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甲骨文化与中医学 > 后 记

后 记




《甲骨文化与中医学》第1版于1994年5月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由于本书为我国第一部甲骨医学专著,出版20多年来,在学术界受到了较高的评价。随着我国国家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在海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陈可冀老师的主持下,《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重新焕发出了新的异彩。

我对甲骨文产生兴趣始于1985年11月。当时,我正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文献研究班学习,有幸受到名家的指点和启发,我开始步入甲骨医学研究的门径。20多年前,在陈可冀老师的关心支持下,我踌躇满志地承担了《甲骨文化与中医学》的编写工作。当时,我充满自信,但动笔之后,才深感此书的难度和分量。首先,原来自学的一些甲骨学知识过于浅薄,无法满足撰写学术论著的需要。为此,我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研读甲骨文,虽说是卧心砥砺,未敢有半点之怠懈,但仅升堂而未入室耳。其次,原先撰写的一些甲骨医学文章舛谬不少,深度和广度也有局限,要削适为学术著作中的某个章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三,甲骨文资料十分缺乏。我虽然阅读了《甲骨文字集释》《甲骨文编》《甲骨文字典》《小屯南地甲骨考释》等几十部甲骨著作,但考释研究的道路并不轻松。我历两年之艰辛,终于在30岁生日这天完成了书稿并交付出版社。尽管篇幅不大,但写作过程十分艰苦,有时常为琢磨一两个字而耗费数日之光阴。凭心而论,当时编写此书,无论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我都发挥到了极致。《甲骨文化与中医学》一书的著成,凝聚了甲骨学师辈们辛勤劳动的汗水,同时也表达了我新的观点和见解,如甲骨文中的疾病收容、诊疗方法、预防医学及某种单病的考释(如疾否、疾臽)等,均属我的一孔之见。

时光倏忽,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又到了修订再版的季节了。在陈可冀老师的主持下,我力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刘学春研究员参加了本分册的修订整理工作。刘学春研究员为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中坚力量,文字功底深厚,为本书的重新付梓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甲骨医学是祖国医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金文(青铜器铭文)和陶文医学史料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准确地勾勒出上古时期的医学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更好地为繁荣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发挥应有的作用。

李良松谨识

2017年3月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厚宣.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日]高岛谦一.殷墟文字丙编考释[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0.

3.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

4.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M].绍兴:上虞罗氏,1910.

5.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董作宾.董作宾先生全集[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

7.丁山.商周史料考证[M].北京:龙山联合书局,1960.

8.管燮初.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

9.许进雄.明义士收藏甲骨释文篇[M].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1972.

10.肖楠.小屯南地甲骨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M].石印本.上海:东方学会,1927.

12.陈直.殷契賸义[M].[出版者不详],1912.

13.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4.[日]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M].台北:鼎文书局,1975.

15.赵诚.甲骨文虚词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孙诒让.契文举例[M].石印本.上海:蟫隐庐,1927.

18.杨树达.几微居甲文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9.[日]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M].东京:汲古书院,1977.

20.严一萍.甲骨缀合新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

21.刘翔,陈抗,陈初生,等.商周古文字读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2.蔡运章.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3.吴其昌.殷墟书契解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4.王国维.王国维手定观堂集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5.彭邦炯.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26.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

27.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28.董作宾.殷历谱[M].成都:巴蜀书社,2009.

29.唐兰.殷虚文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0.马如森.殷墟甲骨学:带你走进甲骨文的世界[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31.罗福成.传古别录第二集[M].台北:文艺印书馆,1976.

32.关百益.殷虚文字存真[M].石印本.开封:河南省博物馆,1931.

33.金祖同.郼斋所藏甲骨拓本[M].石印本.上海:中国书店,1935.

34.胡厚宣.甲骨六录[M].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5.

35.胡厚宣.甲骨续存[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

36.董作宾.汉城大学所藏大胛骨刻辞考释[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

37.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

38.许进雄.殷虚卜辞后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

39.严一萍.美国纳尔森美术馆甲骨刻辞考释[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3.

40.周鸿翔.美国所藏甲骨录[M].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6.

41.彭裕商.甲骨金文字典[M].成都:巴蜀书社,1993.

42.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3.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4.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

45.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6.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48.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9.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0.王宇信.甲骨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2.彭邦炯.甲骨文医学资料释文考辨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3.萧立广,谭士俊.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54.高明.古陶文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5.胡厚宣.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M]//《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一编082: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56.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古壮字字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57.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9.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M].北京:

中华书局,2007.

61.李曦.殷墟卜辞语法[D].成都:四川大学,1988.

62.张珊.古代科技档案在甲骨文中的存现[J].兰台世界,2012(6):32-33.

63.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J].考古学报,1980(4):403-415.

64.吴天.甲骨文养藏着中国史前原始“木结构”建筑原型——来自中国甲骨文的佐证[J].建筑与文化,2011(9):8-15.

65.吴浩坤.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水上交通工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10-113.

66.姚孝遂.吉林大学所藏甲骨选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4):79-87.

67.胡厚宣.临淄孙氏旧藏甲骨文字考释[J].文物,1973(9):52-60.

68.郭沫若.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J].考古,1972(2):2-12.

69.徐锡台.西德、瑞士藏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J].人文杂志,1980(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