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佛学与中医学 > 结 语

结 语




佛学与中医学的汇合,是产生于近两千年前的历史条件下,并经过不断发展而成为命题的。中医学在世界医学的发展史上,作为医学科学,独树一帜。它肇始于巫,而区别于巫医。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而又不同于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方医学。它受益于儒道之说,又非儒道之说所能概全。佛学对中医学的影响,自然是有限的、局部的。中医学的宏大之处,正在于它广采博取,不拘一格,就像尝百草一样,性味各异而皆能为其所用。一个外来的宗教哲学,没有被拒之门外而视为异端,随之而来的印度的医术、良药等,尽入中医典籍,至今仍实践于社会。和所有的事业成就一样,其背后总有一批志士仁人的献身和不倦的追求探索。在佛学和中医学这两个领域中,超越学科,锐意融汇的僧俗人物,有着相当的数量,仅史籍可考,以僧人行医而又有著述者,代有人出;以医家而精于佛理者,亦朝朝有之。在这些人物中,最为突出的像玄奘、义净、孙思邈、王焘,直至清代的喻昌、卢之颐等。而在介绍律宗传人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到过的鉴真和尚,更是精通佛、医,是影响域外的人物,日本人推崇他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他在五次东渡失败以后,依旧不屈不挠,终于六渡成功。他所影响最大的除佛学外,便是中国的医药学。鉴真现象,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他与法显、玄奘的西行,义净的泛海天竺,以及西域高僧的弘佛中土,都为东方文化的国际交流,为东方文化整体个性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学与中医学,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互相作用的关系,更多的是中医学对佛学的吸取,这种作用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它们都基于一种源于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因此,如果仅仅从地理或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中医学将佛学的某些核心部分,看作是药物和医术以外的医疗手段,同时将佛教普度众生的初衷视为一种职业的道德规范。其次,才是由佛教作为载体所带来的异域的医术和药物。尽管佛学曾影响中医学,但并未改变中医学在佛学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奠定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在近代遭受挫折之后,在现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世人的青睐,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植根于肥沃的中华文化土壤,并独立于西方医学的理论实践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李经纬.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汤一介.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什刹海书院,2012.

4.李良松.佛教医籍总目提要[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7.

5.[作者不详].中国印度见闻录[M].穆根来,汶江,黄倬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

6.季羡林.印度眼科医术传入中国考[M]//袁行霈.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曹庭栋撰;王振国,刘瑞霞整理.老老恒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李良松.佛医释疑[M].香港:亚洲医药出版社,2012.

9.耿引曾.中国亚非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0.正果法师.止观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陈明.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2.耿引循.养老有方[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13.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藏密气功研究会.藏密气功[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14.邱陵.密宗秘法[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15.[古印度]弥勒论师.瑜伽师地论[M].玄奘,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16.杨力.杨力养生23讲[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宗教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18.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9.洛桑·伦巴.雪域神功[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20.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1.张国玺.张国玺谈中医养生[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2.释永信,释延琳,李良松.首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论文集[C].郑州:少林书局,2011.

23.岳美中.试谈辨证论治和时间空间[J].上海中医药杂志,1978(1):14-17.

24.房定亚,耿引循,耿引曾.从《外台秘要》看印度医学对我国医学的影响[J].南亚研究,1984(2):68-73.

25.杨丙人.气功定义探讨[J].气功与科学,1988(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