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变量2: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 > 中国是怎么上船的

中国是怎么上船的




2018年  12  月  1  日,温哥华晴冷无雪。这一天上午  11  点  10  分,国泰航空的一架来自香港的飞机降落在温哥华机场,机上有  一名身穿蓝色连帽衫的乘客,正是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她本  来要从这里转机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情发生了。她在机场遭到工作人员的盘问,边境局的工作人员搜  查了她的行李,没收了她的电子设备,还强迫她交出密码。加拿  大皇家骑警最后出示拘捕令,逮捕了孟晚舟。后来,人们得知,  这张拘捕令是由美国纽约东区的地方法官曼恩于  2018  年  8  月  22  日提出的,依据是孟晚舟至少在  2009  年曾涉及银行欺诈,并以此  在伊朗推进业务。

2018年  12  月  5  日传来消息:美国已要求引渡孟晚舟。  12  月  6  日,受此事件影响,各国股市全线大跌,尤其是在通信行业,股票  纷纷“跳水”,这其中包括中兴通讯、信维通信、瑞声科技等中国  企业,还包括很多大大小小的美国企业。华为的供应商超过  2  000  家,孟晚舟事件影响的不是华为一家企业,而是全球供应链上的每  一家企业。市场震荡反映出各国投资者对全球供应链的担忧。

截至这本书交稿的时候,孟晚舟事件还没有了结,中美贸易  摩擦仍然是悬在全球供应链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巴西热带  雨林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最终可能引发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龙卷  风。那么,孟晚舟事件,会是导致全球供应链走向崩溃的那只蝴

蝶吗?

媒体是恐慌的导体。你在网络上看到的大多数关于中美贸易  摩擦的报道,都会夸大其词。真实的世界里,风平浪静得多。在  华为事件之后,有一张截图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这张图据说是  一个在硅谷公司工作的华人发的。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公司里  的美国同事工作这么勤奋,加班加点赶订单,而且不仅是他们企  业如此,他们在欧洲的分公司、他们周围的其他公司,只要是手  上有华为订单的,都在开足马力备货。

我曾经去查询过这张图的来源,但很难找到确切的信息源,  不过,这一番探寻把我带进了一群华为供货商的朋友圈。我特意  调研了几家华为的供货商,了解到的情况跟这位硅谷的网友说的  差不多。你在媒体上看到的是中国的企业和美国的企业互相对垒  叫阵,而在真实的世界里,全世界的企业都想安安心心地赚钱。  要是让他们站队,他们都要站在全球供应链这一边,没有人愿意  站在特朗普那一边。跟各位供应商聊完,我看到的真相是:中国  的企业、美国的企业,甚至开曼群岛的企业,中国的律师、美国  的律师,甚至开曼群岛的律师,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商量,如何才  能规避贸易摩擦带来的冲击。

在分析贸易摩擦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低估全  世界的企业家联合起来一起赚钱的决心和智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为什么美国就是搞不定中国  呢?这是因为,美国在挑起贸易摩擦的时候,它想象中的对手是  中国,结果却遇到了一个比中国更为强大的对手。哪个对手会比  中国还要强大呢?这就是全球供应链。

什么是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全球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已经  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球分工体系,形成了一个全球市场。  这个链条不仅连成了一体,还越拉越长,把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串  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这  就是为什么美国企业很难离开中国。如果苹果离开了中国,价格  会大幅度上涨。同样的道理,如果中国离开了美国,也会出现各  种生产和贸易上的困难。全球供应链不会被贸易摩擦打断的真正  原因是,大家都已经上船了,都坐在一艘巨轮上。

那么,中国是怎么坐上这艘船的?这就要回顾一下全球供应  链的起源。导致全球供应链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全球  分工的新形态,也就是说,这才有了船,船来了。《纽约时报》专  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过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当年,这  本书是很多中国企业家了解全球化的参考书。托马斯・弗里德曼  讲过,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就像是一个推土机方阵,上  来就把这个世界推平了。无论你身在哪里,无论你是大企业还是  小企业,只要能搭上全球化这趟列车,就能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展  示风采。$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原来的贸易是产业间的贸易,最  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生产鞋子,美国生产飞机,我们用鞋子去换  人家的飞机。后来的贸易变成了产业内的贸易,也就是说,任何  一个产品,任何一个行业,不管是生产鞋子也好,生产飞机也罢,  在生产的过程中都会有劳动力密集型的环节,这些生产环节就可  以被外包到像中国这样的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这样一来,中  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就变得无穷无尽。只要先给一块垫脚的砖  头,让我们能够站稳脚跟,我们就会迅速地向产业链的两端扩张。  于是,中国很快就变成了  “世界工厂”。

第二个是地缘政治因素。当时,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美  苏两大阵营的对抗不再存在。那个时候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以拉  拢为主。客观地说,这个地缘政治因素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船来了还不行,还得有人给你一张船票。这是一  种“邀请的发展”。最典型的“邀请的发展”是冷战时期的“亚  洲四小龙”,也就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  “亚洲四小龙”为什么在那个时期能够发展得最快呢?  一个原因是  美国给它们发了邀请券。美国的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要是美国  邀请你去他们那里卖东西,你当然更容易发财。“亚洲四小龙”的  确很勤奋、很努力,但没有这张入场券,恐怕再努力也没用。当  然,话又说回来,接到了邀请券就一定能发展吗?不一定,当时,  菲律宾手上也有这样一张邀请券,可是菲律宾就没有发展起来。  那么,有没有没收到邀请券,但一样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国家呢?  似乎很难找到。中东有些国家挖到了油田,一下子发财了。可是,  我们能说它们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吗?恐怕不好这么说。毕竟,不  是每个人家里都有矿。要是家里没矿,又想发展,第一桶金很可  能是要在海外市场赚到的,这就是美国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  性。你能出口什么到美国不重要,美国从你这里进口什么、进口  多少才重要。中国的情况更特殊,中国获得的不仅仅是进入美国  市场的邀请券,中国想要的是登上全球经济这艘巨轮的船票。而  国际政治的现实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想要上船,是绕不过  美国这一关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候就是加入WTO  (世  界贸易组织)之后那几年,而在入世谈判的时候,中国谈得最为  辛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也莫过于跟美国的谈判。

第三个是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上了船,并不意味着就能实  现经济腾飞,毕竟,能够上船的乘客很多,有的坐一等舱,有的  坐二等舱,有的只能到甲板下面坐三等舱。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  意味着美国把自己的船舱让了出来,中国才能有升舱的机会。细  说起来,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趋势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自由  主义的兴起。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所  以在英国有撒切尔主义,在美国有里根革命。这种思潮也给企业  的管理带来了冲击。经济自由主义告诉企业家们,企业的目标就  是让股东利益最大化。可是,员工的利益、供应商的利益、消费  者的利益、社区的利益呢?对不起,那都得靠边站了。这其实是  在用做金融的思路做企业。什么意思呢?如果想让股东利益最大  化,那很简单,制造业企业就得剥离  “  非核心资产”。说白了,就  是把能卖的都卖掉,把能外包的都外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  为这样一来,企业就变得  “  轻资产  ”  了。也就是说,我同样还是  赚这么多钱,但用的资产少了,财务报表就好看多了,公司的股  票价格就会涨,股东们当然高兴了。3

举个例子,当年被商界奉为神明的GE  (  通用电气)  CEO  杰  克・韦尔奇就是这么干的。从  1981  年到  2001  年,韦尔奇担任  GE  的  CEO,  他一方面出售跟制造业相关的业务,什么小型家电、半  导体、移动通信,都卖了,另一方面他积极收购金融公司。事实  上,韦尔奇已经把  GE  变身为一家金融企业了。等他卸任的时候,  GE  的股票比他刚上任的时候翻了  40  多番。大家都说韦尔奇是个  传奇。后来,人们才醒悟过来:伟创力、捷普、台积电、广达、  富士康,都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美国的制造业外流了。I960  年,美国的  制造业达到巅峰,  29%  的美国工人受雇于制造业。如今,制造业  只雇用了  10%  的美国工人。那么,制造业外流这件事到底严重不  严重呢?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制造业的衰落是很正常的。芝加  哥大学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说:制造业以后会跟农业一样,美  国的农业人口只占  2%,  但没关系,这  2%  的人口就足以养活  3  亿  美国人,还能出口农产品呢。

其实,加里•贝克尔说得并不对。制造业和农业不一样。最  简单地说,美国的农产品确实是出口比进口多,但美国的制造业  是贸易逆差,也就是说,美国的农业已过剩、工业尚不足。再者  说,是不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一定会衰落呢?那也不一定,德  国有20%  的就业人口在制造业,日本是  17%,  美国只有  10%  。经济  学家诺德豪斯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说。他发现,制造业里那些生产  率提高最快的行业,也是就业岗位增长最快的行业。°还有,最重  要的是,制造业空心化最终损害了美国的技术创新。一个国家的  真正实力来自其创新能力,那么,创新又是从哪里来的?很多人  以为创新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东西,是天才人物灵光一现想出来的,  其实不是的,创新是最  “  接地气”的东西,创新是在实践中踩出  来的一条路。

大部分创新都跟生产有关。从创新到生产,大概要经历实验  室研发、原型机、小规模量产和大规模量产4  个步骤。实验室研  发是把道理想清楚,原型机是把想清楚的道理变成一个看得见的  实物,小规模量产是测试一下这东西能不能被造出来,大规模量  产才是要见真章,要经受市场的考验。由于美国的大企业热衷于  剥离自己的核心资产、兼并收购别人的资产,天天玩  “  乾坤大挪  移”的游戏,最后,虽然美国企业在研发方面还有优势,但缺乏  了制造商,美国的发明创新很难在本国实现大规模量产。

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是怎么登上全球经济这艘巨轮的。先  是船来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全球  供应链才有了存在的可能性。接着,中国拿到了船票。经过艰苦  卓绝的谈判,中国终于加入了  WTO,  正式获得了参与全球经济分  工的机会。最后,在机缘巧合下,有人放弃自己的舱位,中国才  获得了升舱的机会。美国自己的失策导致制造业流出美国,而中  国借着这个机会,实现了制造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