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百万大裁军 > 第三章 最后一页(2)

第三章 最后一页(2)

    0日晚八点,我方获悉敌一线部队明天四点起床,五点开饭……这很可能是敌人发起攻击的时间。

    部队政委和副部队长们,乘夜赶往各师指挥所,紧急进行战斗准备……

    1日拂晓四点钟,敌人果然发起了全线进攻,在其主攻方向“山口”地区投入了一个团的兵力,重点目标是夺取A高地。前沿各要地一片火海。

    如果北京的会期不提前的话,此时正是两支部队交接指挥权的时刻。敌人也在“配合”我军的精简整编呢!

    幸而,张志坚和他的同志们提前四十个小时行使了指挥权。我军尽管“立足未稳”,但毕竟“立足”了。大炮刚刚进入阵地,还未经过试射,误差只能在战斗中校正了。战士们接过了阵地,但还来不及熟悉地形、道路和敌人的情况,人的心理、行动还不适应战争,然而战斗来临了。他们的主要依托便是坚强、勇敢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口气的决心。

    A高地共有三个哨位,驻守着我军的一个班。所谓三个哨位,就是三个猫耳洞。最靠前沿的一、二号哨位,总共只能藏进五个人,与敌人相隔一个小小的鞍部,直线距离只有七、八米。

    敌人在交叉火力掩护下轮番进攻。我连指挥所与高地主阵地三号哨位的联系被炮火切断,三号哨位与一、二号哨位的唯一通道被敌火力严密封锁。前沿的五名战士打退敌人的多次冲锋后,有四名壮烈牺牲,另一名负伤昏迷。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我军在立足未稳、仓促应战的不利局势下,粉碎了敌团规模的进攻。据敌人自己上报的数字,敌军损失了七百人。张铚秀司令员战后第十天赶到前线,评价他们是“刚上阵地就打仗,给敌人以较大杀伤,基本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计划,可以说是首战胜利”。

    但是参战将士们不能满意。这是一支士气高昂的珍惜荣誉的部队。他们为自己这一次的仓促应战被动挨打而懊恼,他们要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这一天的战斗下来,张志坚似乎瘦了一圈儿。他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

    这本来是一位精明干练、长于韬略的指挥员。虽然抗美援朝时期,他只是一名文化教员,直到作为一名部队长,他还从未指挥过真正的作战,然而他勤奋好学,思想敏锐,在训练改革中曾经有过建树。1984年部队举办大专班,他不顾年长位高,同参谋、干事和连排干部们一起当学生,被传为佳话。他是在军队长大的,却不是那种经验型干部,倒更接近学者型。对眼前这场战争,他承认缺乏经验,承认不适应,但如果给他稍微充裕一点的时间,他相信自己会打得更好。可恼的是没等他施展韬略,战斗便结束了。

    他比任何人都急于再战,急于复仇。但是理智告诉他,他必须比任何人都沉着冷静。他咬紧牙关,为的是退一步进两步,夺回战场主动权。他与急于求成的错误情绪抗衡着,设法推迟敌人的新的进攻计划。

    6

    除了前线将士之外,L政委大概要算不可多得的不为整编的波动所左右的人物了。他是偕同夫人去大连疗养途中被召到上级机关开会的,在这以前,他已经游历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城市。这样一次会议,不论从哪方面讲,都是不能置之不理的。何况L政委所领导的单位是撤销单位,部队长已接到去上级机关任职的命令,并且很快就要到任。试想,该有多少工作等着L政委去做啊。即使没有工作要做,在这种时候一个党委书记怎能不满腹心思、归心似箭呢!他的部下有一位指挥员,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位宣称要让管理不严的干部去看他的战士被锯掉大腿的人物,在传达撤编命令的大会上,不禁潸然泪下,几次读不下去。而他的政委却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会议一结束,他即请假去山东办私事。既然休假未完,已经到了北方,顺路去办点私事也未尝不可。其实,他办私事并没用几天时间。之后,他便偕同夫人由青岛到上海,之后是宁波、普陀山、杭州、桂林……优哉游哉地观起光来。直到6月6日——军委扩大会议之后第二十天,才回到部队驻地。此时部队长已到了报到的最后期限,两人擦肩而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