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文物考古与中医学/ > 六、“回回药物院”遗药及《回回药方》

六、“回回药物院”遗药及《回回药方》




清代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录:“嘉庆十九年(1814)八月初七日,因修理武英殿露房,进呈库中所藏,颁赏内庭大臣,先文僖公以户部侍郎入直南书房,与赐……”据这一记录,可知道清代姚衡寒的父亲姚文僖曾经得到嘉庆帝赏赐的药物。据医史学家范行准先生考证,认为这些药物皆是来自元大都“回回药物院”的遗物。从药物的名字及用法上也可佐证这一点。姚氏所记赏赐清单药物有122种,数十斤。如肉豆蔻油、白豆蔻油、蜜蜡金油、蜜蜡油、香橼油、阿里西油、都尔门底那油、郭巴益巴油、丁香油、苏合油、巴尔撒米油、冰片油、肉桂油、利诺油、阿里法油、蜜罗柑油、噶几雅油、蜜罗费的里油等。

元代,在中国的阿拉伯人数量很多,其中从事药物及商品贸易的商人和医生为最多。《元史·职官志》记:“至元十年(1287)春正月,改‘京师医药院’为‘广惠司’,‘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广惠司的主要职官有20人之多,皆修制回回药物,职官当然都是阿拉伯人。广惠司便是最大的回回药物院。

中国的回回所著医药著作可考者有两部,一为李殉的《海药本草》,书早佚,佚文见于《大观本草》中,有药物120余种,多是波斯药物。另一部即是《回回药方》36卷,无著撰人,现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残卷4卷,为目录下一卷,58页,第十二卷63页,第三十卷63页,第三十四卷49页,为明代红格抄本。《回回药方》中大量记载着阿拉伯药物,多为阿拉伯译音,用汉文书字,夹杂回文,但书中也有中药数十种,中药方剂115种,牡丹皮出现了84处,巴豆65处,陈皮、黄连、当归、细辛、知母、茯苓等均多次出现,说明作者是一位既熟悉回回药物,又懂得中医药的医生,而且疾病的分类方法完全按照中医的分类法,中医的病名亦大量使用。

关于《回回药方》的作者及成书时间,还有所争议,但书中多是用汉文写成,又熟悉回回药物,且书中多用“儿化韵”药名,还有“北平”字样。在卷十二“治筋松肉慢”下记:可吃煎焦家专雀儿,或黎鸡儿,或野鸡肉。小字注:“即有一等黑禽鸟,北平人呼黎鸡儿。黑色,长尾,比画眉微小。”将北京称为北平,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历史上有两次将北京称为北平,一次是洪武元年(1368),将元大都路改称北平府,时间为1368—1403年,计使用了35年。第二次是1928—1949年,称为北平市。回回医药盛于元代,所以成书应当是在1368—1403年的35年中。

《回回药方》是中国仅有的一部用汉文写成的阿拉伯医药书籍,国内又仅存4卷残卷,因而极为珍贵。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文明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明史: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2.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陈立夫,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5.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杜,1952.

6.[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册[M].上海:开明书店,1948.

8.宋兆麟.巫与巫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杜,1989.

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陈邦怀.战国行气玉铭考释[M]//四川大学历史系古文字研究室.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2.宋书功.中国古代房室养生集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13.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J].考古,1972(3):2-13.

14.四川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纪略[J].文物,1961(11):15-21.

15.王静如.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J].考古,1974(3):205-207.

16.史金波.《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质疑[J].考古,1974(6):39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