,互联网同纸张、印刷术、广播、电视、高速公路、高铁等一样,是商业王国信息基础建设的一次技术性飞跃。在商业领域中,互联网真正的意义在于解决商业信息封闭的问题,基本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无效运转,建立消费者享有主权的新型商业关系。

回顾互联网商业文明的发展路径,在早期,互联网依靠搭建平台化的基础设施、推进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等,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商业运作和组织架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商业体系的运行效率。然而,互联网模式产生的极端中心化技术生态,正在导致越来越多社会负效应的出现,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信任危机日趋严重,新型的商业关系亟待改善。

区块链技术有望改变现状。区块链技术借助新的多层级架构的系统设计,融合了数据、计算、治理,将带给我们一个更自由、更透明、更公平的环境。尽管区块链这部“可信任的机器”,目前仍受到“不可能三角”局限性的影响,在性能、隐私保护、安全、治理、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区块链行业正在向前发展,区块链技术与现实世界正在加速连接。

如今,区块链已经在金融领域落地生根,其在即时结算及跨境支付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2019年以来,海外金融机构纷纷拥抱区块链,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JPMorgan)即将推出用于即时结算的支付交易区块链服务;韩国釜山银行(Busan  Bank)等6家国际银行将在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推出的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网络上发行稳定币;脸书(Facebook)也采用区块链技术进军金融领域,致力于为其全球社交网络用户提供支付服务……不难看出,一定程度上,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以及硅谷的技术领袖们,已经“嗅”到了区块链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巨大价值。

也许,今天是芯片底层技术与稀土资源的争夺,以及下一代通信标准协议的升级大战,明天就是金融创新领域的秩序重构。就像华为5G(第5代移动通信网络)有机会在全球通信服务市场弯道超车一样,未来,如果以区块链技术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那么能否构建新规则,并深刻地改变未来世界的金融秩序呢?

火星财经与共识实验室发起人 王峰

2019年5月2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