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每天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 第22章 优秀不是自我感觉,而是客观事实

第22章 优秀不是自我感觉,而是客观事实




1/


大概是因为工作日的缘故,咖啡馆里当时没有什么客人。服务生端来两杯摩卡之后就自觉地“藏”了起来,估计他已经确认了,我们这边只是在聊天,不是打架。

坐在我对面喷着脏话的人叫张弛,他把文件用力地往地上摔,暴躁得像一只狗被踩到了尾巴。

他愤愤不平地说:“我,一个寒窗苦读了二十多年的研究生,现在被一个初中文凭的糟老头子使唤得就像他们家的丫鬟。不是改这里,就是改那里,可他提的要求简直幼稚得可笑,连一点起码的美学常识都不懂,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混到今天的位置上的!”

说这些话的间隔,他又爆了几次粗口。然后接着说:“那几个同事也很势利,除了巴结他,什么都不会,要创意没创意,要活力没活力。真不知道年纪轻轻就像退休老大爷那样献媚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出息!”

他指着地上的文件说:“这些方案就是他们做的,糟老头子的意思是,让我参考参考。我参考个鬼咧!”

听他的描述,感觉他恨不得每天都随身带一个“不过如此”的公章,然后见人就盖一下。

等他发泄得差不多了,意识到他的对面还坐着一个活人的时候,他才安静了下来。

我劝了一句:“跟自己的前途认个怂,不算丢人。”

他说:“要我低头,除非他们先跪下。”

我又问:“那你是准备辞职吗?”

他的眼神躲闪了一下,叹了一口气说:“说实话,在这个行业,其实已经很难找到比这里更高薪的工作了。糟老头子只要再多给我一点信任,我肯定能比那帮人优秀得多!”

我之所以劝他认怂,是因为我很确信他这份工作非常有前途。他口中那位糟老头子其实是圈内非常厉害的前辈,而他所谓的那些没有活力和创意的同事其实屡屡在大赛中获奖。

他表面的不屑一顾对应的是他实力上的人微言轻,他神情上的怒不可遏对应的是他处境上的无法选择。

他脸上的不可一世很可能源于他内心的脆弱,他嘴上的振振有词很可能因为他心里满是怀疑,他态度上的轻薄很可能是因为他感觉自己被人鄙视了。

于是,一个长得五大三粗的大小伙子,内心竟然像是第一次收到情书的花季少女一样惊魂未定。

我想说的是:优秀不是自我感觉,而是客观事实!

比如,拿掉学历和人脉的因素,你拿出来的方案足以让大家信服,而无须卖力解释,或者再三游说。

比如,同样一个任务,别人磨磨蹭蹭需要一个星期才完成,而你三天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很好。

又比如,你的加入,让一个团队的实力明显提升了一两个档次,或者把整个团队的形象分拉到了平均值以上。

再比如,大家都认为没有任何办法的问题,而你却另辟蹊径把它给解决了。

有一种很常见的错觉是,当一个人对你的实际态度比你希望看到的态度要差的时候,你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你觉得自己被怠慢了,被轻视了,甚至是被侮辱了。但实际上,伤害你的不是别人的态度,而是你对自身分量的误判。

所以在我看来,职场上的不如意,如果统统归结为“是我能力有限”,心里就会好过很多;但如果统统归结于“某某有眼无珠”“环境太糟糕”或者“怀才不遇”,那么你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你的职业生涯会越来越像一碗面,刚进公司的时候还表现良好,像刚出锅一样,美味、爽口,可时间一长,就烂成一坨了,既没有力度,也没有味道。

刘慈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自以为历尽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竞争的秘密,其实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所以,别再傲娇地替自己辩解说:“如果每个人都能理解自己,那我得普通成什么样子?”

我想反问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无法理解你,那你得‘奇葩’成什么样子?”

关于“别人不理解自己”这件事,很多人都以为是别人能不能理解的能力问题,而事实上是他们愿不愿意理解的选择问题。



2/


曾有个男生在微博里给我发私信,发着发着,他自己就“炸了”。

等我看到留言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他的第一条留言是“在吗?”,紧接着是“你怎么不在?”,然后是“你怎么还不在?”,再然后就发火了:“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跟你说话还不理人?”

为了显得我很大气,我回复了一个笑脸,并解释说:“抱歉,我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在刷微博。”也不知道有没有得到他的原谅,他直接提问了。

大致情况是,他是一名大三学生,大学这几年差不多读了两三百本书,读得越多,就越感觉与身边的同学聊不到一起去,他觉得别人的言谈太庸俗,觉得跟他们聊天纯属浪费时间。他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种情况,他也弄不清楚到底是自己的性格有问题,还是心理出了问题。

看完他的描述,我睡意全无,感觉就像是花了半个小时数的羊,突然间全都跑光了。

我问他:“刚进这所大学的时候,你跟他们能聊到一起去吗?”

他回答说:“也不能,但那时候只是觉得没有什么可聊的,现在更像是瞧不起。因为他们每天不是聊游戏战况,就是说明星八卦,再不就是讲一些低俗笑话,感觉他们好无聊,根本就不配待在这么好的大学里。”

在我一时语塞的时候,他向我说明了他的对策:“我退出了所有与他们相关的群,在朋友圈里屏蔽了他们,并且自己建了一个私人的微博……实在是不想跟他们有任何交集。”

我先是用大段的文字试图跟他解释“求同存异”的必要性。大意是说,每个人都有他的喜好和长处,有人擅长游戏,有人擅长社交,有人擅长制造快乐……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优点,和你看了很多书一样,并没有优劣之分。

他回复了一个字:“哦。”

然后我又用大段的文字试图提醒他从自身去找找原因。比如是不是觉得被排挤了?是不是平时的生活中发生了不愉快的摩擦?又或者是不是在这个小圈子里找不到优越感了?

他又回答了一个字:“哦。”

突然间,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组画面:两头牛一边吃草,一边聊天。一头牛对另一头牛说:“虽然圆周率经常被简化为3.1415926,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另一头牛回答道:“哞。”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的与众不同。

就算你在小学是学霸,在中学被老师宠上了天,然后以全校、全市前几名的成绩考上了非常厉害的大学,你在大学里也没什么特别的,因为你周围的那些同学,也有可能在小学、中学是学霸,也是他们所在城市的前几名。

就算你的学历很高,拿了很多奖,考了很多资格证书,你在你们公司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你周围的那些同事,也都有很高的学历,也都拿过很多奖,也是击败了诸多高手才进入公司的。

你能进入一个优秀的圈子,仅仅是因为你的某个条件符合了这个优秀圈子的准入门槛,但这也是所有新成员的准入条件。对这个圈子而言,你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个成年人,如果始终认定别人就应该认同自己的审美和喜好,不满意就暴怒、攻击、鄙视,并且丝毫不认为自己有问题,通常这辈子也优秀不到哪里去。

真正优秀的人,不会轻易瞧不起身边的人,因为骨子里的教养不允许,因为储备的理论知识不允许。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的三观更正确、更优秀、更高大上。这也导致了偏见和鄙视无处不在。

比如,一些学历高的会鄙视学历低的,觉得他们没什么文化;一些学历低的也会鄙视学历高的,觉得他们完全没有情调。

比如,一些做销售的会鄙视程序员,觉得他们太宅了;一些程序员也会鄙视做销售的,觉得那种工作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又比如,一些整天晒旅游照、电影票根的会鄙视整天晒娃的,觉得他们不懂生活;而后者也会鄙视前者,觉得他们铺张浪费。

于是,为了刻意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凡是别人喜欢的,你一定反对;但凡是别人推崇的,你一定不屑。

但问题是,瞧不起别人并没有让你了不起。

我替你担心,怕你费尽心思地朝着“特别”的方向努力,最后变成了“特别普通”或者“特别怪异”的人。



3/


电影《心灵捕手》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台词:“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理论,但你并不知道西斯廷教堂的气味,你不曾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战争,你大可以向我谈及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场,你不曾把挚友的头抱在膝盖上,看着他吐出最后一口气。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爱情,你可能会引述十四行诗,但你从没看过女人的脆弱……投入,也未曾真心倾倒。”

事实上,十几二十岁的年纪,多数人都是“以为无所不知、实际一无所知”的懵懂青年,就不要把自己当作洞悉真理的世外高人了;多数人三代以上基本都是农民,就不要装得像是世袭的贵族了。

很多时候,你只是你自己眼里的神,在别人眼里很可能是一朵盛开的“奇葩”。就像路灯都齐齐地亮着,有一盏灯坏了,所以是一闪一闪的。它确实因此而不同了,但那并不是优秀。

不要强调自己多么厉害、多么出众,也不要逢人就说自己吃了多少苦头、会多少门武功,更不要试图用语言或者情绪去改变一个人对你的看法或者态度,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并且欣赏自己本质上的微不足道和事实上的非常普通。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点点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荒诞不经和铁面无情,一点点地理解它的坚硬和不圆融,也一点点地认识到:这刚刚起步的人生一共就发生了这么点事,没什么好装的,因为真的没那么深刻。

希望有一天,你能慢慢地接受自己的平凡和才华有限,慢慢接受不被理解和不被看好,就像慢慢接受自己终会变成一个不那么可爱的大人的事实。

成熟就是,不再自命不凡,也不再妄自菲薄,对内消除傲慢,对外消除偏见。共勉。



时间只负责流逝,不负责让你成长;只负责掩埋,不负责疗伤;

它带来苍老,但不一定带来成熟。

它制造了很多美好的幻想,却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它只是一个无情的看客,而你要自行承担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