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每天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 第12章 评价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很难

第12章 评价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很难




1/


先讲三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男人近期发现,妻子的耳朵越来越聋了,经常是一个问题问了好几遍都没有回应。于是,他就去问医生:“我该怎么办?”

医生告诉他:“你可以试着多喊几次,比如先站在六米远的地方提问,然后站在三米远的地方提问,最后站在她身后提问。”

男人回到家,进门的时候问了一句:“亲爱的,今晚吃什么?”没有听到回应。

男人就往前迈了几大步,接着问:“亲爱的,今晚吃什么?”依然没有听到回应。

男人失望地走到妻子身后,又一次问道:“亲爱的,今晚吃什么?”

这时候,他听到妻子说:“吃鱼啊!我都回答你三遍了!”

第二个故事其实是一则笑话。

在一次家庭聚餐中,A和B正忙着给面包片涂抹奶油。A说:“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谁不小心把面包片掉在了地板上,那么一定是抹了奶油的那面着地。”

B摇摇头说:“这是你的错觉,两个面着地的概率应该是一样的。你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觉,大概是因为奶油面着地了更难清理。”

为了证明自己没错,A把手里的面包片扔到了地板上,结果是没抹奶油的那面着地了。

B得意地说:“你看,是错觉吧!”

A则一本正经地纠正道:“不,肯定是有奶油的那面着地,刚才一定是因为我把奶油涂错面了。”

第三个故事更好笑。

一位将军在战场上受伤了,被紧急抬进了医疗室。就在医生准备给将军做手术的时候,旁边的护士突然朝医生开枪了。

现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开枪的护士则流着眼泪解释说:“对不起医生,你是一个好人,但我是一名卧底,我不能让你救活将军。”

然后,医生在临死之前对护士讲了一句话:“那你直接朝他开枪啊,你杀我干什么?”

这个世界的荒谬之处就在于:聪明人对自己满是疑惑,而傻瓜们却对自己坚信不疑!

人一旦认定自己是对的,就会变得偏执、过分自信,变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并且坚信自己不可能犯错。

所以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浅薄的见识得出的结论有多荒谬,也根本看不到自己一腔孤勇的行为有多滑稽。

即便最后发现错了,遇到挫折和难堪了,很多人都习惯性地怨天尤人,怪环境、怪队友、怪天气、怪运气,就是不去反省自己。

久而久之,你的优点照旧是“知错能改”,但缺点却变成了“从来都不觉得自己错了”。

比如,觉得自己是消费者,就把自己当成了“上帝”。去饭店吃饭的时候,服务员稍有疏忽就大喊大叫;点外卖的时候,快递员迟到了几分钟就要骂人、要投诉;出门无论是汽车、火车,还是飞机,都以为是自己的私人定制,稍有不如意就骂骂咧咧的。

甚至还有人会因为同伴“马上就到了(实际是迟到了)”而冒险去阻拦飞机和火车。

比如,觉得是朋友就应该帮帮自己,所以即便是求人帮忙也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

“你有空玩游戏,怎么就没空帮我写文案?”“你有钱买房子,怎么就没钱借我?”对啊,就是因为别人要玩游戏,所以没空帮你写文案;就是因为别人要买房子了,所以没钱借你啊!

又比如,觉得自己是被爱的一方,就觉得对方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

“因为你喜欢我,你就应该和异性朋友断绝联系”;“因为我是你的女朋友,你就应该时刻照顾好我的情绪”;“因为你爱我,你就应该记得每一个节日和纪念日,并且还应该制造浪漫”。

其实,类似于“因为你喜欢我”的话,其后接任何要求都看似说得通,包括把月亮装进你的书包里,把富士山圈起来给你一个人看……

可问题是,他只是爱你,并不欠你;你只是他的恋人,不是祖宗。

我的建议是,即便是占尽优势,也不要为所欲为。

在有充足的证据表明是别人的错之前,先把错算在自己身上。在问题解决之前,先从自身去找找原因。

生活不是审案子,不必一边出示证据证明自己没错,一边脑补证据指责别人错了。它不需要那么精确的“我对了多少、你错了多少”,它需要的是体谅,是尊重,是共进退。

生活的真面目藏在一团迷雾里,看清它确实很难。怕就怕,你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圈子里,就以为自己看到了全部的风景。

怕就怕,明明是你准备了一个又一个错误的答案,却还去指责生活出了一道接着一道的错题。

就像是语文考试,有道成语填空题:“一败()地”。

结果你填了“一败(天)地”,然后还在试题上批注说:“老师,题目上的‘败’字错了,应该是‘拜’。”

好不好笑?



2/


一位心理学家讲过一个特别荒诞的故事。

说是一个女孩的父亲去世了,在葬礼上,她偶然看到了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子,并对其一见钟情。没过多久,女孩的姐姐就被人杀害了。警方缜密侦查之后,终于找到了凶手,竟是这个女孩。

她为什么这么做?

答案居然是,她想要再制造一场葬礼。因为她偏执地认为,只有在葬礼上才能见到那位风度翩翩的男子。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不可理喻的”,是的,但凡是正常人都会这么觉得。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毫无逻辑的错误却在频繁发生。

比如,觉得自己都已经道歉了,对方就应该立刻无条件地放下成见,既往不咎。一旦对方没有立刻回应“没关系”,那么对方就是小心眼、没度量。

可问题是,道歉的意义从来都是“承认自己错了”,是不带任何伪装和条件地对后果负责,而不是“你得原谅我”。



又比如,觉得自己是在为对方着想,对方就应该对自己感激涕零,最好还能言听计从。一旦对方表现出不满或者反对,那么就认为对方是缺心眼、没良心。


可问题是,“为了你好”成立的前提是当事人觉得好,而不是你觉得好。你只是打着“关心”的旗号,实际却是让人闹心。

就像很多人抱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为了改变他的恶习而恶语相加,甚至是拳打脚踢。孩子挨揍了还得感激他,否则就是逆子,就是自己欠揍。

可问题是,如果痛揍一顿就能改变孩子的想法、行为习惯,那不妨把这么想的人也揍一顿,看他的想法会不会改变。

在道德上胜券在握的感觉固然很好,但这会让人掉入思维的盲区,人会盲目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接近真理,自己的说法等同于事实,自己的做法代表了正义。
就像在小说《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中,父亲禁止女孩化妆时的诡辩是:“假如所有女人都往脸上涂脂抹粉,想象一下,就不可能再有自然选择这一说了。其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物种的丑化。你不会愿意让此事发生的,是吧?”

就像病人焦虑地对医生说“你把手术刀落在我的肚子里了”,而医生却笑着安慰道:“没关系的,我还有一把。”



3/


近期看到的最假的一句话是:“后来终于明白,生活中的自己为什么不招人待见了,因为不够虚伪,因为嘴不甜,因为不会拍马屁,因为不会睁眼说瞎话。”

简直无语!这还不叫睁眼说瞎话?

你不招人待见,是因为你事实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优点;是因为你待人处事上没有分寸感;是因为你刻薄嘴欠,坏心眼还多;是因为你暴露了自己教养和品德上的不足;是因为你炫耀了自己根本就不具备的品质或能力;是因为你自命不凡而事实上无足轻重,是因为你忘记了自己也虚伪、虚荣,也拍过马屁但拍在了马脸上,也试过嘴甜但被人拒收了;是因为你睁开眼睛只得看到美图软件美化过的自己。

都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不被认同、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不等于“被误解”,因为你很有可能在事实和逻辑上就是有问题的。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看似正确的“歪理”:“你们女人打扮不就是为了给男人看的吗?”“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不惹他,他怎么会打你?”“你要感谢那些伤害你的人,是他帮助了你成长!”“你是男的/有钱人,当然该你请客吃饭。”“不就开个玩笑吗?至于这么当真还生气了?”

换句话说,真正困住你的,根本不是职场上的小人,令人讨厌的坏人,以及玩权术的别人,而是不断原谅自己错误的你自己。

真正让你难受的,根本不是那些比你好看、比你有钱、比你有趣、比你外向的人,而是把自己捧成圣人的你自己。

当你觉得别人都不对的时候,那极有可能是你错了;当你觉得所有人都是傻瓜的时候,那多半是你傻到家了。



4/


有个有趣的观点:“我们不需要知道电子游戏是什么,它会不会造成近视,会不会让人上瘾,我们只是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效的东西。它现在叫游戏,之前是早恋,是偶像,更早之前是武侠小说。”

类似的谬论是:“我不管自己说的有多蠢,做的有多荒谬,想法有多幼稚,我只知道自己有一个正义的目标,有高尚的动机,有合理的需求,所以我逼你捐款是对的,逼你早婚早育是对的,逼你让座、换座是对的,逼你借钱也是对的。”

这种人的三观已经到了坚不可摧的程度。一旦认定了3+7=10,则10就只能由3+7来完成,2+8是不对的,1+9也是可笑的。

他的反应永远是“你的想法太简单了,我早就看穿了一切”;他的结论永远都是“肯定是你不对,我是正确的”;他的语调永远都是“这都怪别人,我是无辜的”。

他哀怨的永远是自己努力的瞬间,根本看不到别人也在熬夜;他看到的永远是自己正义善良的一面,根本意识不到别人也懂仁义道德。

他脑子里永远能清晰地记得别人应该做什么,根本不会想一想自己做了什么;他的价值体系中永远都是别人亏欠自己,根本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别人抑郁,就不屑地说“屁大点事”;别人上进,就笑话他“累得像条狗”;别人贪玩,就轻视他“将来肯定没出息”。遇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就怀疑他们的品德,看到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就蔑视他们的素质。

他替那些功成名就却被爆出家丑的人感到可怜,替那些倾国倾城但还没嫁出去的人感到着急,替那些富可敌国但长得不好看的人感到可惜,然后吃着瓜说:“他们好可怜啊,幸亏我的家丑没有曝光”“她们大概是不会遇到真爱了”,然后,一边“哈哈哈”,一边说“我好无聊”。

反正不管怎样,他都能居高临下,或是心安理得,或是沾沾自喜。

这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简直如出一辙。打架吃了亏,他却安慰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心满意足了。

概括来说就是: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好逸恶劳,敏感小气又麻木健忘。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只是无知的地方不一样罢了。

向十个人告白,但都被拒绝了,你才知道自己魅力有限,不是别人眼拙;向十家公司投简历,但没有人理自己,你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不是运气不好。

所以,凡事多一些换位思考,换位做事,换位做人,而不只是指责别人。

你要努力从“正义的使者”“智慧的代言人”“真理的化身”“被迫害者”等自恋、自怜的角色中走出来,站到自己的对面,变成旁观者,甚至是路人,然后再来审视自己的言行,修正它、调整它、完善它,以期最大程度上接近事实和真相。

虽然大家都是第一次光临人间,但还是希望你能像这是第二次来那样,知道自己第一次来的时候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