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梦回三国之炎汉中兴 > 第4章 关徐斗智

第4章 关徐斗智

    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了。关羽中军帐中,关羽击鼓聚将议事。

    关羽道:我军军粮还有多少,能支持到什么时候?

    军需官赵累道:禀将军,还有十日之粮。

    关羽道:我出军之时粮草可支一年,为何才半年,粮草竟不够了。

    赵累道:七月之时水淹了于禁七军,投降的军队有五万之多,如今已经是冬月,粮草已经不多了。

    关羽道:我记得找东吴借了湘关之粮已经运到。

    赵累道:与湘关之粮一起到的还有原本荆州守城军士一万余人。

    关羽道:既然如此,我欲与曹军决战,战而胜之,取了曹军粮草自然无虞。

    赵累道:还是退兵的好。我军决战百战百败。

    关羽大怒,道:你敢乱我军心?

    赵累道:我军自五月出兵,快一年了。顿兵于坚城之下,士卒疲敝,士气不振。今粮草又缺,军心浮动。徐晃魏之名将,恐将军一世英名付之流水,诚为可惜。

    关羽大怒:赵累扰乱军心,来人与我拉下去砍了。

    廖化,周仓,王甫,关平众将都来求情。

    关羽道:看众将面上饶你死罪,与我重打一百军棍。

    王甫道:一百军棍只怕也就死了。请将军开恩。

    众将也都来求情。

    关羽道:先打五十军棍,待我破了曹军再来打你。

    自有军士把赵累拖下午执行军法。关羽继续道:破曹军,诸将有何良策?

    关羽见诸将默然,道:众将听令廖化,周仓,关平,你等三人引精锐军士各两万限明日卯时三刻于城西部阵。关索引我三千骑兵中军随时听我军令。王甫带剩余军士防备曹仁,曹仁虽只数千残军不可轻视。

    一众将军从中军帐中议事完毕都退了出来。周仓首先叫起来:将军是不是糊涂了,给全军的号令是明日捉了徐晃吃午饭?

    关平道:我父亲怎么会糊涂?周叔可不要也扰乱军心。

    周仓默不说话,心中暗暗苦笑。虽然众将都不说,可谁都知道大家心里怎么想的。

    曹军中军帐中。徐晃正集众将议事。忽有军士来报,说是关羽有使者前来。徐晃命引进来。原来是关羽有书信一封。徐晃命长史念给大家听。

    公明吾弟尊鉴,愚兄百拜顿首。自许昌一别,十数载矣!每念许昌相聚之欢,未尝不叹息也。后闻吾弟数总大军,屡破强敌兄心甚慰,不负吾兄相知之雅。然弟竟领军数万与兄为敌,为兄思之痛心,竟至夜不能寐。弟常言当为国家效力,平定四海,救百姓于水火,奈何陷身于贼?吾兄大汉之皇叔,誉满天下,救济斯民。弟若肯弃暗投明,必不负胸中之才。今我军取樊城如反覆手,而破曹军若拾地之芥。只恐破军之际玉石不分,诚为可惜也。特此为书,望吾弟三思。

    徐晃听完冷笑道:破曹军若拾地之芥,还玉石不分?只怕是粮草不济了,想侥幸一战而决胜负吧!

    这时突有亲卫小校进来,说是有紧急军情。徐晃

    于是命朱盖款待使者,自与那小校出去了。

    原来是之前于禁被水淹后投降关羽的军士数人,说有机密事情上报。说他们被分配到军需官赵累手下,天天吃不饱饭,说是吃饱了会有力气逃跑或者造反。今天赵累将军被关羽无故毒打五十军棍,所以特地命他们几个原本曹军的士兵前来报信,明日他在军中举火烧了剩下的只够数日的粮草来投将军。要将军助他一臂之力。

    徐晃反复询问却并无破绽。原来徐晃自建安十二年以来屡屡吃败仗,先败赤壁,再败定军山,三败于汉水。就算真的有问题他也不会放过这次打败关羽的机会。关羽擒于禁诛庞德,威震华夏,曹操都要迁都避其锋芒。打败了关羽才能扬眉吐气。

    午后,徐晃请关羽使者过来账中,道:请回复关将军,不要欺人太甚,明日城西决战。我要看看关将军如何拾了我这颗芥子。

    使者领诺自回去了。

    部将殷署道:令明,敌军粮草就快不够了。我军再静守数日,敌军自然退去,为什么冒险决胜负于一时。

    徐晃道:明日关羽军中有内应烧其粮草,乱其军心,我若不应其必不能成功,这是第一点。关羽大军暴师于外有一年了,士卒疲敝,这是第二点。第三,屡功坚城而不能下,士气低沉。第四,魏王教尔等十二营军士都来助我,我军人马多于敌军。第五,我军屯樊城西北两月,日日训练士卒,锐气甚盛。所以明天决战我军必胜,胜而追之,南郡公安唾手可得。

    写这样一个题材的作品确实是很不讨好的。首先就是架空,与原来的历史完全不同,一部分人心理上会排斥;然后是与以往的小说都不相同,我看见的描写战争的小说特别是古代战争,多比较喜欢单挑,这个是严重的不科学,我要写的是尽量真实一点,不过水平有限,要真正还原,除非能穿越到过去,真正经历战争,我只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尽量还原;第三,现在的读者也好作者也好,多偏向于男欢女爱,实际上哪有那么多情情爱爱,战争就是血淋淋的,没有情爱可言,不过读者喜欢。写这样一本书个人来说并不是为了出名,只是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心愿。我记得的读高中的时候就动笔写过一点点,那个时候哪知道什么历史,不过是模仿三国演义写写罢了。要知道三国演义的语言是非常的精炼的,要模仿的好也非常不简单。十多年过去了,积累了很多历史方面的知识,当然各个方面都有涉猎,现在来写自然要稍简单一些,不过也不尽如人意,毕竟所学有限。当然为了写的更好一点,以后不要留有遗憾我会尽量努力,并多分享给我周边的同事同学,让他们帮我多提意见,多修改,然后再上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