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都市言情 > 浦江东 > 第466章 小菜场(中秋快乐)

第466章 小菜场(中秋快乐)

    只是,有一点胡晓辉还是没有搞太明白:纺织行业遇到困难是事实,但这张报纸上说的是招收空嫂的事情,难不成王建东他对此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想了想,她试探着问:“你不会是想要阿姐去-----?”

    王建东笑了笑,回答道:“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倒不是说不可以,人生本来就有无限可能。只是,从纺织女工道空嫂,这转变似乎也太大了吧?

    再说了,乘务员又是怎样的一份崇高的职业,离自己、离咱们普通老百姓似乎太遥远,也太有些高不可攀了的吧?

    至少胡晓辉现在是这样认为的。

    “一切还早着呢。”王建东低头看着胡晓辉认真的模样,呵呵一乐,说道,“现在报纸上都还只是讨论。至于说上面会不会真正放开乘务员的年龄限制,还两说着呢?”

    “让你笑话我。”知道王建东是和自己开玩笑,胡晓辉笑着在王建东胳膊上狠狠拧一记。

    只是现在天冷,衣服穿的厚,这一拧,似乎都只发力在了王建东的衣服上。

    不过,有一点胡晓辉倒是听出来了,大姐的工作,是真的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不要到时候搞得来手足无措。

    在整个纺织行业大气候不好的形势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这个道理,在东北冰天雪地生活过多年的胡晓辉自然知道。当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会是无辜的。

    不觉间,胡晓辉挽王建东的胳膊更紧了一些。她突然间觉得,王建东的胳膊,在这个初冬的日子里似乎更多的给了她温暖和一种安全感。

    到陆家嘴路。

    胡晓辉却说道:“对了,我们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吧?”

    王建东低头看胡晓辉。

    胡晓辉笑了笑:“出来接你的时候,我就和阿姨说好了,今晚上小菜我买了带回去的。”

    王建东明白过来。呵呵,这是胡晓辉今晚上要自己亲手烧菜的意思啊。好,好久都不曾吃过胡晓辉烧出来的正宗东北大菜了。

    说实话,是有很长时间没有给家里买过小菜了。笑了笑,他低头问:“你今天等我,就是想着一起去菜市场的吧?”

    胡晓辉笑而不语。

    往左拐,再往前面走不远就是陆家嘴菜市场。

    陆家嘴的老居民,一般把这里叫做小菜场。

    上海话就是很有意思,不管菜场大小都叫作“小菜场”,不管买荤菜蔬菜还是鸡鸭鱼肉,放进菜篮里就都成了“小菜”。

    为什么把菜市场称作“小菜场”,把菜叫作“小菜”,这一点王建东倒是没有去深究过。

    或许是习惯成自然。再他的记忆里,反正自己从小开始,家里人和周围的人就都是这样叫的。

    这可能与上海人吃菜讲究少而精,或许是有关系的。他想。

    上海最多的是宁波人。就像王建东以前的邻居,宁波阿婆一样,宁波人习惯把菜做得比较咸,他们形象地把小菜叫作“下饭”,意思是吃一点小菜只是为了配合把饭吃下去的。

    请客人吃饭,他们往往会客气地说:“下饭呒糕(没有)饭吃饱。”实际上,宁波人的小菜,做得既入味又精致。

    上海人在吃口上,实际上比之宁波人,还要更加少而精的。

    有一句上海闲话,叫做“拿到篮子里就是菜”。

    这话得本意是嘲讽那些不会挑菜、不会讨价还价的“粗人”。

    不过,其实这句话还包含有另一层意思:都说上海人会过日子,就是说要会过日子,首先就要学会买菜。

    精明不是一个贬义词,精明的也不仅仅是买菜人,卖菜人同样也精明。

    上海人精明的味道,在小菜场里最能体现出来了。

    主妇们去菜场买菜,总要精挑细选,他们不仅要考虑“荤、蔬搭配”,还要精打细算,不能超支。她们还有一套自己的买菜经。

    即便是后来家里有了冰箱,上海人依然坚持天天去菜场,因为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上海人看来,刚买来的小菜和冷藏后的小菜味道是不一样。

    甚至,上海电视台在全国电视媒体中,还率先首创了一档《小菜场》的栏目,让“小菜场”这个平民化的名字,登上了电视台的荧屏。

    这个节目,每天在黄金时段,播出15分钟的节目,及时播报蔬菜、水产、肉禽类、果品等服务信息,经常还指导市民买、汰、烧。《小菜场》很快成为了一档收视率很高,在华东一市六省,引起了很大反响的节目。

    另外,上海还有一句闲话说,“菜篮子里看形势”。

    也就是说,上海的形势好不好,只要去看看老百姓的菜篮子就知道了。

    事实上,“小菜场”真正做到菜源丰富,能够满足老百姓菜篮子的需求,那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

    从过去清晨“摆篮头”、排队去买菜,到现在去大卖场,把农副产品拉回家,菜篮子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这些都是上海老百姓最能看到的改革成果,就是它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人们的一日三餐问题。

    为什么要说是“菜篮子里看形势”呢?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就很能说明。

    大约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人到小菜场不仅要带好钞票,还要带上票证。买菜要有肉票、鱼票、蛋票,豆制品票。过年了,新鲜鸡蛋很难买到,但是有冰蛋票。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小菜场真正做到了菜源丰富。国家领导人也常常从上海的菜篮子里看民生。

    但是很多上海人,特别是外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一直到91年的11月1日,上海豆制品供应才正式废除了30余年来凭票销售的办法。而豆制品票正是上海农副产品最后一张计划供应的票证。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 安卓苹果均可。】

    随着票证供应的取消,上海人才算是真正走出了买菜凭票的年代。

    这时候正是菜市场下午的高峰期。相隔老远,王建东就清楚的听见了菜市场门口摊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