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 > 9 镜像世界另外一侧的众生相

9 镜像世界另外一侧的众生相




你的运气很好,读过这本书,进入交易市场的时候,一上来就身处镜像世界之中正确的一侧,因为你一上来就深入理解并采用了定投策略。

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运气。从概率上来看,从来都只有极少数极少数人使用定投策略,于是,绝大多数人在更大概率上一入场就身处镜像世界之中错误的一侧,无论他们多聪明,他们在这个领域里都可能是愚昧的,最可怕的是不仅愚昧,还毫不自知。

没开始在交易市场投资之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常得要命;开始做投资之后,用不了多久,绝大多数人都会变得垂头丧气,精神低落,情绪焦虑。为什么呢?绝大多数人都会绝望地发现,过往的一切操作都是错的!错个一两次就罢了,怎么可能一切的操作全都是错的呢?在这样的结果面前,没有人能处之泰然。

大涨了,发现自己早就卖了;大跌了,竟然出现在自己刚刚买入之后;某一天发现自己昨天逃顶了,却在几天之后痛苦地发现自己只不过是被震荡出局而已;某一天觉得自己抄底了,却在几天之后发现自己几天之前只不过是在接刀子而已;觉得自己手中的标的相对另外一个标的涨得太慢,所以就换车了,结果发现跟在高速公路上变道一样,反正就是自己所在的车道总是最慢……

有个股市的段子,能够清楚地描述那些“韭菜”的感受: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一个小小散户竟能左右整个市场?不管之前涨势多么疯狂,我一买入它必定下跌!哪怕已经破了30日支撑线,死叉叉了一次又一次,我一卖出它就上涨。我一空仓大盘疯涨,我一满仓大盘狂泻。手握百亿资金的庄家们竟死死盯着我手里这几万块钱不放,这到底是为啥?!

所以说,每个人在进行所谓的投资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有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已经懂得定投策略原理的你,当然明白他们所遇到的核心问题,因为他们并不是定投者,所以,他们必然经历更多的是“猥琐曲线”,而非“微笑曲线”,所以他们才会真真切切有如此这般的感受。

可是,他们最终会如何解释自己所面临的窘境呢?

他们的解释总是惊人的一致:

唉,我就是太贪了!

好像“贪”这个字能够解释一切似的——可真的是这样的吗?

常见的情况是这样,一个人买入了一个标的,例如,成本是10元。而后,当这个标的涨到20元的时候他没有卖,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标的一路下跌,跌到他受不了的地步,无论是跌到了12元他出手卖了,还是跌到了2元他出手卖了,他都会后悔。然后,对自己的后悔做出的评价就是:唉!我太贪了,为什么20元的时候我不卖呢?!

在交易市场上,贪婪是普遍的,所有人都贪婪,否则你来这里干什么?那么,贪婪是不是罪呢?肯定不是。人们混淆概念的本领出奇地大,尤其是那种把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混为一谈的本领。赚了大钱的时候,他们把贪婪称为雄心,赔了大钱的时候,他们把贪婪称为罪过。那这种模棱两可的定义有什么用呢,除了让自己的脑子变乱之外?

其实,根源根本就不在所谓的“贪婪”上。根源原本应该非常清楚:

这些所谓的投资者购买了他根本看不懂,所以他也根本无法判断合理价格的标的。

10元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这10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20元的时候,他还是不知道这20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12元的时候、2元的时候,他依然不知道这个12元或者2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他出手的依据是什么?其实只不过就是所谓的“跟着感觉走”。用行家的术语来说,就是“随机漫步的傻瓜”。因为随机漫步的结果就是原地不动——当然,这类人的结局,还不如随机漫步的傻瓜呢,因为他们不会停留在原地,他们会慢慢沉沦到地狱。

最可悲的是,市场上有相当数量的定投策略使用者,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定投策略的核心,一不小心也身处在镜像世界的另外一侧。

他们没认真思考过长期的意义,所以,并没有从长期这个重要因素反过来倒推出一个结论:

既然要长期持续投资并持有,那么,在筛选标的时只能无比严格!

市场上有很多基金,向投资者推销定投策略。定投策略本身当然没错!可关键问题在于:

那些基金真的值得定投吗?

你看看就知道了,绝大多数的基金,是让你定投,而后他们自己却拿着你定投给他们的钱去做他们自以为是的主动管理——不排除的确有极度优秀的管理者存在,但最终也只有5%不到的管理者被证明为极度优秀——那对于定投者你来说,这不就是被动地成为彻头彻尾的“半吊子”了吗?!把自己原本100%成功的策略委托给他人之后,换来了5%的成功率,哪儿有比这个更惨的?!

“半吊子”这个词,真的值得认真思考一番——因为所谓的“愚昧”,所谓的“身处镜像世界之中错误的一侧”,其症状就是做什么都是“半吊子”。

你是不是经常听谁谁谁在那里炫耀:我在什么时候抄底了!我在什么时候逃顶了!说这话的人都傻,真真切切的傻。为啥呢?因为,先别说他们是不是长期投资者,他们是不是价值投资者,就算他们是短线操作爱好者,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是那个群体中的傻瓜。那又为什么呢?

你想想就明白了。越是短线的操作,越需要更多次的成功才有效,是吧?要持续低买高卖很多次才能真正赚到钱。可问题是他们做不到啊。做两次败一次,跟抛硬币有什么区别?天天手中抛着硬币决定命运,却以为自己在乘风破浪,这幻觉也真是没谁了。

所以,抄底也好逃顶也罢,只是一系列动作中的一个。他的确抄底了,但,未成功逃顶,所以又跌破了,那他不还是赔钱吗?他逃顶了,但,接下来在底部他并未买回,而后眼睁睁地看那标的再创新高,他不还是赔了吗?所以,抄底成功,之后还要逃顶成功;或者反过来,逃顶成功之后,还要有抄底成功,这才叫真正的成功。

拿着一半操作吹整个的牛,你说这样的人是否一定是“半吊子”?

况且,一般来说,什么“抄底成功”啊,“逃顶成功”啊,都是吹牛而已。因为拿着一半的操作吹整个牛的人,很快就会被另外一半打脸,并且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概率,不信你就以后认真观察。甚至啊,你都不用观察别人,你就好好观察定投开始之前的你自己就够了。

“半吊子”的命运是很正常的,就是很正常地惨——正常人的生活不是都很惨吗?因为大多数所谓的正常人其实都是“半吊子”。

各式各样的“半吊子”实在是太多了!

没有多久,你就会得知甚至参与到期货合约交易之中。可是,在那里你会遇到更大比例的“半吊子”。期货合约交易,理论上来讲是现货交易的辅助工具。

比如,我现在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卖出1000股苹果股票。可问题在于,我是长期投资者,在我看来,苹果股票是长期看涨的,然而现在我又不得不卖出1000股,最气人的是,一旦你需要钱的时候股票就会狂跌——就好像面包不小心掉到地毯上的时候,抹黄油的一面冲下的概率总是与地毯的价格成正比一样——好像永远如此。

那我应该怎么办呢?我应该这样:

在现货市场上卖出1000股苹果股票;

然后在合约市场上买适量的10倍杠杆苹果股票看涨合约。



这样的话,

如果其后苹果股票价格大涨,那么,我肯定不会亏,因为那10倍杠杆的合约肯定让我弥补了“少赚”的钱;

如果其后苹果股票大跌,那么,现货市场上卖出的1000股苹果股票算是值当了,少亏了很多钱,所以,那一点买合约的钱就算是亏得起了……



为什么说99%合约交易者都是“半吊子”呢?因为他们做活不做全套,在不做现货交易的情况下,直接只做期货合约交易,这就没有任何套保作用了,成了百分之百的赌博。

所以,当你听说他们又爆仓了的时候,你还不理解为什么吗?难道正常世界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难道那些正常的“半吊子”不就应该活得正常的惨一点吗?

经常,那些向你吹牛自己抄底了或者逃顶了的人,还有“画蛇添足”的一笔,说自己在最低点上抄底了多少多少,或者反过来,说自己在最高点上逃顶了多少多少……“半吊子”吹牛是不打草稿的,他们竟然以为没那个必要。集中竞价撮合的交易市场上,价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它要与盘口单量结合在一起才真正算数。单独提价格,那就是“半吊子”。

你去看看交易界面。在那个最低价格或者那个最高价格的时候,盘口交易量有多少?这是永远不变的事实: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上,盘口交易量总是很少很少的——因为那不是正常价格,那是很快会被整个市场迅速纠正的“短暂失真价格”。在那个价位上,根本就买不到多少,或者根本就卖不出多少——超出那个量,价格就会继续下降,或者反过来继续上升,于是,那就不再是最低点或者最高点了,那就不是“半吊子”吹牛中的抄底或者逃顶了。不太理解他们吹这个牛的目的是什么?究竟下一步要干什么?

另外一些“半吊子”会跟你大呼小叫,说某个什么你听都没听说过的标的在多短的时间内涨了多少多少倍,说这话的绝对是“半吊子”。涨多少倍,不是单独算数的东西,它必须结合其他因素才能看出是否有意义。该标的的流通量分布是怎样的?该标的这段时间的交易量是怎样的?如果一个标的,市场上的流通量很少,筹码也不足够分散,交易量实际上很小,暴涨100倍也没什么用,因为你根本无法在这暴涨100倍中获利——交易量太小,所以你能进出的资金量也相对很小很小。你只能投1块钱,然后一天内暴涨100倍,这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吗?又由于筹码不足够分散,有持有过量筹码的人存在,那么,一旦你投入更多资金的时候,他们就直接把筹码卖给竟然敢出那么高价的你——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砸盘”,这就是所谓的“庄家割韭菜”,你还愿意去玩吗?

就算你笨,你也不愚昧啊!毕竟你是读过这本书的人啊,毕竟你已经文明了很多,毕竟你已经开化了,不是吗?说实话,那些可怜的“半吊子”,其实也不是愚蠢,他们只是愚昧而已,未开化,所以不足够文明,所以容易被各种表象所迷惑而已——正如原始人只能迷信一样。

这基本上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无论什么,要么不做,只要决定做,就要做全套。

绝对不能做“半吊子”——尤其,你是个有理想的人,怎么可以沦落到“半吊子”的地步么!

一旦你开始决心不做“半吊子”,你就好像是被开了慧眼一样,总是更轻易地发现更多的“半吊子”——直至有一天被他们吓倒,开始害怕自己沦为“半吊子”。恐惧也是很好的动力。

最可怜的“半吊子”,不是以上提及的这些人。这些年我见过的最惨的“半吊子”,是那种明明做了长期的决策,却最终半途而废的人。半途而废的原因很多很多,已经半途而废的人总是在镜像世界的另外一侧,嘴里说着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类的话安慰自己。

在现实世界里,你每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你就把他们记录下来,然后观察他们的惨状,观察他们的自我安慰,尤其观察一点:他们当初曾经“坚持”得越久,他们半途而废的代价就越高,下场也就越惨。并且,当初的理想越大,那么随后下场就越惨——惨到他们必须不断靠编故事骗自己才能活下去的地步。

看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你会不害怕吗?我不知道。当初我认真观察那些人的时候,常常觉得毛骨悚然,甚至因为他们而自己睡不着觉。但,许多年过后,这种基于恐惧的动力,对我来说绝对起了巨大的作用。我这种绝不浮夸的秉性,说实话是多年慢慢磨炼出来的——小时候我可是个特爱吹牛、特能白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