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细节决定成败 > 第11页

第11页

    美国肯塔基丰田装配厂的管理者迈克·达普里莱把丰田生产方式描述为3个层次:技术、制度和哲学。他说:“许多工厂装了紧急拉绳,如果出现问题,你可以拉动绳子让装配线停下来。5岁的孩子都能拉动这根绳,但是在丰田的工厂里,工人被灌输的哲学是,拉动这根绳子是一种耻辱,所以人人都仔细操作,不使生产线出现问题,所以那根绳子潜在的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作用。”

    丰田生产体系还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上。例如在多数工厂,工人往往努力超产,因为他们一旦达到指标就可以轻松了,结果工作流程忽高忽低。但在丰田公司,超产被视为是最严重的一种浪费形式。公司设计的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没有上下波动,给客户的数量正合适,结果是工厂平稳运转,每个人都在忙碌。曾在丰田公司工作过的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技术管理教程主任约翰·舒克说:“丰田生产体系需要大量详尽的计划、严格的纪律、勤奋的工作和对细微之处的专注。”

    从效果来说,观看运行中的丰田生产系统就像看一件赏心悦目的东西。工人们以下4条为工作原则:清扫、分类、筛选、整洁。丰田公司的装配厂有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懒散现象。在一般的工厂你会看到一堆堆未加工完的零件,装配线停下来检修,工人站在那里无所事事。而在丰田公司,生产过程就像设计的舞蹈,工人看上去就像舞蹈演员:取零件,进行安装,检查质量……这一切都是在完美的环境中进行的。

    正是从各种细节入手,日本的汽车全面提高了质量,得以雄霸世界汽车市场。

    ●一切用数据说话

    在质量的管理上,日本的汽车界引入了戴明的管理思想。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得益于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1951年,日本设立戴明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面向日本国内的制造企业,评奖标准非常严格,获奖企业每年最多1~2名;日本国内称戴明奖为“企业诺贝尔奖”。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爱德华兹·戴明博士提出了在质量管理中引入统计学的理论,也就是一切用数据说话。美国汽车工业对此视而不见,戴明博士便东渡日本,受到日本人的欢迎,并被奉若神明。日本人应用戴明的理论,发明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的循环上:

    1、计划阶段(plan),看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逐项列出,找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2、执行阶段(do),实施改进,并收集相应的数据。

    3、检查阶段(check),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吻合。

    4、处理阶段(act),如果改进效果好,则加以推广;如果改进效果不好,则进行下一个循环。

    PDCA循环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企业总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环,找出问题以寻求改进;阶梯式上升,第一循环结束后,则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戴明强调连续改进质量,把产品和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止的、不断获得小进步的过程。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影响很大,日本企业纷纷使用PDCA循环自己找问题,然后改进产品质量,使包括汽车在内的各种产品质量得到了迅速提高。

    ●“Kaizen”成本法

    在成本的管理上,日本的汽车界创造了Kaizen成本法。

    源于日语的“Kaizen”,意指小的、连续的、渐进的改进,这一方法是指企业通过改进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细节活动,如持续减少搬运等非增值活动、消除原材料浪费、改进操作程序、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生产时间、不断地激励员工。设计过程中确定的产品各功能和企业各部门的目标成本,是产品制造及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利用Kaizen成本法来逐步降低成本,以达到或超过这一目标,并分阶段、有计划地达到预定的利润水平。其计算大方法如下:改善值=本年(月)的实际成本-上年(月)的实际成本。这一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企业有能力不断地降低产品成本,这是一种永无止境、目标不断提高的成本管理思想和方法,这种成本意识是企业长期保持成本优势的基础。

    正是凭着这种精细的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达到最辉煌的时期,日本汽车充斥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市场。请看下列一组数字:

    ?1970年日本汽车出口量为109万辆。

    ?1974年汽车出口量超过原西德,并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1980年汽车出口量增到597万辆,其中向美国出口轿车达340万辆;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达34%,如将在美合资建厂生产的轿车计算在内,其市场占有率高达39%。

    ?1981年出口量为605万辆,占日本总产量的54%,其中轿车为394?7万辆;其中美国是日本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

    丰田汽车社长认为,其公司最为难巨的工作不是汽车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而是生产流程中一根绳索的摆放,要不高不矮、不偏不歪,而且要确保每位技术工人在操作这根绳索时都要无任何偏差。

    三    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忽视细节的代价?

    白蚁确实可以造成长堤溃决的后果,必须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才能防患于未然,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1.白蚁的危害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

    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

    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

    长期以来,我一直以为这句成语只不过是一句防微杜渐的警世箴言而已,现实生活当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事例,但是现在知道“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东清远溃堤13条,塌坝9座,查实其中有9条堤围和5座大坝是土白蚁为害的结果;1986年7月广东梅州市发生建国以来特大水灾,梅江决堤62条,其中土白蚁造成的缺口55个;1981年9月广东阳江市境内的漠阳堤段出现18个缺口,其中查实有6个是土白蚁为害所致。

    2003年夏天长江遭遇了特大的洪灾,荆江大堤公安县南平镇堤段出现管涌,大堤危在旦夕。几位老水利专家明察秋毫,及时判定管涌是白蚁为害所致,并带领群众采取有效措施,经过5小时奋战,终于排除了险情。

    人们不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小白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呢?

    看过有关方面的资料才明白,原来,造成溃堤的“蚁穴”之蚁,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蚂蚁,而是白蚁。白蚁与蚂蚁在昆虫分类上相差甚远:前者归属等翅目,后者属于膜翅目;形态上也有明显的差异:蚂蚁有翅型成虫的前翅明显大于后翅,而白蚁则前后翅等长,故分类上归属等翅目。

    土白蚁是群栖性昆虫,巨大的巢穴修筑在地面之下,成年蚁巢起码有几百万个土白蚁个体,巢群内又有严密的“社会分工”:蚁王、蚁后为一群之首,专司繁殖后代;兵蚁的任务是监督工蚁劳动和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工蚁数量最多,是这个群体的劳工,从事筑巢、觅食等基本劳动。蚁王、蚁后居住的地方称为主巢,腔积有1立方米到几立方米。主巢通过蚁道与副巢(又称菌圃)相连,主蚁道内径6厘米至12厘米;有的白蚁道四通八达,甚至贯通堤坝的内外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