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贵妃当道 > 77.阵痛

77.阵痛

    赵祯一夜未曾合眼,独宿于福宁殿,至第二日午时方下废后诏书,说皇后身无子嗣,自愿退位修道,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宁宫。

    大雪纷纷扰扰连下了十余日,到了除夕,赵祯寅时便起身,戴通天冠,穿降纱袍,佩方心曲领,由众人前呼后拥着去集英殿排正仗,受百官跪拜,又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外使前来朝贺。

    一时鼓乐齐鸣,莺歌燕舞。

    因后位空悬,掖庭诸事皆由德妃掌管。虽繁务纷杂,却井井有条,乐于其中。依着宫中规矩,除夕夜要在垂拱殿设家宴,德妃有意操办得有趣些,除去尚食局上贡的御食,又特地使人从宫外寻回许多美味小食,一解众人嘴馋。

    官家至戌时方到垂拱殿,众妃嫔早已等候已久,见御驾前来,皆俯身请安。赵祯劳累一日,又喝了酒,颇有几分倦意。

    宫中没有皇子,以徐国公主为长,领着公主们上前敬酒。赵祯心中高兴,笑道:“朕的公主们也能敬酒了。”说着,挥挥手,令她们走至跟前,他伸手抱了抱长公主,竟有些吃力,不由道:“父皇都快抱不动你了。”

    徐国公主乘机圈住赵祯的脖子,埋怨道:“父皇若是多去看我和娘娘,多抱抱我,就抱得动了。”

    如此责怪的话,旁侧侍候的宫人吓得脸都白了,赵祯却连声应道:“好,好,父皇一定多去看你。”

    其她公主年纪虽小,此时也壮着胆子要抱,赵祯忽而想起几年前病逝的鲁国公主,不觉多了几分柔情,命人将公主们的席坐移至身侧,与他一同食。

    宴席过半,众妃嫔向赵祯敬酒,赵祯含笑受了,道:“今儿除夕,你们也不必拘谨,只管尽情玩乐。”说着,又赏了屠苏酒、羹肴、干果等酒馔给各司内侍宫婢,阖宫欢庆。至午夜子时,长庆门山楼上放烟花爆竹,赵祯早已疲倦不堪,却也耐着性子去楼顶看了烟花,方回福宁殿。

    行至宫街,赵祯却半途下了舆,且不往福宁殿走。

    阎文应不知圣意,忙上前道:“官家,天色已晚,该回殿安寝了。”

    赵祯沉吟片刻,犹带着醉意道:“朕要去如意院。”

    阎文应吓了一跳,噗通跪在地上,正要说话,只听赵祯瞥眼道:“若你敢废话,朕削了你的掌印大监之位。”

    阎文应吓得半死,欲言又止,随着赵祯行了几步,方谄媚道:“先皇早定了规矩,除夕中秋只许宿于中宫,若是中宫一时空悬,则宿在福宁殿。今儿奴才领着众人回福宁殿去,官家只带着苏且和去如意院,想来旁人也无从知晓了。”

    赵祯笑了笑,道:“你倒是机灵。”顿了顿,又狠狠道:“若是宫里有传言说朕除夕去了如意院,不管其他,只唯你是问。”

    自宴席散了,莫兰趁着众人不注意之时,独自回了如意院。换下织金锦缎的大袖罗衫吉袍,取了披帛,卸净浓妆,褪下朱钗,只着一袭月白兰花刺绣交领长裙,外裹着棉锦长褙子,散着头发与宫人捡了挂满铜钱的竹竿,于庭中用力击打一堆瓜皮纸屑,口中亦是念念有词,说着吉利话。

    虽是冬夜,白日里还下了几点雪,到了晚上却是漫天星光,月色极美。莫兰正拍得起劲,忽觉似有什么人站到了身后,以为是清秋,也不回头看,口中道:“好丫头,烧松盆备好了么?”待回头,不禁愣住了。

    赵祯一身青衫,立在灯前,映出长长的身影。他从福宁殿匆匆而来,犹带着几分风尘,微微一笑道:“备那东西做什么?”莫兰有些惊异,渐渐的,心底深处似有什么缓缓的涌了上来,只觉脚趾都是欢喜的。

    清秋将烧松盆捧了过来,又有宫人拿着柴火和苍术等物候在一侧,莫兰命人将火点燃,才拿了几株苍术递至赵祯手中,道:“民间有传说,除夕之夜烧苍术可保佑辟瘟祛湿,平安体健,官家也烧一烧。”

    赵祯极愿与民同乐,也觉新鲜,遂与莫兰烧了药材,只见她微闭着眼,双手拢合在胸口处,口中道:“愿官家来年诸事顺利,愿娘亲身体安康,愿莫愁生活惬意……”赵祯愣愣的瞧着她,她的脸上莹白如玉,虽未施胭脂,却光洁有泽,红润粉嫩,散发着慑人的神采。

    他轻声呢喃道:“你怎么不给自己祈愿?”

    莫兰睁开眼,朝他粲然一笑,道:“只要我心爱的人都过得好,我也就过得好。”说完,亦唤了宫人们过去焚烧,自己则携着赵祯的手往殿中去。

    月色清辉满地无限阑珊,宫中烛火高悬,时有欢言笑靥,尽是人世繁华景象。

    接连几日,亲王、朝臣皆携着家眷往宫中请安,外命妇的赏赐均由德妃处置,好在先前都有规矩录册在,她虽初次掌管,倒也分毫不差,事事妥当。

    赵祯知她辛苦,也时常抽空至临华殿探望。

    至初七这日,觐见的外命妇渐渐少了,德妃好不容易缓下空来,歪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忽听内侍来禀:“娘娘,官家来看您了。”

    话犹未落,赵祯已掀帘子进了屋,见德妃躺着,忙道:“你尽管躺着,朕与你说几句话就走。”德妃窥视中宫之位,半分也不敢放肆,到底起身行了礼,才含笑道:“官家能来看臣妾,臣妾很高兴。”

    赵祯往炕上坐了,见桌上放着半碗黑黄药汁,遂关切道:“怎么又吃起药来?可是哪里不舒服?”

    德妃道:“不过是这几日有些操劳,就让御医开了几副补血气的药,并无大碍。”

    赵祯见她面色寡黄,颇为怜惜道:“你年纪虽轻,但也要好好养着,若是太过劳累,叫董昭仪、张婕妤她们帮衬着也好。”

    德妃一听,脑中猛然炸开,生怕官家将协理之权分与众人,又不敢太露于面上,遂强忍着不悦,微笑道:“臣妾心中有数,谢官家惦念。”

    赵祯正欲说话,只听廊下有内侍高唤:“官家,娘娘,二品县主刘夫人求见。”

    正好岔开话头,德妃不由得一笑,方道:“宣她进来罢。”又朝赵祯道:“官家可能还没见过哩,正是内殿崇班刘从广大人的夫人。”

    赵祯点点头,也正了正色。

    刘夫人也不过十七八岁的年纪,从小养在深闺大院,甚少出门,此次入宫也是逼不得已。谁叫她嫁的是皇亲国戚哩。

    她父家姓鲁,闺名菀白,亦唤鲁二娘。父亲为户部郎中鲁宗道,于前年冬时与刘从广成婚,被先太后赐为外命妇二品县主。

    她穿着正式的品级大服,朱钗满头,小脚细如莲瓣,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她本就与德妃相识,因父亲同朝为官,两人虽相差几岁,但也时常在一处消磨时日。毕竟年轻,她兴致勃勃掀了帘子进去,还未来得及唤一声“姊姊”,竟见里头有陌生男人在,不由得满脸通红。

    德妃知她心思,忙道:“快给官家请安。”

    菀白初次面圣,行了跪拜大礼后,才敢缓了语气喜滋滋轻唤“姊姊。”

    德妃与故人见面,也欣喜不已,遂道:“你来也不及早告诉我,好叫人去宫门口接你。你又不爱出门,这回倒难为你了。”

    菀白羞涩道:“是官人送我来的,倒也不怕。”

    赵祯见两人说得高兴,亦不想打扰,遂起身道:“你们好好说话,朕有朝务,先走了。”两人忙起身送驾,待仪仗入了宫街,转弯不见了,才回屋中。

    没了外人,菀白活泼了几分,道:“我先前以为官家都是白胡子大老爷,不想竟如此年轻,还很俊朗,一点不输官人。”

    德妃不由大笑,道:“你是从哪里知道官家都是白胡子大老爷的?”

    菀白噘嘴道:“戏里可都是那么唱的。”说着,又睨了一眼德妃,道:“他对你好么?”

    德妃愣了愣,倒不知如何回答,许久才道:“算是好吧。”顿了顿,问:“你呢?刘大人对你好么?”

    菀白脸上绯红,眉眼处却又带着几丝忧愁,缓缓才道:“我也不知道。”

    德妃问:“什么叫不知道?傻丫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罢。”

    菀白望着窗缝外灰扑扑的天色,心也阴沉起来,低落道:“他待我很客气。”随即又笑道:“不说这些,我在家中听说你如今协理六宫,权同中宫,说不准年后官家就要立你为后,可是真的?”

    德妃溢出几丝喜色,道:“那也说不准。”

    菀白见她似有几分把握,不禁也替她高兴,道:“我瞧着官家那般模样,也是极好相处的,可跟戏里一点不像。”又低了低声道:“若是你成了皇后,不仅于你家里能得益处,连我面上也能沾光。”

    两人又唧唧歪歪如待嫁闺中时那般闲聊至午后,德妃要留菀白用午膳,菀白推却道:“官人还在玉津门外等着我,不敢让他久候。”说完,就起身告辞。

    虽是正午,却是阴风凛冽,黑云低坠,天空黯淡无光。菀白扶着家中带来的侍婢,随着引路内侍,沿着宫街往玉津门去。她脚小不能使力,来时早已酸胀难忍,此时回去又走得急,更觉疼痛,脚心火辣辣的似炙烤于炉上。

    转过几条宫廊,穿过角门,玉津门迎面而至,威武耸立的宫墙下立着几名头戴兜鍪,身穿锁子胄甲的亲军侍卫。菀白从不在外抛头露面,此时不由得有些拘谨,用长袖掩面,只命侍婢递上象牙腰牌。

    出了玉津门,有紫衣内侍迎上来,屈膝请了安,道:“县主万福。”

    菀白见他服饰不同其他,眉宇间颇有几分威严,遂客气道问:“大监有何事?”

    内侍道:“刘大人去了福宁殿面圣,让奴在此候您,请县主随奴去憩阁稍候。”

    菀白心思淳厚,没有多问就随着内侍去了。

    又顺着夹道走了许久,行至一宫街旁侧,举目四望,只见寒石秃凹、枯枝横斜中立着几间殿宇。内侍只站在廊下,并不进去,道:“到了,请县主在此稍候。”

    菀白问:“刘大人何时过来?”

    内侍道:“君臣议事并无定时,有时讲两三个时辰,有时几句话就完了。”稍顿又道:“奴才不扰县主歇息,先行告退。”

    菀白忙浅笑道:“大监尽管忙去。”

    菀白脚上虽疼,亦不敢乱走,只在廊下扶着宫柱愣愣发呆。冷风愈刮愈烈,四周枯枝摇曳,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响。不过多时,乌云压城,漆黑如入夜,噼里啪啦下起雨来。

    侍婢瑟瑟发抖道:“夫人,外头太冷,屋里好歹暖和些。”

    两人遂进了屋,菀白从未独自在外呆过,此时身在陌生之处,竟有几分紧张,也不坐,只来回踱步。

    忽听侍婢呼道:“什么人?”

    菀白回头去看,只见一个雪青纱裙娘子快步从阶下走来,见殿中有人,也不称呼,只恭谨福了福身,道:“奴婢仁明殿掌籍宫女,进殿中避一避雨。”

    菀白对宫中之人总存着几分敬畏,遂道:“娘子自便。”

    宫女将装书的竹盒放于案上,却并不坐,只静静立在一侧望着门外雨雾缭绕。菀白见那宫女神情娴静,举止得体,不由暗暗惊叹宫中婢女之教养,细细打量起来。

    那宫人在纱裙外头罩了件墨青的比甲,头上挽着宫髻,只斜斜簪着一支银钗,垂下几缕流苏,漾在耳垂处。她腰间系着月青色绣花腰封,上面挂着几样荷包。

    菀白细眼一瞧,不觉轻呼出声,道:“那个荷包……”

    子非这才抬头望过来,道:“夫人有何吩咐?”

    菀白道:“你那个荷包,我官人也有一个。”

    子非道:“这是奴婢自己随意绣的玩意儿,想来也只是相似而已。”

    菀白好奇心起,道:“你能递给我瞧瞧么?”

    子非倒是无所谓,伸手取下递与菀白,道:“绣技粗劣,夫人莫笑。”

    素柔修长的手指抚在荷包上面,犹如葱白,连子非瞧着也想握一握,不觉道:“夫人的手长得可真好看。”

    菀白笑笑,道:“也是时时保养着,连冷水都不曾碰过。”

    子非甚是钦羡,道:“定是夫人嫁得好,能得郎君如此疼爱。”

    菀白忽而指着荷包上的纹案,问:“这是什么?”

    子非瞧了瞧,脸上扬起明媚的笑意,让人不觉心都舒畅起来,她道:“是桂花糖蒸栗粉糕。”

    菀白闻之,也是轻轻一笑,道:“原是这个,可真叫人难猜。”

    子非带着沉沉心事,勉强笑道:“都是闹着玩才绣的。”

    菀白道:“我家官人也极爱吃这个,跟小娘子似的。”说起刘从广,菀白脸上露出甜蜜羞涩的笑意,眉梢眼角处都似飞起来了。

    子非收好荷包,瞧着屋外的雨渐渐小了,又想起旁殿中应有雨具,遂往里去寻东西。菀白见天色愈晚,心中不免着急,行至廊下去翘首以盼,远远瞧见雨中有人撑伞迎来,心中一喜,遂唤了声:“二郎。”又撇脸朝屋里道:“娘子,官人来接我了,咱们有缘再见。”

    子非“暧”的应了一声,手中拿着纸伞正要从里屋出去相送,忽听门外有个极冷峻的声音道:“怎么只站在廊下,风这样大,若是扑伤了,可又要吃几月的苦药。”这一句入耳,只觉脑中一轰,连绵的雨声均已听不见了,唯有自己的心跳,噗通噗通响个不停,像是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涌至脑中,如窒息一般,连往前跨步的力气都没有了。

    整个人都像是傻了一般,立在那里半天都不能回神,她怕失望,怕是自己的错觉,怕万一不是他……

    仿佛过了一生那么久,她才缓缓的走至外殿。

    一身朱衣映入眼帘,戴着貂蝉冠,身挂锦绶、玉佩、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他撑着伞站在廊下面对着雨幕,右手揽在刚刚说话的夫人身上,连着纸伞也微微向右倾斜。

    子非心中那股子气陡然呼了出来,心底深处若有若无的钝痛缓缓涌上心腔,似有万箭射入,千疮百孔,连细微的呼吸亦能扯痛全身。

    她仿佛看见他从身后拿出一包糕点来,讨好的笑着,问:“你猜猜,这是什么?”亦记得他去暴室接她,嘶哑着声音轻唤她:“子非。”也记得他蹲在她面前,道:“饿坏了吧,要不我来背你?”

    那一日,窗外蝉声如织,热浪如滚。他轻轻帮她拭去眼泪,道:“我不需要你会琴棋书画,这些我会做就够了。我也无需你善用女红针线,因为我要娶的并不是绣娘。你胖我也不嫌弃,大不了我再多吃点,和你一起做胖子。至于你娘是不是正室,对我来说,你是你,她是她,你是我的正室就够了。”

    她站在仁明殿顶楼上望着他消失于汴京城中的时候,还傻傻的以为,不过三日,他就会向太后要了她去,从此两人厮守一处,再不分离。

    她以为自己早已将那些温情渐渐忘记,却不料,不过是个背影,封尘的记忆便像撕开的伤疤一样,依然疼痛,犹如昨日发生之事。

    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他说话时舒展的眉眼,走路时裙摆的幅度,一点一滴,就像晨起时乍然惊醒的梦境,原来竟是那样清晰,铭记于心。

    隐隐有声音传来,女子道:“我刚刚和仁明殿的宫女说话,怪有趣的。”

    刘从广听见“仁明殿”三字,本能的回过头去,屋里阴暗一片,有个穿青纱的宫人痴痴立在殿中,侧着身,头低低的垂下去,完全看不清神色。不知为何,他觉得那宫人很悲伤,似有什么牵引着他,让他想要走进去,跟她说句什么。

    他的心,忽然柔软得像墙头那一抹青梅。

    菀白见从广发愣,忽而有些不安,她轻轻推了推他,道:“我饿得慌了,想快点回家去。”从广回过神,朝她笑了笑,将她揽在怀中,撑着伞往雨幕中去。出了东华门,早有马车小厮在外候着,从广本是骑马来的,此时下了雨,只好与菀白一同挤在马车之上。

    两人虽成婚已有一年有余,可从广待她向来客气,甚至从未同坐一辆马车,处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寥寥无几。菀白本想着入宫请安是极为劳苦之事,却不想竟能与二郎整整呆上一日,心里就密密麻麻的溢出欢喜。

    她见从广端正的坐在自己身侧,面无颜色,也不言语,鼓了鼓勇气,方道:“二郎。”从广依旧只望着帘幕,也不知道那上面有什么值得他看那么久,听见菀白叫他,也只是“嗯”了一声。

    她又笑道:“我刚刚在宫里瞧见和你身上戴的一模一样的荷包。”

    从广这才回过头来,他身上戴的荷包只有一个,还是当日在通鉴馆时,子非送他的回礼。菀白终于引得他注意,又甜笑道:“我知道你那荷包上绣的是什么了。”她低头看着从广腰中挂着的荷包,上面绣着几团白色的东西,又圆又方,静静的躺在朱红的锦袍上,只听他问:“是什么?”

    菀白还在笑,脸上泛着异样的潮红,就算成婚这么久了,她在他的目光下,依然会羞涩,她道:“是桂花糖蒸栗份糕,是官人爱吃的桂花糖蒸栗份糕。”

    从广胸口剧烈起伏着,他紧紧握住那荷包,脑中浮现出千万个念头。

    他极力镇定道:“你怎会知道?”

    菀白见从广眉头紧皱,莫名惶恐起来,许久才道:“是刚刚在憩阁时,躲雨的仁明殿宫女告诉我的。我见她身上戴了个一模一样的,就随口问了问她。”停顿片刻,她又故意轻笑一声,想逗从广开心,道:“那宫女说荷包是她自己随意绣的玩意儿,我当着面没说,其实心里一点也不信。若是荷包是她绣的,怎么二郎这里也会有呢?想来是糊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