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气场心理学:自我暗示的力量 > 小心“标签效应”

小心“标签效应”




一个棒球手到监狱做演讲,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小时候他第一次玩棒球,一不小心把父亲的牙打流血了,没想到,父亲却夸赞他说:“孩子,你日后肯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棒球手。”第二次玩棒球,他把家里的玻璃打碎了,父亲还是没有责怪他,而是对他说:“打得好,孩子,你将来没准是世界冠军呢!”犯人们听到这个故事窃窃私语,一个犯人站起来说:“我小时的经历与你的一样,只不过我的父亲没有夸奖我,而是气愤地说:‘你一天到晚给我惹事,将来肯定是个小混混!’”

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标签,会作出印象管理,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使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标签效应”。同样是打棒球,被给贴上“棒球手”的标签,与“小混混”的标签,会导致不同的心理暗示。

下面例子中小A的故事也发人深省:

小A很爱画画,但有一天老师说他画得不好,没有画画的天赋,于是他便对自己没有了信心,放弃了画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画得不好。”后来,再有人问他,他就不耐烦地说:“我向来就画不好。”

类似这样的话我们也听过很多,例如:“这个小孩唱歌不行”“他不会做饭”“他总是胆小”“他跟他父亲一样不喜欢说话”“她总是那样脾气不好”,等等。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被父母、亲戚、老师贴上标签;长大后,被同事、好友、客户、陌生人贴上标签。在别人给你设定角色的一瞬间,你会不会也投入进去?比如,当你被贴上太多负面的标签时,你的思想、态度很可能也会变得消极。

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好多人还给自己贴标签,比如说,“我觉得我性格内向”。这种对自我进行描述的词句无所谓对错,甚至可以通过反思使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就像刚才的句子,若是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就会不自觉地与人减少交流,进而越来越不善言辞了。

人生实际上就是个不断提高的过程,给自己贴了标签,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对于别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走出因标签而形成的陷阱,敢于坚持自我。我是谁?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想做“谁”?这就是最简单的“道”。

再说了,即使你接受了别人给你的诸多形容词,你仍是你自己,仍有着自己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在这些真实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到来时,那些从别人手中借用的标签显得多么的荒唐!

怎么做呢?非常简单,运用积极的暗示肯定自己,鼓励自己加以改变。比如,你说自己很一般。那么世界上与你一样的人满街都是,既然这样,你有什么好自卑的?你虽平凡,也至少有一种他人不可及的优势,比如你踏实,不惹事。

你学会了吗?你一定不要用贬义的自我描述,而要用鼓励性话语。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差,你的自卑都是因被贴上这些消极标签造成的。

盲目为自己、他人贴上标签,会让人对事物的态度产生偏差,不要忘了,有的偏差是很严重的,甚至是很致命的。我们必须超越那种贴标签的心理暗示,再不能不加分析地给自己和他人“盖章”了。如果你爱给别人贴负面标签,说明你没事闲得慌;如果你不加过滤地接受他人给你的消极标签,那么你很有可能会被标签“效应”一把。

延伸阅读

你喜欢被贴标签吗?自然,要是正面的,如“漂亮”“帅”“聪明”等褒义词,你会欣然接受,如果是像“暴躁”“小气”等贬义词,你定然不想承认。你是不是经常问周围的人: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对方也许会说,你善良、大方、善解人意等。这时,你十有八九会纠正道:“其实也不全是这样,有时候我……”

怎么样?被人贴标签不太爽吧。因为这个标签简化了你,只表明了你的某个特性,或是误解了你。你觉得现实中的自己还要丰富得多。被贴标签后,对方可能不再仔细观察你了,他已处理完来自于你的信息,对你不再感兴趣了。他不想把时间花在研究你上面,不准备读懂你,这说明了什么?表明你对他无关紧要,甚至可有可无了。看到这里,你以后还会给别人贴标签吗?

互动游戏

来,邀请你的好友或同事一起做游戏吧。这个游戏名叫“猜猜我是谁”。现在,从你们中选出一个人,暂且称其为甲。其余的人写出10条“我是一个……的人”。(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特之处、优点或缺点,不记名)写完之后,请甲将他们的纸条收上来,投入一个空纸盒中。让甲从中抽取一张,念出纸条的内容,然后让其他人来猜一猜写纸条的人是谁。

比如,这个人写道:歌唱得好听;爱哭;倔强;爱交友;个高……

你猜到他是谁了吗?你给自己贴得最牢的标签是什么?别人怎么看呢?有没有人对此有看法?让他说出来。

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你需要从哪些方面完善自己呢?将感受写(说)出来,这将对你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