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免费全文阅读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作者:陈可冀

动作:↓↓↓直达底部↓↓↓

最后更新:

最新章节:主要参考文献

txt下载:儒家文化与中医学txt下载

中医学与天文学、算学和农学,是中国先人独自创造的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四大核心学科(卢嘉锡,路甬祥《中国古代科学史纲·序》),但作为一门与生命、健康相关的自然学科,又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免费阅读

正文
《中华文化方中医学丛书》总序
引 言
第一章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源流概述
第二节两汉经学与中医学
第三节隋唐思潮与中医学
第四节宋明理学与中医学
第五节清代朴学与中医学
第六节近代儒学与中医学
第二章 儒家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一、“致中和”的多元文化史观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执两用中”的矛盾和谐观与中医学的阴阳平衡论
三、“叩其两端”“和而不同”的辩证法与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四、“发而中节”的方法论与中医学的适度原则
第二节传统老年医学——“谨孝道”
一、注重自幼防老,力求尽终天年
二、注重现实生活,着眼日常起居
三、注重道德修养,强调养性防老
四、举孝廉与割股疗亲对老年医学的影响
第三节传统医学伦理——施“仁术”
二、“仁术”与中国古代堕胎术
三、“仁术”与仁者之医德
四、“仁术”与仁者之学问
五、“仁术”与仁者之诚信
六、“仁术”与医家之“内省”与“慎独”
七、“医家十要”与“病家十要”
第四节传统音乐治疗——“乐从和”
二、“乐”“音”“声”考
三、“樂”即“藥”与“樂”通“療”
四、《礼记·乐记》中的“礼”与“樂”
五、“乐从和”与“和乐”的标准
六、五音通五脏可调七情致身心和
第五节传统医学特征——“以致用”
二、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模式与儒学实用理性
三、从古代人体解剖学的式微看儒学实用理性的影响
四、从脉学、方药及医案学的发达看儒学实用理性的影响
五、巫术、祝由与实用理性
六、从“三折肱,知为良医”谈实用理性之利弊
第三章 儒家文化与中医理论的联系
二、宋元之后的“命门”之争与“太极图说”
三、肾间“命门”与“太极”
四、从“命门”学说的临床应用看儒家实用理性之影响
五、西学东渐背景下“命门”学说的发展
六、多元文化交流下的“命门”学说与中医理论创新
第二节“遏欲存理”与节欲养生
一、儒学的“理欲”之辩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二、节欲养生的理论基础
三、节欲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气化”理论和“运气”学说
二、从运气学说的兴盛看求“理”和恢复“道统”之风对医学的影响
三、从宋明时期运气学说的特点看理学学风对医学的影响
第四节医学研究与“格物致知”
一、穷究医典,博采众家
二、亲躬践行,推求新知
三、分立纲目,编纂医书
四、以意推求,即经穷理
第四章 历史上的著名儒医
一、儒士从医原因考
二、宋代前后儒医数量上的差异
三、儒医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汉唐时期的著名儒医
二、华佗
三、皇甫谧
四、葛洪
五、陶弘景
六、孙思邈
七、孟诜
八、王焘
第三节宋金元时期的著名儒医
二、庞安时
三、朱肱
四、许叔微
五、程迥
六、张元素
七、李杲
八、麻九畴
九、窦默
十、朱震亨
十一、吕复
十二、滑寿
第四节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著名儒医
二、汪机
三、李时珍
四、徐春甫
五、杨继洲
六、缪希雍
七、王肯堂
八、武之望
九、喻昌
十、傅山
十一、方以智
十二、张璐
十三、柯琴
十四、高斗魁
十五、戴天章
十六、薛雪
十七、徐大椿
十八、黄元御
十九、陈念祖
二十、吴瑭
二十一、王清任
二十二、陆懋修
二十三、周学海
第五节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后)及民国的著名儒医
二、张锡纯
三、章炳麟
四、张山雷
五、恽铁樵
六、陆渊雷
第五章 儒学今古文之争的最后波澜与近代中医学
第二节从中医改良论看“中体西用”和今文经学的错综影响
第三节从医学革命论看晚清古文经学的潜在影响
第六章 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二、当代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探析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