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建国大业 > 第六章 (二)

第六章 (二)

    1、北平中南海丰泽园*办公室

    字幕:1949年9月20日

    *与秘书急急地走进办公室,翻开政协代表名单,在杨杰的名下画了一个黑框:“明天就要开会了,告诉恩来不要改了,保留杨杰代表的名字,让人们记住反动派的残暴。”

    2、*书房内

    *热情地招呼着三位解放军将领,给每个人散了一支烟。

    *:“……都是老同志了,有话直说。你的信我看过了,没当上政协代表,有情绪。”

    陈司令:“现在是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反革命。”

    *:“牢骚还不少哩,都倒出来嘛。”

    陈司令:“早知道让李济深、张澜当国家副主席,那咱们当初革命干吗?”

    刘参谋长:“有些人杀过咱们多少人?我全家就死了七口。江山是咱们打下来的,不追究他们罪行就算宽大,为什么还给他们加官进爵呀?”

    吴政委:“主席,这是不是把人民的权力拱手相让,犯右倾呀?”

    *把脸一沉:“好大的帽子啊!”

    沉默,点烟。

    *:“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傅作义打开城门,北平和平解放了。他去了绥远,绥远和平起义了,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你们谁能做到?”

    三将军默然。

    *:“论功劳,绝不在我们之下。我问你们,蒋介石是希望咱们团结的人多,还是害怕咱们团结的人多?”

    陈司令:“当然是害怕咱们团结的人多啦。”

    *拿起代表名册,指着画黑框的杨杰名字:“这位国民党陆军大学校长,军事才华享誉国际军事界,被斯大林称为‘战略专家’,昨天被特务杀害了。”

    三位将军低头无语。

    *:“不能因为自己早革命了两天,就不许别人革命。如果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都到我们这一边来了,蒋介石还有不完蛋的道理吗?”

    将军们听进去了。

    *:“要请人家来,就要让出位置给人家,让人家有职有权。而不能小里小气,口惠而实不至啊。”

    3、菊香书屋外面

    张澜与朱德兴奋地交谈着向*的住地走来。

    朱德:“……刘邓大军经略西南,伯承、小平都是咱们老乡。”

    张澜:“太好了。四川的刘文辉、邓锡侯起义之事,我来说服。”

    朱德:“好哇!刘邓遇刘邓,家乡的解放就会更快喽。”

    李银桥迎上他们。

    朱德:“主席有客?”

    李银桥点点头,搬两把椅子在院中让朱德、张澜坐下,稍候。

    屋内传出陈司令的声音:“……那个穿长衫、戴瓜皮帽,就像个前清的遗老,新中国让这样的人做副主席候选人……?”

    传出*厉声训斥的声音:“……你懂个啥?要比革命的资格,咱们谁也比不上张澜。”

    听到自己的名字,张澜不由得一怔,梳理胡须的手停下,侧耳谛听。

    *的声音:“四川保路运动,他就是领袖,这个运动引发了辛亥革命。就说蒋介石召开伪国大,企图孤立我们党,一些人见利忘义,去捧蒋介石的场了。民盟作为第三大党,拒绝参加,做出这个决定的,就是张澜,这是政治人格,不惜冒杀头危险!”

    张澜如坐针毡,起身欲走。

    朱德摆手示意稍等,张澜坐下梳理胡须。

    陈司令的声音:“我们四方面军长征过四川的时候,他反对过我们哩!”

    张澜心里一震,手里小梳子落地。

    朱德拾起小梳,递给老师。

    4、*书房内

    *:“……这是我们的错误,是张国焘乱打乱杀,引起了当地的恐慌,不然早就站住脚了。陈伢子,没当上代表,心里窝火,私下再不能发怨气,表老是朱总司令、罗瑞卿的老师,也是你们的老师。”

    陈司令:“表老?”

    *:“就是张澜嘛,我们共产党员都要向他学习呀,张澜出身农家,做了四川省长,不改本色,母亲、妻子留在家乡务农。他经手的钱财成千累万,自己是两袖清风、一身布衫,有‘川北圣人’美名呀!”

    吴政委:“主席,我明白了。”

    *:“明白就好,代表名额也是政治协商产生,只能委屈你们,好在都是跟我上过山的,相信你们有这个觉悟。”

    三位将军起身出屋。

    5、菊香书屋外面

    朱德板着脸站在那里。

    三将军本能地敬军礼:“总司令好!”

    朱德还礼后,指着张澜:“来,认识一下,我的老师张澜。”

    张澜起身。

    三将军怔楞片刻,有些尴尬。

    张澜那双深邃有神的目光。

    三将军毕恭毕敬地给张澜敬礼。

    张澜:“免礼,免礼,总司令说了,三位都是战场虎将啊。”

    三位将军手不肯放下,敬礼看着张澜。

    闻声而出的*笑着赞扬:“这个礼是敬对人喽。”

    6、*书房内

    张澜:“……刘文辉是我们的秘密盟员,他和邓锡侯都准备起义。”

    *兴奋地:“好呀,西南解放指日可待了。表老呀,要开会了,我请人给你做了身衣服,请你来试试,不合身可以改改,银桥!”

    李银桥把一个白包袱送到张澜跟前。

    朱德打开,是一套新作的中山装和一双新皮鞋。

    张澜:“润之,谢谢好意,我不能用呀。”

    *感到意外:“为什么?”

    张澜:“我穿此衫,有碍新国家形象,视为晚清遗老乎?”

    *:“表老不要误解,这是我们的敬意。”

    张澜扯起长衫:“我妻手工缝制,她知我有肾炎,特意长出五寸,御寒遮体,我穿着舒服,随身而安。”

    朱德:“主席,明天开会,表老特意换上三十年前母亲给他做的布鞋。”

    *打量张澜脚上的布鞋:“表老呀,新的政府要建立了,要给领导人统一着装呀。”

    张澜:“国家初建,百废待兴,用钱之处多了。这套衣服和鞋,少说也顶一户农家的一年口粮,能省则省吧。表方就是这么个人,改不得了。”

    *有感无奈,蓦地站起,向门外望去,又急忙出屋。

    张澜和朱德感到莫名其妙。

    一会儿,*随后跟进一位摄影记者:“老总,我请你的老师照个像。”

    朱德扶起张澜。

    张澜抖了抖这身长衫。

    *:“开会,你就穿这身长衫,你是艰苦朴素第一老啊!”

    咔!*和朱德站在张澜两侧拍照。(定格)

    7、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字幕:1949年9月21日19时

    主席台,悬挂着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中间挂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徽。

    六百多位代表来自东南西北中,济济一堂。

    **宣布:“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

    雷鸣般的掌声。

    8、台湾军用机场

    蒋介石乘上军用飞机,坐定。

    毛人凤:“李宗仁决意不来台湾,校长。”

    蒋介石摆摆手:“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轰炸北平的计划,进行得怎么样?”

    毛人凤:“国防部正在策划。校长,这是叶翔之。杨杰就是他处理的……”

    蒋介石叫叶翔之到近前。

    蒋介石:“好,现在最需要你这样效忠党国的人,随我一同去成都!”

    9、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大会执行主席周恩来:“大会主席团提议,全体起立!向为了参加政协会议而牺牲的代表冯玉祥、阿合买提江,伊斯哈克伯克、达列力汗、阿巴索夫、罗志、杨杰,默哀三分钟。”

    全场默哀。*、*、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张治中悲悼的面孔。

    10、第二小组会议室

    胸带标签的政协代表们围绕国号展开争论。

    董必武:“……国家名称,是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还是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呢?请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代表发表意见。”

    张奚若(60岁)一副学者风度:“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字太长,应该去掉民主二字,我赞同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黄炎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是*在筹备会上喊的口号,我同意保留民主二字。”

    张奚若激动地站起来:“*的建议不好,我们也可以纠正。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字,原意与人民相同。去掉民主二字后,解释也很明白,为共和而非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表达出来了,不必写上民主二字。”

    雷洁琼:“国名太长,使用时不做全称的话,需要个简称。”

    黄炎培:“简称叫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

    何香凝:“叫中华民国,我赞同,这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一个结果,国号如果照旧能用它,也是好的。”

    司徒美堂(83岁,美洲侨领,致公党的代表)激动地发言:“我是从美洲来的华侨,没什么学问,参加过辛亥革命,尊敬孙中山先生,但我对中华民国这四个字,则绝无好感。二十二年来,蒋介石和CC派弄得天怒人怨,腐败得让人痛心。请问,我们这个革命是不是与辛亥革命不同?如果不同,我们就应当抛掉中华民国这块烂牌子。”

    张澜:“我赞成司徒美堂先生的看法。”

    大家把目光集中到张澜处。

    张澜:“我们这把年龄,经历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曹锟贿选……到了今天,总算看到了人民当家的时代。我们要建立的国家,同以往的都不同。所以,要起个不同的名字。也不要躲懒,搞什么简称。我看,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张澜掷地有声的发言,激起一阵掌声。

    11、北平中央军委办公室

    深夜,朱德听取防空措施。

    朱德:“……能不能保障北平上空的安全,关系到政协会议能否顺利成功。”

    聂荣臻:“飞行员上天巡逻,是否带着实弹?”

    空军领导:“我们的飞行员,大部分都是起义过来的,带实弹上天合适吗?”

    朱德:“要相信他们,只有拦截住敌机,才能保卫北平!”

    12、中南海怀仁堂?妇女界代表会议室走廊

    会议中间休息。*刚从妇女代表小组走出来,过道两侧都摆着四十多种国旗候选的设计图案。

    张治中迎面走来:“主席,大家都在议论国旗的图案,你的意见呢?”

    *指着左上角有一大五角星,中间加一条黄杠的图案:“我同意加一条黄河的这个。”

    张治中:“我反对。”

    *:“为什么?”

    张治中:“国旗中间加一条横杠,那不是分裂国家吗?”

    *端详了图案:“呃,没有那么严重吧,只是一个杠子。”

    张治中:“杠子不代表河流,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杠子是金箍棒,国旗中间摆上一根金箍棒干嘛?”

    *想了想:“有些道理呀。不过,大多数人主张用这幅。”

    邓颖超插话:“主席,我同意张代表的意见。”

    *:“你赞成哪一个方案?”

    邓颖超指着一个大星,四个小星的红旗图案:“我赞成这个复字三十二号。”*:“这是谁设计的?”

    邓颖超:“说是上海一个小职员设计的。孙夫人也喜欢这个。”

    *:“唔,请孙夫人谈谈。”

    宋庆龄谦让地:“还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吧。”

    *:“你留学美国,遍访欧洲,意见有代表性呀!”

    宋庆龄指着三十二号图案:“美国星条旗复杂,欧洲三色旗普遍。这个构图非常巧妙,把五颗星安排在左上角,大星居中,四小星环绕,而且小星都有一个角向着大星,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我们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新中国也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向心,建设国家。”

    *:“说得好。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表现了我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团结。是赞成黄河这个方案还是赞成五星这个方案,要广泛听取代表们的意见。”

    人群后有人冒出一句:“毛主席,我可以说个看法吗?”

    *见是一位农村妇女代表,热情地:“你当然可以发表意见的。”

    邓颖超把她拉到前边介绍:“她是平原省的李秀真。”

    李秀真(五十岁)略显憔悴,头发花白,穿对襟黑布上衣,左胸戴三枚奖章。

    “主席,我是一个农村妇女,从前,一辈子压在磨盘下,哪有我们说话的地位?今天,我能来开大会当代表……都是共产党的好领导,我家分了田,分了地,为了报答共产党,我送儿子参了军。他呀,打锦州时候,他……他牺牲了,做娘的能不伤心吗?可是,我一滴眼泪也没掉,我更下劲地做军鞋、碾军粮、支援前线……我看这旗子上的这些小星,就像看到了咱们的部队,这红底儿像是血染的江山,大金星像是指路的太阳,这就是我们的新中国呀!我的儿子没有亲眼看到新中国,我这个做娘的替他看到了……”她用颤抖的手,抚摸着五星红旗的图案。

    众人含着泪花的目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