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统一天下不能靠谈恋爱啊 > 二 山阿 第二十五章 机锋暗藏

二 山阿 第二十五章 机锋暗藏

                      晋尚话音刚落,楚岺均也上前一步,却是出言反驳

    “晋大人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微臣以为,正是因为景国让利许多,同盟才值得怀疑。虽然我们的确知道,景王年迈,太子执政,但从这位景太子钺往常的行事作风来看,似乎并不是会热血上头就不计后果的人。

    “况且,景国穷山恶水,民风彪悍。虽然兵力人数不足我国,却未必不是我国的对手,不能掉以轻心。过去数百年间,景国自西北贫瘠之地崛起,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现下各国之中,虽然的确是景国与晟国最为针锋相对,但景国借此机会,若能一举灭晏、晟两国,恐怕下一步就会来谋算我昭国了。

    “另外,晟昭交好有数十年之久,期间并未互相侵犯,已算是相当好的交情。为了景国许诺的利益,破坏与晟国的盟约,必定会让天下人觉得我昭国泱泱大国却言而无信。一国信誉受损,日后再要修补,可就难了。因此,臣请君上三思。”

    “唉,寡人知道,你一向不信任景国,主张和晟国交好。”见众人沉思,昭王便把目光投向了乐朗言“朗言,你认为呢?寡人也想听听你的见解。”

    乐朗言沉吟了片刻,语气沉稳地答道“乐朗言以为,两位大人洞察时局,切中要害,都说到了关键,十分佩服。除此之外,乐朗言有两点微末见解。

    “其一,诚如楚大人所说,国之交往,常有诡诈之事。说到底,各国之关系,都是依时局而动,为自己谋算利益而已。此一时,结盟有利,便结盟;彼一时,交战有利,便交战。国与国之间,永远没有真正牢不可破的友谊。因此,楚大人所说损害国之信誉一事,虽然属实,但古往今来,多少明君霸主都是用计的高手,事后评判,依然名垂青史。

    “当然,我方用计之外,还要提防景国毁约,这便是其二。昭军需做好准备,假如接受盟约,即使景国使诈,也能全身而退,让景国无暇自顾。在乐朗言看来,虽然景人好武善战,将士勇猛,但终究是跋涉千里来到南方战场,与晏国作战,兵力悬殊倒是罢了,可若是与昭国作战,五十万对六十万,在昭国主场,恐怕景国是占不到半分便宜的。

    “何况,景国此次,要交割给昭国三百里土地。此十二城池在景昭交界,山隘要塞,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数十年前景国从昭国手中夺走这片土地起,多数时候正是凭着这一块土地抵御昭军。交割给昭国,昭国就得了主动权。从古至今,山河社稷,寸土必争,十二城池这么一份大礼,若是过几年让景国缓过来,再想要昭军自己夺回来,恐怕便是万难了。

    “因此,只要保证十二城池到手,做好准备,就算是景国日后要翻脸,采用下策,我昭国也大可不必怕景军。上策上佳,下策尚可,朗言以为,此事可行。”

    云容听着乐朗言的话,却想到另一事。待乐朗言语毕,便拱手道“我也赞成同盟出兵。此次我随楚大人去郇县查案,沿路所见,军士多年未战,心生惰怠,与地方官员勾结,仗着武力,侵吞田地,欺压民众。

    “无战则无封赏,更给了将领屯兵自重的机会,地方割据,不仅危害一方,也威胁朝廷。若是一直这样下去,恐怕最为恐惧昭军的,不是别士,却是昭国民众自己了。养兵数载,眼下,或许也该用兵一时了。”

    说实话,哪国强,哪国弱,对云容来说,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她追随楚岺均而来,那呆书生既事昭,希望昭国强大,她便爱屋及乌,愿为昭国谋划。但在内心深处,她更在意的,还是自己亲眼所见,昭军兵士欺压民众的惨状。

    可这到底还是个从菩提境来到人间没多久的小姑娘,她哪里知道,战场之惨烈,绝不亚于民之疾苦呢?

    又讨论了一会儿,昭王自认主意已定,便命云容和乐朗言退下,他与令尹、左徒与上官大夫还有要事相商。于是云容、乐朗言领命退出,原本就空旷的大殿地面只余下三人,显得更加冷清。

    楚岺均从刚才起,心里头一直转着一件事。现在见云容和乐朗言都走了,便抓紧时机,向昭王进言道“君上,以臣之见,乐朗言此人,思虑周全,洞察人心,多谋善断,实有大才。君上一向标榜惜才,有此等人才,还望君上招揽重用。

    “除乐朗言本人才华外,他原作为景国贵族的身世,更是可以昭国与景国的交锋中占得先手,使我们对景国又多出一个筹码。”

    晋尚却凉凉地一甩袖子“楚大人,君上又不是自己没见过乐朗言,还需要你在这里大力举荐吗?倒好像是说君上没有识才之力一般。重用谁,如何重用,君上自然心中有计较,你又有何可置喙的?

    他的眼睛眯了眯“倒是你,这么上赶着为乐朗言邀官,怕不是为了你们那点朋友私交吧。倒不知是谁推行改革,严明不准结党营私呢?不知道按照你定的新法,这种做法,该当何罪?”

    楚岺均皱起眉头“晋大人,还请慎言。如此诛心之言,怎能在君上面前乱说?岺均一片忠心,愿为君上网罗人才,因在郇县一案中亲见乐朗言才华谋略,才大力向君上举荐,哪里是什么私心?”

    他又转向昭王,“君上……”正想继续往下说,却注意到昭王似乎心不在焉,兴趣缺缺的样子。

    他猛然想起,若是昭王真的有意重用乐朗言,那么恐怕在乐朗言声明自己不愿回景国袭爵之时,就以俸禄相邀了。

    这么一想,晋尚说的倒真是有点道理,反而是自己没有算准主君的意思。

    他有些迟疑地问昭王“君上……并不太信任乐朗言?”

    昭王手指漫不经心地敲了敲案几“不信任嘛,倒也算不上。只是他毕竟曾为景国贵族,又在各国游历多年,经历复杂,哪有诸卿家世清清白白,本身就是寡人亲族来得放心。”

    楚岺均想说,昭王支持他推行的改革五策当中,难道不正是有“废除世卿,唯才是举”一项吗?若是主君自己心底都依然存在亲族方可信的思想,又如何能够真正做到选贤举能,网罗人才呢?

    可是,昭王的确一向如此多疑。晋尚已经说出了那样的话,自己要是再大力举荐,恐怕反而会引得昭王忌惮,适得其反。

    想了片刻,楚岺均到底是咽下了原本想说的话,心中苦涩难抑,沉沉地开口“若是君上不打算重用乐朗言……那臣以为,应当杀之,以绝后患。”

    此言一出,昭王和晋尚都愣了一愣。

    晋尚嘴边挂起了一丝难以置信的嘲笑“楚大人,你今日是怎么了,说话总是自相矛盾,实在令人难以信服。乐朗言不是你的挚友吗?我今日才算见识到了,原来楚大人是这样对朋友的?这要是传出去了,还有谁敢做大人的朋友啊?刚才你要君上重用乐朗言,现在却说要杀掉他,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楚岺均却不理他,只直直地望向昭王“君上,微臣所说,皆是臣忠于昭国社稷的肺腑之言。臣向君上举荐乐朗言,是因为臣见到了他的才华谋略,此人若能为我昭国所用,必然是一强劲助力。

    “让君上若不重用就杀他,则同样是因为他的才华。凭借他的能力,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更何况现在他身世昭雪,回景国便又是一片大好前途。日后,若是他为景国谋划昭国,臣恐怕昭国朝廷上下,未有能与之匹敌之人。”

    “小楚大人,你今日话说得有些过了。”一直冷眼旁观的令尹大人忽然发话了,淡淡地截住了楚岺均的话头。

    他转向昭王,微一鞠躬,转换了话题“今日召见,最重要的还是同盟一事。想来,王兄主意已定了。”

    “没错,子禾,你果然永远都能知道寡人在想什么。——寡人觉得,这次的确是机会不错,要抓住。”

    “君上!微臣以为……”楚岺均脸色一变,还想再辩几句,却被晋尚打断了。

    “楚大人还是歇歇吧,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要忤逆君上的意思,楚大人难道以为自己才是昭国朝廷的中心吗?只怕是年轻气盛,有些恃宠而骄了。”

    昭王原本兴致不错,并不欲责骂楚岺均,只是晾晾他,接着安排同盟相关的事宜。可听晋尚此言,他却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几日前,郑妃在侍候他时,忽然问起了楚岺均。昭王十分奇怪,一介后宫女子,怎的打听起了楚岺均这个朝臣呢?

    当时郑妃回答说,听说左徒大人眼下封主君之命在推行改革,制定法令,可谓是大权独揽。加上年纪轻轻,惊才绝艳,大家都觉得如此天才少年,无怪乎这样的重大事务,非他不可。

    当时昭王听了,不由得皱了皱眉,但也不过当它是句枕边风,过两天也就忘了。

    只是过了两天,在这殿上,他忽然又想起了这事儿,前后一对应,心下就有个疙瘩,顺口问道“对了,楚岺均,寡人突然想起来,之前命你制定法令,现下做得如何了?”

    楚岺均答道“回禀君上,法令已成草稿,此前查郇县贪腐一事耽搁了一些,现在待臣进一步修改。”

    “好,不必着急。眼下同盟谋晏之事最为要紧,其他的都可以先放放。——寡人看,与晟国解除盟约之时,不如就由楚卿替寡人去吧。”

    楚岺均大惊,抬头正要发话,昭王却继续往下说“你为左徒,负责接待各国宾客,娴于辞令,一向擅长外交之事,别人去,寡人不放心。那个云容你便带着一起去吧,不过乐朗言呢,寡人要留在邵都,看着他。至于对他如何处置,寡人自有计较,楚卿就不必多言了。

    “寡人乏了,同盟一应事宜,再议。楚岺均和晋尚都退下吧,寡人就和王弟说说话。”

    楚岺均依然有很多话想说,可看昭王已经没有半分想听的意思,只得行礼退了出去,心下十分苦闷。

    两人都退下去后,昭王伸了个懒腰,支起一只胳膊撑住了脸颊,懒懒地开口问道“子禾啊,你有没有听人说,楚岺均是邵都城里的天才英杰,大权独揽,改革定法之事,非他不可?”

    令尹默了片刻,微躬下腰,轻声道“这个嘛,臣弟略有耳闻,似乎是小楚大人自己一时得意忘形,说脱了,给传出去了。不过他毕竟未及弱冠,想必是少年人心气高,未经磨炼,美玉微瑕,不足道也。还请王兄多担待才是啊。”

    “是这样啊,寡人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