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我知道他想看什么:用内容营销打造品牌影响力 > 第六章 设计购买线路

第六章 设计购买线路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购物活动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一个方面是,人是怎样移动的。简单地讲就是,我们是怎样行走的。



依照顾客的行走路线和视线来设计店面


现在,只要身体状况许可,人们的移动就非常频繁,这是很自然和舒服的事情。但当你意识到一个好商店是如何被定义之后,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好商店就是能够将最多的商品在最多的购物者面前展示最长时间的商店。换句话说,也就是将商品放在人们的行进路线上和视线范围内,并能让他们考虑购买这些商品的商店。很容易就能判断一家商店是否做到了这点:我们只要画出购物者的路线图,然后算出他们到过的地方就可以了。我们每小时定期画出某个商店的“分区图”。在这个小时内,跟踪人员快速穿过商店的每个部分,计算出每个部分有多少购物者。如果商店里的顾客流动状况良好,也没有什么障碍或盲区,那么人们就可以走到商店的每个角落。如果顾客流动、商店设计或布局方面有问题的话,那么商店里就会有一些人迹罕至的角落。因此,聪明的商店总是依照人们怎样行走以及看什么地方来进行设计。这些商店在设计时肯定会分析并利用人们的移动习惯,而绝不会忽略这些习惯,或者更糟糕地,企图去改变它们。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看见反光表面时会减速,而看见银行时会加速。

其中的原因很好理解:银行的橱窗没有什么东西可看,没人喜欢没事做的时候去银行闲逛,因此人们路过银行时总是匆匆离去;但是,人们路过镜子的时候喜欢停留一下。有了这些信息,你该做什么呢?那就是绝不要在金融机构的隔壁开商店,因为当行人来到商店这边时脚步仍然很快,不适于橱窗购物。如果你不得不在银行边开店的话,你一定要在橱窗里安一两面镜子,以使购物者放慢脚步。



人们总是朝右走


关于人们如何移动还有一个现象(不仅在零售环境中,在别处也都是如此):人们总是朝右边走。如果不是特意去观察,你很难注意到这一点,但情况确实如此,人们进入商店后总是向右走。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不是向右急转弯,而是下意识地就转过去了。

旅行时我总在思索:习惯用右手的人有多少是受右侧驾驶而影响的?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的一些地方,是否有相同的右侧驾驶的趋势?这些都是本地效应,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参观者中,沿顺时针方向参观的是本地人,而逆时针方向参观的则是外国游客。你对英国人喜好的顺序是如何看待的呢?在我看来,比起纽约的其他购物中心,英国百货商店,如塞尔福里奇(Selfridges)或是哈罗德(Harrods)的内部设置让人抓狂,因此在那里,行走的方式就很重要了。所有恶俗的种族笑话都指出英国人有着违反人类天性的历史,但是,一位教环境心理学的英国同事告诉我,如果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有人喊“着火了”,英国人会从右边的门逃离出来。总之,英国零售业的路线模式是遵循他们的驾驶方式建立的。

日本人的行走方式是什么样的呢?大阪人的走路方式和东京人就截然不同,在大阪,人们倾向于走右边,而在东京,则为左边。一位来自大阪郊区奈良的朋友解释道:“在东京,人们过于讲究礼仪,而我家乡大阪的人,则更加自然、自由。”

这是关于人类如何行走的意义深刻的真理,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个特点,而且,我们后来搜集到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个特点。但是,在零售环境中该如何应用它呢?

我们研究过一家百货商店,商店入口的右边是男装区。根据我们的统计,这家商店绝大多数的顾客都是女性。把男装放在入口右边,意味着女性购物者会快速穿过男装区,不会看那儿的商品,一心只想去她们的主要目的地——女装区。事实上,由于前门在商店的中间,而不是偏向某一边,我们的跟踪者画出的许多女士的路线图是这样的:进门,右转,浏览,发现自己在男装区后马上调转方向直奔商店左边的女装区,再也不会回到右方了,甚至也不会到右后方卖童装的地方去了。我们绘制的路线图表明这绝不是偶然,童装区是整个商店里光顾人数最少的地方,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商场的这一层有一半的地方很少有人光顾——因为女性顾客压根儿就没机会看到!对于这种情况,一个效果显著的方法就是将童装区移到女装区的后边,效果会比设置在领带和男士睡衣区旁边要好。

我们研究的一家电子产品商店也有类似的情况。在那儿,收银和包装台设在商店前面的左墙边。顾客进门后,向右转,但是这时看见的是收款机和收银员,于是他们马上转身到左边去,在那儿挑选商品或者询问要买的东西在哪儿。某些时候,顾客会直接到商店后面去看东西,但是没有人会再回到商店的右半部分。顾客的移动轨迹有点像巨大的问号。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他们把收款台挪到右墙边去,并且往后推到了靠商店中间的位置。这样,收款机附近就成了商场的中心。电话展区是第二个购物者感兴趣的区域,将它安排在右墙边靠近店门的地方,目的就是希望顾客进店后,沿着右边走,过了收款台之后,就会光顾电话展区。这样的布局安排很自然地顺应了人们行走的规律,客流情况很快就有了改善,更多的顾客逛了商店里更多的地方。因为美国的购物者总是自动地靠右走,所以任何商店里前门右边的地区都是黄金地段,这里应该展示主要商品,也就是需要100%的顾客都能看见的至关重要的商品。这就是利用人们移动规律的一种方式。

顾客不只习惯从右边走,大多数还都习惯使用右手。假设人们面对书架站着,最方便的就是去拿所在位置右侧的东西,而不是伸出胳膊跨过身体去取左边的东西。实际上,在你取东西的时候,你的手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拿到你想要的东西右侧的产品。因此,如果商店希望向顾客推销什么产品,就应该把这些东西放在靠近顾客所站位置的右边。在决定商品摆放方案,即产品在货架上的摆放位置时,应考虑到这一点。比如,在放饼干时,就应把最受欢迎的品牌放在正中央,即靶心,而把你想推销的品牌挨着它右边。在英国和澳大利亚,靠左驾驶和向右伸手的规律会引发设计的冲突,在北美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在人们如何移动方面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规律,但它却给商店带来了最多的逻辑问题。实际上,人们步行时的这个特性几乎使每个零售空间的布局都与其目的严重不符。



这个特性就是:人们总是向前看、向前走


这个特征背后暗含着许多深层意义,其中之一便是普通零售环境都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横向行走的人设计的,这些人会像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样侧身而行,而不是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那样走。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如果你沿着一个商店的通道向前走,自然状态下,你就是在看前面,要将你的脑袋转到左边或右边去看路过的书架或货架上的商品,就需要花额外的力气。这点努力可能会使你隐隐觉得不舒服,因为它需要你把目光投向别处而非你前进的方向。如果是在熟悉的环境里,比如你最常去的超市,同时里面的布置让人感觉很安全——宽敞的通道,地板上没有可能绊人的箱子或其他障碍物,也许你才会在行进过程中转过头去注意商品。在不太熟悉的环境中,你看到的商品要少一些,你会下意识地用眼角余光当心前面,以免被箱子或小孩绊倒撞了鼻子。在前进过程中,如果有件东西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就会停下来仔细看它,只有在这时你才会仔细去看它。

这个问题并不局限于商店的货架。在大街上,你是怎样走近橱窗的?几乎都是斜着过去的,因为你总是从左边或右边走向商店的,但是多数橱窗好像都是为站在正前方的目不转睛的观看者而设计的,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再来说一下户外广告牌。在我的办公室附近有一家新开张的饭馆,花了很多钱做了一个漂亮的悬挂广告,但是他们没把它垂直于墙面挂着,让两边过来的行人都能看见,而是让它与墙面平行,这样只有从街对面穿过来的人才能看见。然而,只有5%——10%的潜在顾客会从建筑物正面走过来。

很显然,应把广告重新挂一下,用不了一个小时,问题就可以解决。调整橱窗以适应人们走近它的方式也很容易:把展品向某个方向倾斜,以便从那边来的顾客更容易看到,由于我们通常靠右驾驶和通行,所以,橱窗里的展品通常应该向左边倾斜,这个小小的挪动会立刻使真正看见它的人数大大增加。

但是,怎样才能使普通商店也适应人们向前走、向前看的特征呢?有一种方法已在很多店里采用了,这就是端口展示,即在商店里每条通道的尽头展示商品,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将商品展示在顾客眼前的方法。现在几乎各类商店都利用了通道尽头这个位置来展示商品。在音像店,你能看见某位艺术家的CD集,或者一些打折的新发行的CD;在超市,会有一堆特价软饮料或谷类早餐食品。端口展示能促进商品的销售,因为当我们逛某个通道时,我们会从正面朝端口走去,很容易就能把那儿的东西全看清楚。另外一个好处是,端口展示让你在正常行进的路上就买了东西,比如看到在通道端口堆成小山似的奥利奥饼干,你能在逛完沿通道陈列的3米长的饼干货架之前就将它放进购物筐里。

当然,端口展示有它特定的局限:每个通道只有两个端口,一边一个。另外,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有效地展示商品,这就是所谓的“V形法”——把货架摆成像军人V形臂章的样子,这样货架上进入购物者视野之内的商品就增多了。把货架与通道之间的角度由原来的90度直角改成45度角,这个变化很大,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但是,它也有一个问题:V形货架所占空间比通常的摆法要多1/5。这样,商店里能展示的商品就只能是以前的80%,关键就要看V形布局所带来的销售额的增长能否弥补这个损失,而且做得更好。如果商店里东西变少了,但布局更加合理,商店的销售额会不会增加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给许多客户提出了V形布局的建议,但是没有一家真正照着去做。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那些顾客浏览时间越长卖得越好的产品来说,V形布局肯定是有效的。



利用好最佳视线


我们能看见什么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行走方式,另外,视线的方向也影响到我们能看见什么。如果你站在一张桌子面前,满眼都是桌子上的毛衣,这时视线的影响作用就不明显。但如果你在远处,比如相距三四米的地方,这时如果你视线里没有某个商品,你根本就不会走上前去看那个东西,除非很偶然地遇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设计师们在设计商店时心里总要想着视线问题,他们必须确保购物者不仅能看见前面,还能看见四周有什么东西。出于同样的原因,也应该在每个宣传品表面上都印上信息,例如写上:“5件水洗T恤只售20.99美元”,以保证各个方向的顾客都能看见宣传信息。

一旦考虑到视线问题,零售商就必须注意不要让商品阻挡了顾客的视线。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货架前放的展品正好挡住了顾客的视线,或者广告牌把它要宣传的东西挡住了。在视线方面,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购物者在某个地方选购完商品后抬起头,发现四五米远的地方还有别的东西也很吸引他。这样就会产生弹子球似的效果,这种巧妙的商品分布能把购物者“弹”到商店的每个角落,此时,商品本身就是促使购物者在商店里不断活动的工具,好的商店能让你身不由己地被前面的东西吸引到店里的各个地方。

我们研究过超市中展示的东西有多少能被购物者看见,也就是所谓的吸引率。大约只有1/5的顾客看见了货架上摆的每一样东西。购物者最容易看见从比眼睛高一点一直往下大约到膝盖这个范围内的东西。比它高太多或者低太多的地方人们都不容易看见,除非是特意去找,这也是人们步行机制中的一种自卫防御性功能,如果你在走路时朝上看,就注意不到脚下了。



包装设计的重要性


这就意味着商场里有很大一部分的销售空间如若不想闲置,那么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果在人们容易看见的区域之外不放商品的话,那当然不错,但多数商店都不肯这么浪费空间。商店可以只把大件商品摆在这个区域之外的地方。在脚边的地方,人们容易看见大包装的商品而不是小药片,另外,把底层的架子稍微倾斜一下也有助于人们看见里面的东西。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包装设计来解决,每个标签、盒子和容器在设计时都应考虑到人们可能从很不方便的角度看它们,它们可能在人们的头顶上方,也可能在人们的膝盖下面。当人们不是从正面而是斜着去看时,包装也要能起作用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看见那些大而清楚、色彩鲜明的东西。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商店是商品的卖场而不是仓库,在此我想到了电脑、电话、音响和其他电子消费产品,它们有时堆在地板上有一人多高,它们的包装箱在设计时并不是做展示用的,但实际上却起着这样的作用。因此,应该把原来的包装箱扔掉,因为它们是没有任何修饰的棕色纸板,没有图案,也几乎没有内容介绍。而包装箱也应被看作产品的广告或海报,就像谷类食品的包装一样。通常,包装设计者总是把制造商的名称放在上方,以满足公司的自我中心欲,而把产品标号放在底部,但是当这个箱子放在距地面较近的地方时,这样就很不对劲了,因为这时购物者很容易看见商标名称,却看不见对箱子里面的东西的介绍。既然包装设计者无法控制箱子的摆放位置和方式,那么就应该保证任何情况下产品标号都在上方,而且应该使商标看上去像户外广告那样清晰、色彩对比强烈、有明显的图案,而且字体还要足够大。

很不幸,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者还不懂得产品包装的重要性。我与沃顿商学院年轻的管理顾问争执了很久,原因是他无法快速推广商学院的工商管理课程。他们有电子制表软件,这些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但是他们却从来不看一眼做好的数据表。商业教育所缺失的是包装及其如何影响品牌,在商学院,你可以学习全球品牌战略、网络营销、品类管理及其他学科,但是,在我印象中,全球没有一家商学院提供21世纪的印刷课程,在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没有,在巴塞罗那IESE商学院没有,在伦敦商学院也没有,当然在沃顿商学院也没有设置这门课程。2008年,我们所使用的印刷技术和套色方法在1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但今天的科技使很多事情变得可行,可以为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独特商店定制个性的包装。但是再尖端的数码印刷机也是由人控制的,平面设计师与印刷工了解这些印刷事务,但是年轻而雄心勃勃的工商管理学硕士却不知道。



把购物者留在通道里


我们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回转率,用来度量购物者未能完整地从通道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的次数。回转率指的是购物者从一个通道选了一些商品后不再往前走,而是调转折回的次数。如果购物者在折回之前已经沿通道走了一半,我们就称之为半回转。通常情况下,购物者沿着货架通道找所需的商品,找到之后哪儿也不看就马上往回走,或者四处看了看,也没看见什么值得留步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呢?答案很明显,对于零售商来说,就是把最吸引人的物品放在通道的中部;而对于厂商来说却恰恰相反,要尽量让自己的产品距通道的两端近一些。

但是也有一些方法可以让购物者保持兴趣。其中最新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小孩,这就是零食通道充分利用这一点的原因所在,在这种区域,父母通常都是拿到想买的东西就立即离开,但是我们发现地板上的方格可以让顽皮的小孩做跳房子游戏而多停留一会儿。在我们研究的其中一家商店里,孩子们玩跳房子游戏的时间平均是14秒——父母们很难在这么长时间内站在零食货架前而什么也不买。



设法使顾客走到后面


关于购物者的行走方式,有一个现象多数人都很熟悉:商店总是设法使我们一直走到商店的后面。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超市总把奶制品冷柜放在后墙边:因为几乎每个顾客都需要牛奶,于是为了取牛奶,他们不得不来回两趟穿过整个商店。这个办法很有效,至少以前是这样的,但是它也会给竞争对手带来机会。事实上,便利店存在的原因就是它能方便快捷地将人们所需的牛奶和其他必需品送到顾客手中,顾客跑进来,抓起东西就可以走。现在有些新的超市开设了“浅环区”——靠近商店前面的奶制品冷柜,这样顾客可以进来拿起东西就走。

大型连锁百货店以同样的方式来利用药房——这块区域几乎总是在后墙边,这样顾客也不得不光顾杂货店的其他地方。但是对到药房的顾客应给予特殊考虑,以免适得其反。直奔药房去的顾客通常手头都有重要任务,于是他们在去药房的路上没有兴趣浏览货架上的商品。因此,百货店在宣传策划时不仅要考虑顾客从前面进来时的情况,还要考虑从后面出去时的情况。至少应设置一些广告牌、展品和货架,以便从后面出来的顾客能看得清。这有点像在同一位置规划两个不同的商店,但是必须要这样做,因为药房在吸引购物者穿过整个杂货店方面特别有效。

在本书的开头部分,我提到了一家为商场年轻职员服务的百货店,职员们在休息时需要碳酸饮料。为了利用这一点,百货店把冷柜放在后面,使得这些年轻人不得不跑进来,冲向饮料然后又跑出去以便能好好享受15分钟的休息时间。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在跑来跑去买碳酸饮料的过程中,从来没买过洗发水、闹钟或滑石粉等东西。我在前面也提到,百货店很有人情味地决定将冷柜搬到前面,以便照顾那些忠诚的碳酸饮料顾客,他们在休息时本来可以到另外一家更方便的地方去买饮料的。

其实,吸引顾客去商店后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服装连锁店盖普(Gap)、空中邮政(Aeropostale)和发现之旅(Anthoropologie)都将它们的打折商品摆在商店后面的左边角落,大部分的老顾客会去逛商店最角落的区域。当顾客从后面挑选完商品后,商店经营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对确保回到前面的主道进行精心的布置,至少一些招牌应面朝这条必经之路。

多数零售商很明智,并没有把主打商品放在商店的后边销售。商店里每寸地盘的使用、温控和光照成本都是一样的。如果商店里各部分的布局错落有致,就自然会吸引顾客走到里面去(像佛教寺庙最里面的雕塑,引诱着你往里走)。购物者从外面进来,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后面的话,他们就会去后面看一下。还有一个简单的吸引人们的办法就是在后墙上挂一张图,或者更好的方法,挂上其他吸引人们视觉或听觉的东西,让人们觉得那儿很有趣。这样,他们第二次进来的时候,也许不会直接走到那儿去,但他们仍然会逛到那儿,就好像被磁铁吸住了似的。但是,很多商场给人的感觉再差不过了,它们的后墙是什么也没有的“死角”。



随客流而变


商店前面的门面对吸引顾客至关重要。当美国信誉最佳的消费电子产品专业零售商RadioShack希望在电话业务中增加女性购物者的比例时,它就开展电话业务来吸引女顾客。这时,一定要保证在商店前面的区域就能看见电话展台,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吸引女性。事实上,我们建议一些客户在一天之内多次改变商店门面的布置,以吸引路过的不同购物者。比如,在一家小型书店我们注意到,早上的顾客多半是推着婴儿车的家庭主妇,我们就建议客户把育儿、健康和家庭方面的书摆在前面,还建议书店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婴儿车通过;在下午,放学的孩子会冲进商店,因此,就应该把关于体育、流行音乐、电视和其他青春话题的书放在前面;过了下午5点之后,是下班高峰,这时就该把商业和计算机方面的书放在前面;另外,由于在早上很早的时候就有晨练的老人经过这家店,我们就建议客户在晚上关门之前在橱窗里放上退休生活、理财和旅游方面的书。事实上,这个书店买了一个很大的立柱状的可以转动的展示设备,只要在每天不同的时间里转动它就可以根据需要展示不同的书籍了。很多超市从星期五到星期天都很拥挤,为了应付这种状况就应该在前面区域多留出点空间。然而,从星期一到星期二,超市里面并不拥挤,我们就建议客户把收款机前面的地方改成一个新的销售区,不是增加一两个普通货架,而是改成一个小型的即兴卖场。

购物者经过商店的频率也应该考虑在内。如果购物者平均每两周来一次,那么你的橱窗和展示品也应该按这样的频率更新。这样,它们才能总是具有新鲜感和趣味性。这儿有另外一个橱窗设计和商品宣传必须相互配合的例子:如果橱窗设计较好,店员很容易进去更换,与那些让店员工作时脖子发酸的橱窗相比,它里面展品的更换就会频繁得多。如果橱窗设计得不好,往里面放商品简直就是负担,或者展示架挡住了橱窗的入口,我敢保证,橱窗里的展品肯定就很少受到关注。

购物者行动方式的某些方面还不能总结成通用的规则,但是它们仍然会对我们研究的具体环境产生影响。我们研究过一个大型家庭连锁饭店位于洛杉矶日落大道的分店。这家饭店的卫生间挨着前门,在白天,这种布局看上去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到了晚上,外面的街上热闹起来,饭店旁边就有一些街头拉客的交易。这时饭店里女卫生间的位置就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它似乎成了妓女的休息室,在那儿她们可以洗漱,把脚翘得老高,并在接客的间隙互相闲聊。这种情形对于就餐者来说就很不好。

有些贺曼卡片店(Hallmark)设有专为顾客定制文具的服务区,要做新娘的人可以去那儿写请柬等类似的东西。一般那里会放置一张写字台,还有一个摆放大型样品的架子,这种设计考虑得非常周到。但是在新泽西一个拥挤的商店里,这个服务区设在了收款机旁边,那儿几乎是屋里最嘈杂、最拥挤的地方,唯一用过写字台的是一个填工作申请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