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农门状元 > 第361章 七郎随军出征

第361章 七郎随军出征

    七郎虽然是现太子的下属,但他并不着急太子继位。

    皇帝活得更久一些,对这个帝国来说……是好事吧?

    七郎跟随李勣的大军抵达幽州时已是冬日,他们在此休整、与各路军队汇合,领步、骑军从陆路进攻辽东。

    而另一边,侯君集取代张亮,从水路自莱州渡海,与新罗国两路夹击,直取平壤。

    想到当初在高昌和老侯合作愉快,七郎有些遗憾自己不是在另一路。

    当然,他绝不是为了拿下平壤城捡漏什么的,而是听说大师兄圆真竟然去了高句丽弘法。

    他只是想尽快抵达平壤,和大师兄汇合,打听圆通师兄的消息。

    此时的高句丽雄踞辽东和高丽半岛的北部,南部有百济和新罗两国。

    其中高句丽与我朝有旧仇,新罗亲近我朝,而百济左右摇摆。

    这一回的战事,就是高句丽勾结百济,想要吞并新罗。

    而新罗向我朝求援,也让我朝师出有名。

    七郎想,师父带着师兄们去三韩半岛弘法两三年了,圆真还去了高句丽,好歹做了什么吧?说不定又可以来个里应外合之类……

    大军抵达幽州,一些没被征召的百姓自愿投军,殷切恳求:“我们不求得到战功封赏,只想一血前耻、报家国之仇!”

    其中有一个来投军的人,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人,名叫薛礼。

    这一场战役,注定是有才之士崭露头角的机遇!

    七郎得知百姓主动投军的事,也不由得感叹,本朝确实比前朝要得民心!

    但换个角度看,也是百姓对高句丽的仇怨深重,遇到机会就想报仇!

    运送火药的是征调服徭役的民夫,他们见到年轻的七郎,虽然惊讶这位“赵主薄”年轻,可依然听从七郎的命令……

    赵主薄说了,这些火药要仔细运送,受潮了不能用、遇火了会爆炸,不小心都不行啊!

    在途中过了一个年,次年二月,大军抵达了营州治所柳城。

    李勣军在此虚张声势,假装要穿过怀远镇,实则秘密向正北方挺进。

    夏季,七郎和大军一起从通定渡过辽河,挺进到玄菟。

    从长安到这里,从秋到冬,又从春到夏,行军的艰难自然不用多言。

    十五岁的七郎,脸上渐渐褪去稚气,身材也拔高了一截。

    在府学和国子监坚持习武多年,如今他也上马能征战了。

    他的皮肤被晒成了古铜色,眉宇间却是英姿勃发,双目炯炯有神,持刀而立时令人不由得多看两眼,已是个英武出众的郎君。

    这幅融合了赵家人俊俏和周家人健壮的外貌,如果让赵老汉和周氏见了,不知该多欣慰!

    看着最后一船火药安全渡河,七郎松了一口气。

    他们这一路行来,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一切。

    高句丽在这股飓风之下,只能紧闭所有城池,严防死守。

    两国的正面战争还没有打响,但是已经不远了。

    毕竟,他们已经来了。

    玄菟郡,是汉武帝所设的辽东四郡之一,其余三郡是乐浪郡、临屯郡和真番郡,囊括了东北及高丽半岛的北部,也就是如今被高句丽占据的地方。

    所以说,这个地区自古以来是我朝的领土,是有历史可循的!

    而在后世,辽东也终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七郎站在这片土地上,心情慨然。

    前方传来捷报,李勣和辽东道副大总管李道宗合兵攻打盖牟城,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陷了城池,俘虏两万余人,获得粮食十万多石!

    军中士气大振。

    然而高奏凯歌的同时,也有不和谐的音符。

    一天夜里,军中传来击鼓声,却是负责粮草军需运输的岑文本劳累过度,心力耗竭而死。

    战争从来就是不容易的,负责后勤军需的岑文本兢兢业业、亲自料理调度,算筹笔墨不离手,最终累死了。

    假如久未出征的皇帝上了战场,又会怎样呢?

    这个猜测,实在是令人后怕不已。

    随后,七郎随李勣的大军南下到辽东城,这是一场真正的大战。

    辽东城是辽东重地,与西南的安市城一样,是高句丽在鸭绿江以西的大城。

    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当初炀帝四十万大军就在此折戟,饮恨而归。

    远眺着辽东城,七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伤痛,似乎听到乡音的呐喊……

    那是他祖父、伯父和故乡的父老乡亲们,隔着时空,在天上看着他,在呐喊。

    此仇,必报。

    唐军决议一举拿下辽东城,一雪前耻,而高句丽也派了四万兵马来援救。

    如果不能及时拿下辽东,我军就会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处境。

    李道宗决定以四千兵力截击敌军的援军,将士们犹豫:“双方兵力悬殊,贸然阻击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如在此扎营,等各路大军齐来,一决生死。”

    “敌人自恃人多,必然骄傲。”李道宗坚持,“骄兵必败!而且我军中有铁壳地雷,可用于埋伏,必能击溃他们!”

    李勣权衡利弊,召七郎上前:“你可敢去拦截敌军?埋伏火器的事,由你带领伏兵负责。”

    一个烫手的任务,就这样落在了七郎的头上。

    七郎昂首挺胸:“不碰上强劲的对手,如何能显示我军壮士的勇武!将军请静候佳音!”

    “好!”李勣赞赏地说:“不愧是我大唐好儿郎!”

    让年少有为的赵全出征高句丽,果然是明智的决定!

    阻击高句丽援军,由果毅都尉马文举领兵,唐璿见立功的时机到了,也自告奋勇的随行。

    众将士跨上战马,高呼着口号,以一往无前的架势,要去抗击十倍于他们的敌军。

    七郎问唐璿:“你为何要与我同去?”

    唐璿笑道:“当然是为了立功啊!你不是吹嘘你的火器多厉害吗?现在就是见证的时候了!”

    打仗,就一定要有信心!

    他们在敌方援军的必经之处设伏,七郎跟着马文举一起,带领士兵小心翼翼埋地雷。

    马文举只是一个基层军官,从未见过火器的威力。

    他还是第一次听说铁壳地雷这种东西,不确定地问:“赵主薄,你这铁疙瘩真的管用吗?”

    七郎信心十足地笑道:“当然有用!否则朝廷何必让我来?李大将军也不会特意点名让我来设伏。”

    马文举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赵主薄年轻不可靠,但李大将军是可靠的。

    那就一起等待敌人的到来吧!

    史书上,以少胜多的例子不少,他们这一回也来创造新的例子吧!

    地雷埋好之后,四千伏兵悄悄埋伏在山上,七郎随目力好的斥候登上高处观望,见西北方有敌军逼近,进入了他们的埋伏范围。

    “轰隆隆”的爆炸声响起,烟尘四起,敌军的战马受惊,齐齐哀鸣、乱撞……